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彬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24)
“沒有宗教,傳統(tǒng)非洲就不再是非洲;非洲的宗教就是非洲的存在?!?/p>
——Ele C.O.,2017[1]
“非洲是一塊篤信宗教的大陸,傳統(tǒng)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三大宗教對非洲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諸方面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影響?!?/p>
——李文剛,2019[2]
非洲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和自然條件,形成了獨具一格、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宗教。作為非洲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宗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祖先觀念在非洲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jù)著十分顯要的地位。祖先崇拜是非洲黑人傳統(tǒng)宗教中最典型和最引人注目的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洲社會結(jié)構(gòu)的特征,適應了各共同體內(nèi)聚合認同的需要,對各黑人傳統(tǒng)社會長期延續(xù)起著重大作用”[3]。
祖先崇拜(ancestral worship)是一種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國內(nèi)學者梅新林對這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界定,他認為“祖先崇拜是一種以崇祀死去祖先亡靈而祈求庇護為核心內(nèi)容,由圖騰崇拜、生殖崇拜、靈魂崇拜復合而成的原始宗教,是遠古時代統(tǒng)協(xié)先民意志,有效地進行物質(zhì)材料的生產(chǎn)和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盵4]梅文對祖先崇拜的界說側(cè)重宏觀概括和共性闡釋,但具體到世界各民族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又存在差別。李保平曾把非洲作為一個整體對其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進行了一般性研究,[5]認為“非洲人大多相信祖先超脫了死亡,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畏懼死亡、希冀永生或死后復生,以及指望先人福佑,則是各族黑人崇拜祖靈的心理根源”,本質(zhì)上也抹殺了非洲內(nèi)部存在的文化差異。目前,對非洲某一特定民族的祖先崇拜現(xiàn)象的專門研究依然少見。
隨著全球化、工業(yè)化的推進,非洲傳統(tǒng)宗教文化存在嚴重的生存危機,帕林德(E.G. Parrinder)曾描述過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劇烈變遷,“宗教的變化之大并不亞于物質(zhì)的變化。每個雨季都有土廟倒塌,同時在無數(shù)城市出現(xiàn)了雄偉的教堂和高大的清真寺。就人數(shù)而言,非洲的伊斯蘭教徒僅次于亞洲,居第二位;非洲的基督教或許比亞洲還多,僅次于歐洲或美洲?!盵6]為保護和傳承非洲傳統(tǒng)宗教文化遺產(chǎn),本文選取非洲伊博族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內(nèi)容包括:伊博族祖先崇拜的對象、形式及社會功能。
伊博族(Igbo)是非洲主要的原生民族之一,屬尼格羅人種(Negroid race),主要聚居在西非尼日利亞境內(nèi)東南部,包括阿比亞州(Abia State)、阿南布拉州(Anambra State)、埃邦伊州(Ebonyi State)、埃努古州(Enugu State)、伊莫州(Imo State)等地,少量分布在三角州(Delta State)、河流州(Rivers State)、貝努埃州(Benue State)。有學者指出,“尼日利亞的伊博族的分布是很稠密的,在基本特征上他們具有共同的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但直到今日仍保留著部落區(qū)分的殘余,有部落方言,在物質(zhì)文化、風俗習慣方面還存在著地區(qū)的差別。很難講伊博族過去到底有多少個部落和氏族部落支系?!盵7]另外,在喀麥隆和赤道幾內(nèi)亞也有少量的伊博族部落。
就人口數(shù)量來說,非洲很多國家缺乏精準的人口統(tǒng)計和普查,葛公尚、曹楓提到伊博族人口約為1200 萬,[8]喬伊斯·彭菲爾德(Joyce Penfield)估計伊博族人口約為900 萬。[9]據(jù)非官方資料①估計,伊博族人口現(xiàn)在為2000至3000萬人之間。就使用的語言來說,伊博族使用伊博語(Igbo language),屬于尼日爾-剛果語族[10](Niger-Congo family),不過受西方殖民的影響,今天的伊博族大多會講英語或皮欽(Pidgin)英語。
伊博族不僅在非洲具有一定影響力,從世界民族之林角度來看也屬“顯族”。歷史上跨大西洋的黑奴貿(mào)易,導致伊博人大批移民到美國、牙買加、古巴等國家,加之當代伊博人以擅長經(jīng)商著稱,他們的足跡遍布歐美和亞太。例如在美國,Toyin Falola&R.Chijioke Njoku 估計60%左右的美國非洲裔可能有伊博血統(tǒng)[11];在中國,甄靜慧[12]、李明波[13]都提到在廣州居住經(jīng)商的非洲裔相當一部分來自西非尼日利亞,但他們都未提及這些非洲裔以伊博族為主。不過,全球化進程對伊博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侵蝕作用。另外,尼日利亞在19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后,英國對其進行殖民教育和宗教輸出,現(xiàn)今絕大多數(shù)伊博人信仰基督教,這對伊博族的本土宗教和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胺侵迋鹘y(tǒng)宗教由于其口傳文化特征及多樣性的形態(tài)和范疇,在競爭過程中很難抵御系統(tǒng)化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擴張,因此生存空間日益受到擠壓。”[14]這恰恰突顯了本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伊博族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色彩,主要以父系祖先崇拜為主。Ele C.O.提到,“祖先崇拜是伊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5],與祖先的“交通”是他們世界觀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體現(xiàn)在葬禮、重大節(jié)慶以及其他儀式中。在伊博族對宇宙的概念中,只有“一條細線”[16](a thin line)將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分開,祖先與他們的后代并沒有完全隔絕。他們與生活在部落中的后人享有共生和無盡的關(guān)系。死亡只是形式的改變,而不是物質(zhì)的改變,是向沒有物質(zhì)障礙的精神生活的過渡。雖然看不見,但祖先被認為存在于個人和部落的生活中,并知曉世間發(fā)生的一切。更重要的是,由于祖先被認為部分是人、部分是精神,一些研究者將他們稱為“活死人”[17](the living dead)??傊?,在伊博人眼里,祖先的地位僅次于Chukwu(伊博語,上帝之意),也被視為家庭和平、團結(jié)和繁榮的象征。
祖 先(伊 博 語 為 nnà nnà 或 Ndebunze 或Ndichie)得到的尊敬或尊嚴取決于他們生前的功德。根據(jù)所崇拜對象的不同,可以將祖先崇拜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如國內(nèi)學者張民將祖先崇拜劃分為5 種類型[18]:女始祖崇拜、始祖崇拜、族祖崇拜、宗祖崇拜、家祖崇拜;吉成名將祖先崇拜大致劃分為3種類型[19]:家族祖先崇拜、民族祖先崇拜、行業(yè)祖先崇拜。在前人分類的基礎上,本文根據(jù)研究需要將伊博族祖先崇拜的對象劃分為2種類型:民族祖先和家族祖先。
“那些對共同體有過重大貢獻,尤其是那些死于久遠年代、創(chuàng)造了輝煌業(yè)績的人,無可置疑地列于祖先之列,受到人們的高度景仰和崇拜?!盵20]也就是說,若某先人為民族的繁衍和興盛做出巨大貢獻,其事跡得到整個民族全體成員認可和供奉,這就是共同祖先崇拜,即族祖崇拜。
“人類產(chǎn)生是非常遙遠的事情,而一個民族在文獻里追述本民族的始祖是很晚的事情。能否把本民族的始祖說得自圓其說,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盵21]伊博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民族史敘事體系。關(guān)于伊博族的共同祖先,民間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伊博族的始祖名叫Eri,大約生活在公元9世紀。Eri最初由上帝(Chukwu)派到人間蟻山(Ant-hill)上,在他眼前所看到的是沼澤和濕地,一片混沌,人們無法從事農(nóng)耕事業(yè)。Eri便向上帝抱怨在人間遇到的疾苦,于是上帝便從奧卡(Awka,現(xiàn)尼日利亞阿南布拉州首府)派遣了一位鐵匠帶著風箱和木炭通過生火使得沼澤和濕地變干,從而適宜人們生存和居住。鐵匠完成使命之后,上帝贈與他òfo(一種木制品或銅制品,后來伊博語òfo一詞泛指伊博族里的神職人員或族長)來輔佐Eri。
神話故事固然有幾分宗教蒙昧色彩和神秘意蘊,但從現(xiàn)世主義的關(guān)照下來看,Eri 的原型實際上是伊博族歷史上Umu-eri 部落的首領。這個部落位于現(xiàn)阿南布拉州的河谷地區(qū)Aguleri 地區(qū)②,在這里,Eri 迎娶了兩位妻子。第一位妻子Nneamaku 育有五個孩子,Agulu、Menri、Onugu、Ogbodulu、Iguedo(女);第二位妻子Oboli育有一個兒子Onoja。除了第二位妻子的孩子外,第一位妻子的五個孩子建立的部落都位于現(xiàn)阿南布拉州境內(nèi)。值得一提的是,Aguleri地區(qū)的得名很有意思,大兒子Agulu在Eri死后繼承了其權(quán)力,Agulu經(jīng)常被稱為Agulu Nwa Er(i伊博語,意為:Agulu 是Eri的兒子),在伊博語里將Agulu Nwa Eri連讀即可得到Aguleri,這就是地名Aguleri 地名的由來。正是在Aguleri 地區(qū),伊博人開始了生息、繁衍、壯大。因此,阿南布拉州尤其是境內(nèi)的Aguleri 地區(qū)被認為是伊博族的發(fā)源地。
Eri 的二兒子 Menri(全名:Nri-Ifikwuanim-Menri)建立了 Nri 王國(Nri Kingdom,伊博語òràézè Nrì。但另一種說法是 Nri 國是直接由 Eri建立的),首府位于Igbo-Ukwu(Ukwu 在伊博語里意為:至上),地處奧卡以南50公里左右。Nri王國在伊博族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伊博文明、文化和宗教的搖籃。上文提到Aguleri地區(qū)是伊博族的發(fā)源地,但伊博族成體系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是從Nri王國時期開始形成的。在今天的尼日利亞依然還有Nri王國的遺跡,如在奧卡西南僅10公里處有一名為Agukwu Nri的地區(qū)。
與民族祖先不同,家族祖先只能受到本家族成員的祭奠。有學者對家族祖先崇拜有過明確的界定:“人們對直系祖先的崇拜就是家族祖先崇拜。直系祖先是指人們的直系血緣親屬長輩。家族祖先崇拜既是祖先崇拜的原始形態(tài),也是祖先崇拜的基本形式?!盵22]在伊博族傳統(tǒng)文化中,獲得家族祖先的地位要滿足一些前置條件或標準,因為死亡不會自動賦予逝者以家族祖先的身份。Charles Ebere 和Ele C.O.認為伊博人死后被賦予祖先身份的條件③包括:
第一,高齡自然死亡是基本條件。從物質(zhì)屬性上來說,祖先是沒有生命的,因此死亡是獲得祖先身份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死亡本身并不能確保逝者獲得祖先地位,必須將其他因素考慮在內(nèi),如逝者必須活到一定年齡,死亡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應該死于自殺或重大疾病,因為疾病一般被認為是超自然力量(supernatural powers)的懲罰。
第二,婚姻繁殖后代是必要條件。伊博文化中,婚姻意味著成熟和責任,每一個成年男性都要通過婚姻和繁育后代來實現(xiàn)父系氏族的繁衍生息。一輩子未能結(jié)婚的人因無法繁衍后代,因此被認為是社會失敗者(social failure),帕林德(1999)提到“對一個非洲人來說,無兒無女是最大的災禍之一?!币蚧橐龆敝潮徽J為是神圣的,婚姻也必須是異質(zhì)的(heterogeneous),即只能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間,這樣繁殖才成為可能?;橐鋈绱酥匾且驗榉敝撑c祖先崇拜存在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當婚姻中止或婚后不孕不育,這就意味著沒有后代需要祖先的庇護,同樣意味著無人來奉養(yǎng)或祭祀祖先,這都會導致祖先崇拜無以為繼。
第三,育有子嗣是重要條件。子嗣在伊博族祖先崇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只有子嗣才能確保父系血緣關(guān)系延續(xù)下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至今伊博族仍然存在嚴重的“重男輕女”現(xiàn)象。伊博族女性生育能力強,傳統(tǒng)家庭一般生育五個以上的后代,但如果前幾胎沒有男孩,他們會一直生育直至迎來男孩。
第四,逝者應獲得妥善的安葬。伊博人認為通過葬禮儀式才能將逝者引入靈魂世界(the spirit world),也就是說,葬禮儀式可以使逝者得到提升(elevated)并被賦予祖先地位。因此,葬禮在伊博文化中是應當被慶祝的。筆者曾參加過1次伊博族的傳統(tǒng)葬禮,整個儀式伴隨非洲傳統(tǒng)的歡快音樂并沒有“哭喪”現(xiàn)象。但若葬禮沒有被很好地慶祝或操作不當,伊博人就會擔心逝者變成無處安放(restless)的靈魂回來攻擊、騷擾他的后代及親屬。
當然,逝者獲得家族祖先地位還包括一些其他條件,如生前過著體面的生活、具有無可挑剔的道德品格。若逝者存在生前作惡多端、因罪錯而被驅(qū)逐族籍或幼小年紀夭折等情形也會因此失去成為家族祖先崇拜對象的資格。
蘭·史蒂文森(Lan Stevenson)指出,“雖然現(xiàn)代尼日利亞伊博族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但依然保留了很多伊博族傳統(tǒng)宗教的特征。”[23]周海金也認為,“傳統(tǒng)宗教在非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仍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人即使皈依了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但是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俗還是根植于非洲的古老信仰,人們依然從傳統(tǒng)宗教中尋求各種需求的滿足。”[24]伊博族祖先崇拜包括族祖崇拜和家祖崇拜,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時節(jié)性祭祖”和“通告性祭祖”。
伊博族的共同祖先Eri距今上千年,并且少有文字記載(an unwritten history)僅依靠口耳相傳,導致他們對于遠祖的認知較少,心理距離較遠,加之受基督教在伊博族聚居區(qū)絕對性、壓倒性優(yōu)勢的影響,人們對Eri的祭奠或祭祀日漸式微。伊博人對民族祖先的崇拜更多體現(xiàn)在“時節(jié)性祭祖”中,在某些重要的場合和節(jié)日上,依然能看到對共同祖先Eri的崇拜。
這就不得不提到伊博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新木薯節(jié)”④(伊博語:Iri Ji Festival,即:New Yam Festival),木薯(英文名:Yam,一種根莖農(nóng)作物)是非洲尤其是西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更是伊博族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新木薯節(jié)是伊博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意在慶祝一年的豐收,也對來年的收成寄予美好的希望。按照伊博族習俗,在新木薯節(jié)到來的前一天人們要把陳木薯吃完或處理掉,到節(jié)日到來的那一天,全天只吃由新木薯制成的食品。各個部落對于新木薯節(jié)的慶祝持續(xù)時長不一,短至一天長至一周。伊博族有自己的歷法,每年新木薯節(jié)開始的時間由部落內(nèi)的“Dibia”(伊博語,可意為神的使者或部落長老,英文為Native Doctor 或Oracle)根據(jù)星象和歷法確定,一般在西歷⑤八月初,也就是雨季結(jié)束的時候。在這個隆重的節(jié)日上,致謝和祭奠先祖成為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具體的習俗(òdinàlà 或omenàlà,伊博語)表現(xiàn)形式是將制作好的烤木薯(Roasted Yam,拌以棕櫚油辣椒醬)放在臺面上供奉先祖,并將棕櫚酒(Palm Wine)倒在地上告慰先祖。此時,Dibia手持柯拉果⑥(kola nut,一種堅果)對Eri說:
Ekele diri unu ndi nna nna anyi obi juputara umu gi n’a?uri na ekele. Dalu maka ngozi aro nka,dalu maka nchekwaba unu,ebumnobi anyi bu na unu ga eme n’afo ozo karia ka unu mere n’afo nka.(伊博語,大意為:我們的祖先,請接受我們最真誠的感恩。我們內(nèi)心充滿愉悅,對您的付出表示誠摯的謝意,感謝您的保佑和庇護,祈求您給我們一個比今年更加富足的新的一年。)
除了在“新木薯節(jié)”對Eri的祭祀之外,已經(jīng)很少能看到其他形式對共同祖先的崇拜。但Eri 的故鄉(xiāng)還殘存有一定數(shù)量的神龕用以對其進行禱告。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地名里看出人們對民族祖先的緬懷和記憶,如上文提到的地名Umueri和Aguleri的詞尾都是Eri。
家庭成員與家族祖先保持著極為親密的關(guān)系,這是由家庭成員與家族祖先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和生者對逝者的尊重和依賴所決定的。家族祖先在伊博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正如查爾斯·阿貝爾(Charles Ebere)所提到的,“在伊博族文化里,一個重要的文化信仰就是,逝者會被賦予超自然力量,也會對后代進行持續(xù)的關(guān)注。”[25]因此,相較于對民族祖先的崇拜,伊博族對家族祖先的崇拜才是主要內(nèi)容,形式也更加具體、形象。根據(jù)詹姆斯(James T.)的記載,[26]伊博族為祭奠家族祖先,家中會設有神龕(shrine)⑦供后人周期性地祭祀,在神龕中祖先一般由帶有裝飾品的木制棍杖(stave)代替,棍杖頭部或是木雕的人面或是獸面,祭祀時由所有的兒子或長子進獻祭品。
伊博族對家族祖先的崇拜更多體現(xiàn)在“通告性祭祖”中,如在舉行葬禮、婚嫁、生子時,一般要事先通告家族祖先,以得到祖先的認可和保護。葬禮對家族祖先的崇拜是雙重性的。這種雙重性首先表現(xiàn)在對逝者本人的尊崇上。只要符合本文第三節(jié)的條件,逝者從逝世開始就獲得了祖先的地位,享有了祖先應有的禮遇。對于獲得祖先地位的逝者,伊博族采取的是土葬方式,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他們會將逝者埋在自家的院子里,⑧一方面表明對逝者的敬愛,另一方面也便于祖先時刻關(guān)照、庇護子孫后代。雙重性還表現(xiàn)在舉行葬禮前要通告家族祖先,這一儀式由家族中年長男性主持,并手持柯拉果對先祖說:
Ndi nna anyi,anyi ma n’unu amarala n’oke ihe mere anyi. Oke osisi adaruola ala. Otu nna anyi akwadogo ka osonye unu. Dalunu maka nchebekwa unu nyere site na nwata ruo n’okenye nka o nabara ura. Ebumnobi anyi bu n’unu ga-anabata ya nke oma.Dalunu.(伊博語,大意為:我們的祖先,相信您們已經(jīng)知道家族里發(fā)生了什么。一位偉大的父/母親離開了我們,去加入你們。我們感謝您指引著他從童年一步步走到美好的晚年。我們希望您們能熱烈擁抱他。謝謝您們?。?/p>
婚嫁也要向家族祖先通告。娶妻和嫁女的雙方家庭要各自通告家族祖先,儀式可由父系家長也可由家族男性長者主持,并手持柯拉果對先祖說:
Ekele diri unu maka ngozi niile unu na-enye anyi. Obi juputara anyi n’a?uri etu unu siri dube nwa anyi nwaanyi were chota di.Unu ga-eme ka udo na agamniru di n’ezinaulo ohuru a. Ha ga mu omumu ma baa uba. Nchekwaba unu ga esogide ha ruo na njedebe ndu ha.(伊博語,大意為:我們感恩祖先帶個我們的祝福。我們現(xiàn)在內(nèi)心充滿喜悅,感謝您指引我的女兒找到如意郎君。祈求祖先能給新的家庭帶來祥和、發(fā)展、子孫和富足。愿祖先的庇護直到生命的盡頭。)
當然,對于家族祖先的崇拜也不僅限于“通告性祭祖”,在重要時節(jié)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祭祖現(xiàn)象。如,筆者在尼日利亞工作期間,曾有位伊博族大學教授斥資近萬元為過世多年的父親制作了高約3米的塑像,放在父親故居,供子孫后代瞻仰和崇拜。
對于祖先崇拜的功能,國內(nèi)學界已有較為成熟的結(jié)論。梅新林提到祖先崇拜具有群體統(tǒng)協(xié)功能,能夠強化氏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7]梁宏信提到祖先崇拜具有心理調(diào)適功能、個體社會化功能、社會整合功能以及社會規(guī)范功能等,[28]吉成名認為,祖先崇拜有利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人際關(guān)系建設和諧社會、有利于保存歷史資料并且有利于傳承文明促進社會發(fā)展。[29]時賢對祖先崇拜功能的研究雖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種功能:社會整合、心理慰藉、道德規(guī)約。伊博族的祖先崇拜文化現(xiàn)象理所當然地具備上述功能,本文著重闡述其社會整合功能。
這要從傳統(tǒng)伊博族的社會結(jié)構(gòu)說起。伊博族傳統(tǒng)社會最高的政治團體(political unit)是部落(village group),部落內(nèi)一般約有數(shù)千人,不僅有名稱、內(nèi)部組織,還有固定議事場所(common meeting place,伊博語為ebe nzūko)。部落之下是村落(village),村落人數(shù)少至幾十人多至上千人,每個村落一般由一個或多個父系家族(patrilineage,伊博語為umù nnà)組成,村落內(nèi)部高度自治,也有固定的議事場所用于處理村內(nèi)事務。村落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父系家族,每個父系家族一般居住在同一個大院(compound,伊博語為èzi)內(nèi),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大院內(nèi)居住的家庭擁有共同的祖先,這樣的父系家族大院一般由若干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組成,⑨由于伊博族存在一夫多妻現(xiàn)象,⑩這會產(chǎn)生多個核心家庭。以上伊博族的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可見圖1。
圖1所示的伊博族社會結(jié)構(gòu)共分為5層,其中C 層父系家族是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中間層,起著上通下聯(lián)的作用,向上可通過村落聯(lián)結(jié)部落,向下可直達一個個核心家庭??梢哉f,父系家族(C 層)是維系整個伊博族社會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關(guān)鍵層,而維系父系家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則是祖先崇拜。因為在父系家族中,所有成員都要服從于家族祖先的權(quán)威,也要服從于族長(onye ji òfo)的權(quán)威。因祖先崇拜而帶來的“副產(chǎn)品”——尊老、敬老、崇老,對伊博族的存續(xù)、繁衍、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年長者因其高齡一般可以自然而然地獲得祖先守護者(ancestor-guardian)的角色,也能獲得習俗強制執(zhí)行者(enforcer)的角色,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年長者還會被認為是在世的祖先,因而他們的權(quán)威能夠得到超自然力量的支持。在父系家族中,每個層級都有相應的年長者,他們又是每個層級的頭領,如:
圖1 伊博族社會結(jié)構(gòu)圖?
A層核心家庭的頭領是丈夫或者長子。
B層父系家族大院的頭領是年紀最大的男性。
C層父系家族的頭領是òfo的持有者,即族長。
這些頭領都是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擔負著相應的責任,具體包括:維持家族成員之間的和睦關(guān)系,制止爭吵、調(diào)和矛盾;給家族成員提供建議,讓他們遠離麻煩,幫他們解決問題;通過進獻祭品來保護家族成員免受外部侵害等。如在核心家庭內(nèi),妻子和孩子對男性家長絕對服從,男性家長也相應地要為他們提供食物、保護和建議,并且負有解決家庭矛盾的責任??梢?,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賦予家長、族長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ultimate power and authority),確立了家族內(nèi)部的尊卑秩序,確保了A、B、C層的穩(wěn)定,為整個伊博族社會的和諧奠定了基石。
父系家族之外是D 層村落和E 層部落(圖1)。Joyce Penfield提到[30],每個村落都認為自身是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社會團體,盡可能地維護成員之間的團結(jié)和穩(wěn)定。為便于處理村務,每個村落選舉一名首領(chief,伊博語為ezè),首領的選舉由各家族年長男性來討論決定,婦女兒童甚至中年男性都無權(quán)參與。村落首領的主要職責是參與協(xié)調(diào)解決那些在家族內(nèi)部無法解決的糾紛。村落和村落組成部落,部落首領的選舉是由村落首領來討論決定的,其主要職責是調(diào)解和處理不同村落之間發(fā)生的矛盾和糾紛。可見,D、E 層的運作是以A、B、C 層為基礎的,其精神支柱和合理內(nèi)核都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使伊博族認識到他們是同一祖先的傳人,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祖先崇拜意識有利于族群內(nèi)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的形成和鞏固,有助于加強族群內(nèi)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伊博族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亞境內(nèi),李文剛總結(jié)過該國存在的宗教風險的類型:宗教極端主義的蔓延、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矛盾和沖突、境外宗教風險的影響和滲透、宗教政治化的風險等[31]。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筆者認為伊博族面臨的潛在的宗教風險主要包括兩類:
第一類宗教風險是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沖突。非洲大陸的北部和東海岸屬于伊斯蘭文明,這一格局是在公元7世紀后阿拉伯人進行宗教擴張形成的。隨后15世紀初,葡萄牙人武力強占了北非沿海城市,建立了非洲的第一個殖民據(jù)點。到1876 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討論開化非洲所應采取的最好的方法的地理學會議”拉開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非洲的序幕。這樣,歐洲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霸?0 世紀的最后幾十年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人數(shù)在非洲有很大的增長”[32],這導致今天的非洲呈現(xiàn)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滲透”“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從地理位置來看,信奉基督教的伊博族恰好處于這種潛在沖突的前沿,其北方不遠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豪薩—富拉尼人”(Hausa-Fulani)。就當下來說,伊博族與豪薩—富拉尼人總體是和平共處,但民族宗教屬性始終是個敏感話題,宗教矛盾一直處于積累期。
第二類宗教風險是宗教狂熱主義的傾向。伊博族以基督教信仰為主[33](the predominant religion),盛行的基督教派別和分支多達十余種,比如:Anglican(英國國教)、Catholic(天主教)、Pentecostal(五旬節(jié)派,又名圣靈降臨派)、Methodist(衛(wèi)理公會派)、Presbyterian(長老教會)、Dominion Chapel、Streams of Joy、Deeper Life、Chosen、Redemption,尤其后五個教派據(jù)當?shù)厝苏f并非傳統(tǒng)的基督教,是在與本土文化高度融合發(fā)展而來的具有濃厚非洲色彩的教派。伊博族對基督教的信仰目前處于一種“蒙昧”狀態(tài),狂熱傾向較為明顯,比如部分信徒認為生病不必吃藥,而是去教堂祈禱請求主的庇佑;除周末參加禮拜外,教堂在工作日也會安排形式多樣、名目繁多的祈禱活動,信徒會放棄手頭工作去參加宗教活動。?
我們認為,伊博族以“祖先崇拜”為代表的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缺位”可能會導致以上宗教風險進一步發(fā)展。首先,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經(jīng)常充滿風暴,彼此將對方視為外人,二者的沖突是持續(xù)而深刻的,[34]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篤信基督教的伊博族與其北部的豪薩—富拉尼人的宗教矛盾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是無法化解的。其次,伊博族對基督教表現(xiàn)出的宗教狂熱傾向,這不僅不利于社會生產(chǎn)活動的開展,也是社會進步的阻礙力量。而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比,傳統(tǒng)宗教的“副作用”要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減弱此類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和沖擊,并且“傳統(tǒng)宗教有固定信仰區(qū),一般不向本民族和本地區(qū)之外進行擴張,宗教風險不高”,[35]更不會發(fā)展出宗教狂熱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非洲本土傳統(tǒng)宗教信仰在維系社會生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效維系了不同種族、不同部落之間的和諧共生。如何回歸本源、回歸傳統(tǒng),?是當下非洲各民族應該思考的重要命題。
祖先崇拜這種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是人類最樸素最根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神學觀之一。
全球化、工業(yè)化、信息化等現(xiàn)代性因素的快速推進,給傳統(tǒng)宗教文化帶來巨大沖擊。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給大國“優(yōu)勢文化”消解區(qū)域性弱勢民族文化的特性提供了契機,加速了文化“同質(zhì)化”進程??梢哉f,今天非洲大多數(shù)的民族文化都屬于“瀕危”文化。伊博族是非洲重要的民族之一,本文以伊博族“民族祖先”“家族祖先”為主線,詳細描述了伊博族祖先崇拜的表現(xiàn)形式,并分析了相應的社會功能。本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體現(xiàn)在對伊博族祖先崇拜文化現(xiàn)象的記錄、整理屬于搶救性保護措施;學理價值體現(xiàn)在對伊博族祖先崇拜文化的描寫,能夠豐富民族學、宗教學的理論外延。
此外,研究伊博族祖先崇拜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要性還在于,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禁忌大多根植于傳統(tǒng)宗教,并且傳統(tǒng)宗教的一些因素也深度融合到他們所信仰的基督教之中。唯有了解伊博族的傳統(tǒng)宗教才能掌握破解其民族文化基因的密碼,減少誤解并達到有效溝通,這是“一帶一路”倡議之“民心相通”工程的客觀要求,也是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尼日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Nnamdi Azikiwe University)人文學院歷史和國際研究專業(yè)Anemene Kenechukwu M.(伊博族)的幫助,該生曾在福建師范大學、浙江科技學院進修漢語,文中伊博語均由該生提供;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生Uzodinma Chinenye Gerlof(伊博族)、云南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Ozioko Emmanuel Chiuzor(伊博族)通讀全文并提出修改意見;后蒙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室李文剛主任指教,在此一并致謝。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源:New World Encyclopedia(新世界百科全書),查閱時間:2021-01-21。
②筆者曾駕車造訪過Aguleri 地區(qū),該河谷由尼日爾河支流——阿南布拉河沖積而成,順流而下約50 公里即匯入尼日爾河。兩河交匯處即為東南部重鎮(zhèn)奧尼查(Onitsha)。
③參見:Charles Ebere,“Veneration of the dead among the Igbo”,in ShehanC.L.(eds):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Family Studies.John Wiley & Sons, Inc.2016;Ele C.O.“The theological validity of ancestor worship in Igbo land”,Journal of Policy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17,Vol11,No.1:23-32.
④該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與中國的中秋節(jié)相似,但該節(jié)日之于伊博人的重要性不亞于春節(jié)之于中國人。
⑤即基督紀元或公歷。
⑥柯拉果在伊博族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伊博族社會中流傳著一句話,“約魯巴人種植柯拉果,豪薩人食用柯拉果,只有伊博人讓它發(fā)揮了社交功能?!庇绕湓谄矶\、致辭以及重要事件發(fā)生或重要人物參加的場合,都離不開柯拉果?;顒又鞒秩藭蛏系酆妥嫦染传I柯拉果,然后分與重要嘉賓,并不是活動的所有參加者都能得到柯拉果。因此,柯拉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社會身份等級的標識。
⑦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響,現(xiàn)在的伊博族文化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神龕。
⑧筆者曾受邀參加伊博族的傳統(tǒng)葬禮,至于是否都要將年長逝者埋葬在家中,當?shù)厝吮硎净旧隙际侨绱恕?/p>
⑨核心家庭指由父母與子女組成的家庭。
⑩伊博族某些地區(qū)至今仍普遍地存在一夫多妻現(xiàn)象,傳統(tǒng)上來說男人一夫多妻可以贏得尊重與榮耀,他們認為“多妻“代表男人擁有更多的財富。
?圖中虛線覆蓋部分表示有血緣關(guān)系。該圖轉(zhuǎn)引自:Joyce Penfield.Communicating with Quotes:The Igbo Case[M].London:Greenwood Press,1983.本文根據(jù)行文需要將圖中“Village Group”譯為“部落”,可能不夠準確,直譯應為“村落集團”。
?以筆者曾工作過的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哈科特港大學為例,如果教堂活動與教學沖突,一些教授會不惜犧牲授課時間,選擇參加教堂活動。這可能是因為部分教授同時也在教堂擔任一定的職務或?qū)儆谏衤毴藛T。
?這里的回歸本源、回歸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宗教的復辟,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服務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本質(zhì)上屬于一種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