王曉剛
摘要:蒼術(shù)是藥食同源的菊科蒼術(sh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長白山地區(qū)優(yōu)勢種源之一,馴化研究種植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藥用價值。
關(guān)鍵詞:種子;種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1? 種子與種栽標準
1.1? 種子采收
三年生以上的蒼術(shù)成熟種子可做播種用。于晚秋種子成熟時采摘果穗或整株割下,將采摘后的果穗鋪于平地上,用細條棍抽打或使用脫粒機脫粒,再用簸萁或風選機將枝干、果柄、碎葉、草種子、癟種子、癟籽等雜質(zhì)去除。
1.2? 種子儲藏
用麻袋或編織袋盛裝,至干燥通風處常溫貯存。注意防高溫、防鼠害、防潮濕。種子的儲存期為一年,陳種子發(fā)芽率低,不易播種。
1.3? 種栽采挖
當年繁育的種栽即可進行采挖移植。先將地上雜草等用耙子摟凈,挖出蒼術(shù)種栽,抖凈表面泥土即可。春季采挖應(yīng)盡早不易過遲,一般于清明左右采挖,以避免采挖過晚芽孢萌發(fā)時受傷。秋季采挖時以地上植株枯萎即可。
2? 選地與整地
2.1? 選地
以選擇腐殖質(zhì)層厚的山坡、林緣、荒山荒坡的緩地,平地以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為宜,忌黏土地和澇洼地。
2.2? 整地施肥
在選擇好的地塊上,先在地面上均勻撒揚化肥或農(nóng)家肥?;室粤?、鉀含量高的為好。種播施肥20~25kg/667m2既可;移栽30~50kg/667m2為宜。然后旋耕深翻使土地松軟,打床,床寬1.2m,高20cm。摟平摟細,揀出石塊等雜物。
3? 播種
3.1? 播種時間
春季播種從解凍開始進行,宜早不宜遲;秋季播種從10月下旬到結(jié)凍前均可進行。
3.2? 播種方式
散播:將種子均勻撒揚于床面上,然后從壟溝處取細土均勻覆蓋在床面上,覆土厚度1.5~2cm,摟平。
3.3? 覆蓋保濕
種子蓋完土后,要在床面上加蓋覆蓋物,以紅松針或油松針為最好,沒有紅松針可以用落葉松針可稻草等代替。覆蓋物要薄厚均勻,厚度以似漏非漏床面為準。加蓋覆蓋物物既可以保濕,又可以避免床面被雨水沖刷而漏出種子。土壤板結(jié)程度較輕,且土壤墑情較好,又有水利噴灌設(shè)施的可不采取覆蓋物。春季播種易早不易遲。秋季播種也可不采用覆蓋物。
3.4? 撤覆蓋物
當苗大部分都出土以后,就要把覆蓋物撤掉,可以邊撤邊薅草,并把撤掉的覆蓋物連同雜草都仍到地外面。撤覆蓋物要選擇陰天或晴天的下午三點之后,防止強光曬壞幼苗。
4? 移栽
蒼術(shù)種栽繁殖用種栽1萬株/667m2。春季解凍后、秋季結(jié)凍前均可進行移栽。采取床栽或壟栽均可。
4.1? 床栽
床高度為1.2m左右,高20cm,留作業(yè)道30cm。在床面上以行距25cm橫向摟溝,根據(jù)種栽的大小按株距20cm,每穴可栽植1~2株。芽孢朝上,上覆土2.5~4cm,床面摟平。
4.2? 壟栽
正常玉米壟,在壟上縱向開溝,按照株距10cm每穴1株移栽,芽孢朝上,上覆土2.5~4cm,壟面摟平。
5? 田間管理
5.1? 澆水與除草
在整個生長季節(jié),一定要做到見草就除,以防雜草與蒼術(shù)苗爭水爭光。當種子發(fā)芽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氣,必須澆水,否則幼苗容易因缺水而死亡。
5.2? 追肥與摘蕾
在六、七月份的生長旺季,要給蒼術(shù)追施兩次化肥,以硫酸胺為好??蓢娛?.5kg/667m2,一定要均勻,并且揚完肥之后一定要澆水,以防化肥燒苗。
在蒼術(shù)進入開花結(jié)果期,除留種田外,其余花蕾及時摘除,以促進根狀莖的生長與膨大。
6? 病蟲害防治
蒼術(shù)適應(yīng)性較強,抗旱抗病能力較強,病蟲害相對較少。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粉病和葉銹病。蟲害主要是蚜蟲、地老虎和蠐螬。
6.1? 根腐病
受病根莖表皮初呈褐色病塊并逐漸蔓延。后期根莖大部變黑而腐爛。高溫多濕的7~8月份為發(fā)病的高峰期。
防治措施:①用核桃揪葉1kg切碎,加水3kg,熬2h過濾,每1kg原液加生石灰0.5kg,適量水稀釋施于病株周圍消毒。②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1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防治。
6.2? 白粉病
主要發(fā)生在葉上,使葉兩面呈白色,嚴重時葉片變黃脫落。該病在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
防治措施:①用苦參3kg,加水5kg,煮1h后原液過濾,加5kg水稀釋噴霧。②發(fā)病前用1:1:120倍波爾多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用0.3度的石硫合劑噴灑,每15d噴一次,需噴2~3次。
7? 采收加工
播后3~4年或移栽后2~3年即可采收。一般應(yīng)于秋季地上植株枯萎時,將地上莖割除,挖出蒼術(shù)根莖,晾曬至干,再用滾筒將根莖滾將至沒有須根和皮屑,用帶有密封效果的襯袋盛裝,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參考文獻
[1] 趙帥,趙喜進.蒼術(shù)市場前景分析及栽培管理[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18,21(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