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昭昭 姜 旭 霍 鵬
(1. 西安高壓電器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 710077 2. 西安西電開關電氣有限公司 西安 710077)
六氟化硫(Sulphur Hexafluoride, SF6)氣體具有優(yōu)秀的絕緣和滅弧性能,一直以來都是高壓電器產(chǎn)品最主要的絕緣與滅弧介質(zhì)。但是相關報告顯示,SF6氣體的全球變暖指數(shù)(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是CO2的23 900倍,且SF6的化學性質(zhì)極為穩(wěn)定,基本不會自然分解,大量SF6氣體釋放于大氣中勢必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破壞性影響,這一問題已經(jīng)引起廣泛關注[1]。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和各國對環(huán)保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展了SF6替代氣體的探索與研究工作。但是這一研究工作并不順利[2-4],相關潛在替代氣體如c-C4F8、CF4等,絕緣和滅弧性能較好但溫室效應指數(shù)依然偏高;而溫室效應低的氣體,如CO2、N2等,往往絕緣和滅弧性能較差[5]。這些氣體都未能在高壓電器中獲得較好的應用。
近幾年,由美國3M公司研發(fā)的3MTMNovecTM4710(全氟異丁腈C4F7N)氣體,其溫室效應系數(shù)較低(GWP值為2100),絕緣能力強大(約為SF6的2倍),因而成為研究熱點,其具有較好的工程應用前景[6-9]。由于該氣體的液化溫度相對較高(一個大氣壓下,-4.7℃),需與緩沖氣體混合后才能應用,目前普遍采用滅弧性能相對較好的CO2氣體作為緩沖氣體[10-12]?;旌虾髿怏w絕緣性能需要更多詳細的研究來明確,且從應用角度,需與典型產(chǎn)品結構相結合[13-18]。
本文中為研究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特性及其與典型斷口結構下電場的匹配關系,結合72.5kV開關產(chǎn)品隔離斷口、同軸電極兩種結構進行了樣機設計,開展了相應的實驗研究與仿真分析,并對C4F7N/CO2混合氣體的工程應用進行了討論。
實驗樣機主要由實驗腔體、直動密封裝置、手動操動機構、高壓出線套管、底架等組成,如圖1所示。實驗腔體配有觀察窗,端部設有充放氣自封閥和壓力表,滿足實驗中觀察和充放氣需要。實驗腔體內(nèi)安裝電極結構,可靈活更換及調(diào)整電極距離。
圖1 實驗樣機模型Fig.1 Experimental prototype model
基于以上樣機模型,本文首先針對樣機整體進行了電場計算,對除腔體內(nèi)電極結構以外的樣機本體中電氣結構薄弱點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計算參考額定電壓72.5kV設備絕緣水平,以雷電沖擊耐受電壓通用值325kV作為計算輸入,計算獲得的實驗裝置整體電場強度云圖如圖2所示。計算顯示存在多處電場強度集中的位置,高壓套管導體表面最大電場強度約為16.9kV/mm,轉(zhuǎn)換接頭下端電場強度最大約20.5 kV/mm。樣機本體電場強度薄弱點示意如圖3所示,對兩處薄弱點,尤其是轉(zhuǎn)換接頭下端進行了重點優(yōu)化,使電場強度控制在17.0kV/mm以下,避免了該處誤放電的風險。
圖2 實驗模型整體電場強度云圖Fig.2 The overall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model
圖3 樣機本體電場強度薄弱點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weak point of the electric field of the prototype
針對初步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腔體端部盆式絕緣子與外殼三交區(qū)位置放電的情況,如圖4所示,通過殼體處理使該處電場強度最大值由29.0kV/mm降至22.5kV/mm,未再觀察到放電情況。
圖4 絕緣盆子與外殼三交區(qū)局部電場優(yōu)化Fig.4 Local electric field optimization in the threeintersection area of the insulating basin and the shell
在樣機結構整體合理的基礎上,實驗腔體內(nèi)配裝隔離斷口電極,如圖5所示,高壓電極固定于絕緣盆子嵌件并向外連接,接地電極可通過操動機構左右平直移動,從而調(diào)整實驗開距。電極結構的設計應保證實驗中擊穿發(fā)生在高壓電極和接地電極間,
圖5 隔離斷口電極結構示意圖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sconnecting contact electrode structure
不得出現(xiàn)高壓電極對殼體或其他部件放電的情況。電場計算顯示,本實驗裝置斷口開距最大應控制在20mm以下,如圖6為最大開距下的斷口電場云圖。
圖6 最大開距下的斷口電場云圖Fig.6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the clearance under the maximum opening distance
實驗腔體內(nèi)配裝同軸電極結構如圖7所示。高壓電極支座與絕緣盆子嵌件相連,在高壓電極支座上安裝高壓電極圓棒、在地電極法蘭上安裝地電極圓筒。通過電場計算保證實驗間隙下圓棒表面始終是最大電場強度位置,計算優(yōu)化了高壓電極圓棒與接地后端蓋距離,地電極端部彎邊圓弧大小、地電極距離高壓電極支座距離,以及地電極安裝方式等。本實驗裝置中最大設計間隙為25mm,圖8所示為最大同軸間隙下的電場分布云圖,符合設計要求。
圖7 同軸電極結構示意圖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coaxial electrode structure
圖8 最大同軸間隙25mm時電場分布云圖Fig.8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diagram when the maximum coaxial gap is 25mm
結合已準備的實驗樣機,搭建了C4F7N/CO2混合氣體實驗研究平臺,如圖9所示。其中C4F7N氣體由美國3M公司提供,緩沖氣體選用純度大于99.999%的工業(yè)用高純CO2,實驗在西安高壓電器研究院進行。試驗前,利用已多次校驗的“新型絕緣氣體配氣灌充裝置”進行不同比例C4F7N、CO2氣體的混配和充氣;試驗后,通過回收裝置進行廢氣回收。在采用SF6氣體進行對比研究前后,進行充分地洗氣和抽真空。實驗在兩種電極結構下進行,以C4F7N/CO2混合氣體作為主要的研究氣體,并對比純SF6氣體,研究了雷電沖擊電壓下,不同充氣壓力、不同斷口開距等對氣體絕緣性能的影響。實驗利用沖擊電壓發(fā)生器產(chǎn)生標準雷電沖擊電壓波形,并通過升降壓法獲得典型斷口或間隙下的50%擊穿電壓值。
圖9 C4F7N/CO2混合氣體實驗研究平臺Fig.9 C4F7N/CO2 mixed gas experimental research platform
根據(jù)應用實際,本文重點研究表壓0.4MPa和0.5MPa下的氣體絕緣性能。實驗中調(diào)整電極開距為分別為2mm、4mm、6mm和8mm。實驗顯示:
(1)在隔離斷口電極結構下,對于SF6氣體及C4F7N/CO2混合氣體,皆為負極性沖擊電壓下的50%擊穿電壓值低于正極性沖擊電壓下的值。
(2)在負極性電壓下,表壓0.4MPa時,對比純SF6氣體和C4F7N/CO2混合氣體(C4占比20%)的50%擊穿電壓與開距的關系,如圖10所示。隨著開距的增大,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性能與純SF6氣體相比差距有增大的趨勢。在8mm開距下,C4F7N/CO2混合氣體50%擊穿電壓為246kV,純SF6氣體為296kV,認為該條件下,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強度為純SF6氣體的83.1%。
圖10 50%擊穿電壓與開距的關系(0.4MPa)Fig.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0% breakdown voltage and distance (0.4MPa)
(3)表壓0.5MPa時,對比純SF6氣體和C4F7N/CO2混合氣體(C4占比16.7%)的50%擊穿電壓與開距的關系,如圖11所示。當開距8mm時,C4F7N/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為301.6kV,純SF6氣體為345.9kV,認為該條件下,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強度為純SF6氣體的87%。
圖11 50%擊穿電壓與開距的關系(0.5MPa)Fig.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0% breakdown voltage and open distance (0.5MPa)
(4)C4F7N/CO2兩種氣壓配比下的50%擊穿電壓與SF6的比較,如圖12所示。以8mm開距為例,當氣壓由0.4MPa提高到0.5MPa時,C4F7N/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由246kV提高至301.6 kV,增大了55.6kV,超過0.4MPa下純SF6氣體296kV的絕緣水平。同樣地,為達到表壓0.4MPa、6mm開距下純SF6氣體的絕緣水平(50%擊穿電壓為235.5kV),C4F7N/CO2混合氣體的壓力可增大到0.5MPa(50%擊穿電壓為239.2kV),或斷口距離增大到約8mm(50%擊穿電壓為246kV)。
圖12 C4F7N/CO2兩種氣壓配比下的50%擊穿電壓與SF6的比較Fig.12 The comparison of 50% breakdown voltage between C4F7N/CO2 at two gas pressure ratios and SF6
采用10mm同軸間隙,分別充入C4F7N/CO2混合氣體及純SF6氣體進行雷電沖擊電壓下的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見表1。實驗表明:
表1 同軸電極結構下雷電沖擊實驗結果Tab.1 Lightning impact test results under the coaxial electrode structure
(1)兩種氣體的負極性電壓下的50%擊穿電壓值更低。
(2)10mm同軸間隙及負極性電壓下,氣體壓力0.4MPa的20%C4F7N+80%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為228.5kV;達到同氣壓純SF6氣體50%擊穿電壓264.0 kV的86.6%。
(3)10mm同軸間隙及負極性電壓下,氣體壓力0.5MPa的16.7% C4F7N+83.3%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為244.8kV;達到同氣壓純SF6氣體50%擊穿電壓303.8 kV的80.6%。
雖然特定壓力下C4F7N/CO2混合氣體的絕緣強度與純SF6氣體還有差距,但是已經(jīng)達到SF6的80%以上,這一結果對于開關設備中應用C4F7N/CO2混合氣體時的絕緣結構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隔離斷口電場計算測點的分布如圖13所示,測點1、3為高壓電極上的兩處電場強度集中點,測點2、4為接地電極上的電場強度集中點,測點5為殼體上的監(jiān)測點。顯然,同為接地的測點2、4處電場強度值應始終大于測點5處的值,因此,裝置在實驗中存在最大電極距離的限制。
圖13 隔離斷口電場計算測點圖分布Fig.13 Measurement point diagram of the disconnecting contact for the electric field calculation
以雷電沖擊電壓通用值325kV作為計算輸入,對開距在8~25mm之間變化時的電場強度進行計算,各測點電場強度值的變化情況如圖14所示??梢钥吹剑孩傩¢_距時測點1和2處的電場強度更大,顯示擊穿更容易發(fā)生在測點1和2之間;②隨著開距增大,測點1和2的值幾乎等比例下降,測點4有相同趨勢;③測點3的值隨開距增大有“上翹”的趨勢,開距20mm時測點3的值等于測點2的值;
圖14 各測點電場強度值隨開距的變化趨勢Fig.14 The electric field value of each measuring point changes with the distance
開距8mm時的電場分布云圖如圖15所示,以雷電沖擊電壓325kV為計算輸入時,對應的最大電場強度位于高壓電極上的測點1,電場強度值為50.6kV/mm。以實驗獲得的表壓0.4MPa時,8mm開距下的C4F7N/CO2混合氣體50%擊穿電壓246kV為計算輸入,對應的電場強度最大值為38.3kV/mm,以這一值作為該條件下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同樣地,以實驗獲得的0.5MPa時,8mm開距下的混合氣體50%擊穿電壓306.1kV為計算輸入,可獲得該條件下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為47.6 kV/mm。
圖15 開距8mm時的電場分布云圖Fig.15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diagram when the opening distance is 8mm
同軸電極結構下的電場強度最大值出現(xiàn)在同軸電極間隙平行段的高壓圓棒表面。以雷電沖擊電壓325kV為計算輸入,間隙10mm時,電場分布云圖如圖16所示,電場強度最大值約為38.2kV/mm;間隙20mm時,電場強度最大值為23.5kV/mm;間隙25mm時,電場強度最大值為17.8 kV/mm。
圖 16 同軸間隙10mm時電場分布云圖Fig.16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diagram when the coaxial gap is 10mm
以實驗獲得的間隙10mm時0.4MPa下20%C4F7N+80%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228.5kV作為計算輸入,可獲得該條件下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為26.8kV/mm;以實驗獲得的間隙10mm時0.5MPa下16.7% C4F7N+83.3%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244.8kV作為計算輸入,可獲得該條件下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為28.7 kV/mm。
目前,高壓產(chǎn)品基于電場強度計算的設計方法越來越被認可。通過C4F7N/CO2混合氣體和SF6氣體的對比實驗和仿真研究可以總結環(huán)保C4F7N/CO2氣體電場強度設計的一些準則?;痉椒ㄓ幸韵聝煞N:
(1)采用類比法獲取電場強度設計基準,如圖17所示。因為純SF6氣體的電場強度設計基準相對成熟,可認為是已知條件E1,通過實驗比較環(huán)保C4F7N/CO2氣體和純SF6氣體在特定條件下的50%擊穿電壓,得到相應比例系數(shù)K,即可得到環(huán)保氣體的電場強度設計基準E2。本文中兩種典型電極結構下的K值均大于0.8,詳見第2節(jié)??紤]到新型氣體與SF6氣體絕緣特性上的差異,本方法只具有粗略的指導意義。
圖17 類比法獲取電場強度設計基準的流程圖Fig.17 Flow chart for obtaining field strength design basis by analogy
(2)通過實驗與仿真計算結合,獲取特定條件下C4F7N/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本文中3.1及3.2節(jié)進行了相應嘗試,使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特性與典型斷口結構下的電場形成匹配關系,見表2。實際產(chǎn)品設計中可用的允許雷電沖擊電場強度值(或電場強度設計基準值)需考慮不同結構和導體尺寸、制造工藝及生產(chǎn)管理等因素,并留有設計裕度,因此其基于50%擊穿電場強度E50%,但要低很多,需更多研究和經(jīng)驗的總結。
表2 C4F7N/CO2混合氣體特定條件下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Tab.2 50% breakdown field strength E50%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4F7N /CO2 mixed gas
本文為研究環(huán)保C4F7N/CO2混合氣體絕緣特性及其與典型斷口結構下電場的匹配關系,結合72.5kV開關產(chǎn)品隔離斷口、同軸電極兩種結構進行了樣機設計。通過實驗研究了雷電沖擊電壓下,不同充氣壓力、不同斷口開距等對氣體絕緣性能的影響;通過仿真計算獲得了不同斷口結構、不同斷口開距下的電場強度分布變化,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1)隔離斷口結構及同軸電極結構下,表壓0.4MPa的20%C4F7N+80%CO2混合氣體、表壓0.5MPa的16.7% C4F7N+83.3%CO2混合氣體,其絕緣強度均可達到同等氣壓下純SF6氣體的80%以上。
2)隔離斷口結構下,為達到表壓0.4MPa,6mm開距下純SF6氣體的絕緣水平,C4F7N/CO2混合氣體的壓力可增大到0.5MPa,或斷口距離增大到約8mm。
3)以實驗獲得的表壓0.4MPa時,隔離開距8mm下的C4F7N/CO2混合氣體50%擊穿電壓246kV為計算輸入,計算獲得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為38.3kV/mm;采用同樣方法可得到,表壓0.5MPa、8mm開距下,混合氣體的E50%為47.6 kV/mm。
4)以實驗獲得的同軸間隙10mm、表壓0.4MPa下20%C4F7N+80%CO2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壓228.5kV作為計算輸入,計算得到該條件下混合氣體的50%擊穿電場強度E50%為26.8 kV/mm;采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到,同軸間隙10mm、氣壓0.5MPa下16.7%C4F7N+83.3%CO2混合氣體的E50%為28.7 kV/mm。
5)文中通過類比法和實驗與仿真的結合,對C4F7N/CO2混合氣體的電場強度設計基準進行了探討,實際產(chǎn)品設計中可用的電場強度設計基準值基于50%擊穿電場強度E50%,但需考慮加工工藝等因素,需要更多研究和經(jīng)驗的總結。
本文的實驗研究與仿真分析,驗證了C4F7N/CO2混合氣體工程應用的可行性,尤其對開關設備中應用C4F7N/CO2混合氣體時的絕緣結構設計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