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2021年6月17日,搭載3名中國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幾個小時后,神舟十二號順利與正在軌道上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這既是中國人邁向星辰大海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人代表全人類再次叩響了通往宇宙空間的大門。
早在19世紀中葉,就有人提出了空間站的最初構想——當時,有人撰寫了一則名為《用磚搭建的月球》的文章。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作者事實上是構想了一種有人居住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不過,以當時人類的科技水平來看,這種構想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此后,“蘇聯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德國火箭之父”赫爾曼·奧伯特也都曾存各自的文章或講演中談到了建造空間站的可行性。
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
時間來到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l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標志著宇航時代的到來。從這一刻開始,飛向無垠的太空,并在星空中建設人類的新家園,并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10年后的1971年,蘇聯發(fā)射了禮炮1號空間站,開啟了人類宇宙空間站的新紀元。此后,蘇聯又先后發(fā)射了禮炮2號至7號等6座空間站。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把禮炮系列稱為“單模塊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更為合適。其中,禮炮l號至禮炮5號只有一個對接口,只能跟聯盟號宇宙飛船對接,而且由于站上攜帶的食品、氧氣、燃料等儲備有限,其使用壽命非常短。到禮炮6號和禮炮了號時,空間站的對接口增加到兩個,一個與聯盟號宇宙飛船對接,另一個可以與進步號貨運飛船對接,從而大大延長了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和宇航員在空間站駐留的時間。在禮炮了號在軌運行期間,蘇聯宇航員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間站創(chuàng)造了237天的太空飛行紀錄。
正是在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鼓舞下,1979年,日本動畫導演富野由悠季創(chuàng)作了劃時代的太空科幻動畫系列劇《機動戰(zhàn)士高達》。在高達的世界中,2l世紀末,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建造小小的空間站。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和未來,地球聯邦政府成立,隨即發(fā)表“人類宇宙移民計劃”?!暗厍蛉Α钡母拍铋_始形成,指由地球、月球,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用于建設太空殖民地的區(qū)域。2045年,第一個人造太空殖民衛(wèi)星動工建造,隨后陸續(xù)建成了7個類似的殖民衛(wèi)星,人類移民太空的夢想終于成為現實。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fā)射了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從而開始了人類第一座“多模塊空間站”的建造,共有了個艙段,全長8了米,質量達175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此后,無論地面上如何風云變幻,和平號始終在太空中堅守自己的使命。直到2001年3月墜入地球大氣層,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原本設計壽命只有5年的和平號空間站最終在軌運行了15年之久。此后,和平號空間站的使命,由16個國家和地區(qū)組織共同參與的國際空間站接替。
2013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地心引力》就是以虛構的國際空間站事故為背景展開的。電影中,為了修復在太空中出現故障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fā)射了探索者號航天飛機。經驗豐富的老宇航員馬特、女專家萊恩都是此次飛行的任務組成員。然而,由于遭遇了一場意外的太空垃圾風暴,他們乘坐的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嚴重受損。最終,唯一幸存的女宇航員萊恩,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救生艙飛往中國的空間站,并利用空間站內的飛船返回了地面。
本期刊載的《鏡面農夫》節(jié)選自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代表作《中國太陽》,講述了一個出身中國農村的普通青年,靠著自身樸素的信念,一路追尋夢想,最終成為人類進軍深空的代表,是一個充滿時代感的科幻勵志故事。而劉洋廷同學撰寫的科幻文章《拾荒者》,淪為拾荒者的科學家二代最終犧牲自己拯救了人類,展現了一種英雄主義的人文情懷。
由于種種原因,國際空間站最晚也將于2025年左右退役。屆時,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這當然是中國人的驕傲,但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同樣也是全人類探索精神的傳承和延續(xù)。今天的世界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闊步前行的中華民族,理應成為人類向宇宙空間邁進的旗手。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