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勝 韓有國
(滕州市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中心 山東滕州277500)
滕州市栽培馬鈴薯歷史悠久,傳統(tǒng)的栽培模式為不起壟,但不起壟栽培的春播馬鈴薯產量低而不穩(wěn),不抗根部病害,商品率低[1]。為探索春播馬鈴薯高產栽培模式,筆者在滕州市進行了不同栽培模式的試驗研究。
供試品種希森原種由山東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地塊設置在滕州市界河鎮(zhèn)劉崗村,海拔68 m,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694 mm,年均無霜期180 d。土層深厚,地勢平坦,灌溉方便。土壤pH 7.55,有機質含量1.2%,全氮0.1%,堿解氮62.35 mg/kg,速效磷34.26 mg/kg,速效鉀235 mg/kg。播種時畝施馬鈴薯專用配方肥80 kg作底肥,畝施化肥純量為N 16 kg、P2O58 kg、K2O 8 kg。
本試驗采用單因素重復設計,設5個處理:處理1,不起壟不覆膜;處理2,不起壟覆膜;處理3,起壟不覆膜;處理4,起壟覆半膜;處理5,起壟覆全膜。每個處理占地66.7 m2,起壟栽培每小區(qū)3壟,各處理隨機排列,重復3次。
嚴格挑選種薯,做到標準一致,當10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5℃時播種,統(tǒng)一在2月10日。生長期中耕除草2次,澆灌3次。分別在現(xiàn)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綜合防治病蟲害,噴施農藥3次。防治晚疫病方法: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后要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 g或銀法利60~80 g防治。蚜蟲防治措施:選用吡蟲啉、辛硫磷交替噴霧防治[2]。生長期進行物候期觀察記載,終花期進行病害調查,在成熟及收獲時進行農藝性狀調查留種,每區(qū)重復留種10株,收獲時測定該小區(qū)產量。5種組合栽培模式及栽培方法[3-4],見表1。
表1 栽培模式及栽培方法
(1)播種期:播種日。
(2)出苗期:出苗率達到50%之日,即在出現(xiàn)后的第2天進行調查。
(3)出苗率:出苗株數(shù)占小區(qū)播種穴數(shù)的百分比。
(4)出芽期:50%的植物出芽的日期,為調查開始后的第2天。
(5)開花期:50%的植物開花后的第2天。
(6)成熟期:小區(qū)內50%的馬鈴薯葉片正??蔹S,生長后期每周調查2次。
(7)收獲時間:田間收獲的日期。
(8)生長期:從出苗到收獲或植株死亡的日期。
(9)株高:從土壤上部到主莖頂部的高度。對每個試驗小區(qū),在盛花期,隨機抽取10株,測量株高并計算平均值。
(10)每株主莖數(shù):直接從地下或種薯上發(fā)育生長的莖數(shù)。在花期,每個小區(qū)隨機調查10株。
(11)單株結薯數(shù):小區(qū)中的總塊莖數(shù)除以小區(qū)中收獲的植株數(shù),計算平均單株結薯數(shù)。
(12)單株塊莖重:平均單株塊莖重的計算方法是將小區(qū)產量除以小區(qū)收獲的植株數(shù),用kg表示。
(13)塊莖大?。焊鶕?jù)收獲時的調查,一般分為小薯、中薯和大薯。大薯超過100 g,小塊莖在50 g以下,中等塊莖介于兩者之間。
(14)商品率:當塊莖質量大于50 g時,商品塊莖產量除以總產量,以%表示。
(15)馬鈴薯生理缺陷與病害:在收獲期對馬鈴薯二次生長、綠薯、裂薯和爛薯進行調查。
(16)抗性測定:花期過后,各小區(qū)發(fā)病率,用%表示。
(17)產量:在收獲時稱量,以kg為單位計算。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栽培方式對春馬鈴薯的出苗和生育期有一定的影響。各處理最早出苗為壟作覆膜栽培,出苗期為3月14日,歷時34 d;出苗最晚的是無壟不覆地膜栽培,3月18日出苗,歷時38 d。生長期94~103 d,其中不起壟不覆膜栽培時間最短,起壟覆全膜栽培時間最長。因此,地膜覆蓋可以延長馬鈴薯的生育期。
表2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物候期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方式對春馬鈴薯的農藝性狀有影響。起壟栽培的株高、主莖數(shù)和單株塊莖重顯著高于不起壟栽培,但單株結薯數(shù)不起壟栽培大于起壟栽培,壟作栽培的大中型塊莖率和商品率均高于不起壟栽培。
表3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農藝性狀表現(xiàn)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方式對春播馬鈴薯早、晚疫病的發(fā)病率沒有影響,但無壟作栽培的春播馬鈴薯根腐病發(fā)病率明顯較高。結果表明,不起壟不覆膜和全膜起壟均會提高裂薯率;不起壟覆膜和全膜起壟均能增加二次生長的機會。不起壟會提高綠薯的出苗率。
通過對表5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可知,壟作半膜與壟作全膜栽培模式下春馬鈴薯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壟作與非壟作的差異非常顯著,其中壟作半膜栽培產量最高,畝產為3 156 kg,壟作半膜栽培比不壟作不覆膜栽培每畝增產2 100 kg。與起壟不覆膜栽培相比,起壟覆半膜畝產增加712 kg。
表5 不同栽培模式下馬鈴薯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在5種模式中,壟作—地膜覆蓋栽培出苗用時最短,出苗最快,表現(xiàn)為植株健壯、高大,主莖明顯增加,單株莖數(shù)少,但商品率較高,起壟—地膜栽培模式對春馬鈴薯根系病害有明顯的抗性,起壟—半膜栽培的產量高于起壟—全膜栽培,馬鈴薯二次生長和裂薯較少[5]。因此,建議在生產中采用起壟—半膜栽培模式作為春播馬鈴薯的主要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