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琦,蔡 潔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見習教學是醫(yī)學生面對患者的第一堂課,是醫(yī)學生從理論到臨床實踐的橋梁,是從醫(yī)學生到實習醫(yī)生的中轉站。因此見習教學在醫(yī)學生教育中格外重要。而留學生見習教學在所有醫(yī)學生見習帶教中難度最大,除了文化背景差異、語言溝通問題,還有單一守舊固化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留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目前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他們思維活躍、能歌善舞,但又相對自由散漫,上課遲到、說話,不注意聽課,不重視臨床見習,因此見習教學效果欠佳。
同伴互助教學(Peer-Assisted Learning,PAL):最早由 Bell提出,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同伴)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和反饋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式[1]。PAL通過同伴間的相互合作,形成統(tǒng)一的小團隊,相互幫助、有效溝通,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共贏的結果。案例式立體教學法(Cas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CTTM)是從整體上思考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把教材內容經(jīng)過全面細致加工、有機聯(lián)系、多元結合形成立體式的知識結構,是將案例教學與立體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2]。為提高留學生眼科見習教學效果,2019年我科開始嘗試采用案例式立體教學法結合同伴互助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選取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級臨床醫(yī)學全英44班的59名留學生作為實驗組,2014級臨床醫(yī)學全英41班的57名留學生作為對照組。
1.2.1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實驗組采用CTTM結合PAL教學法:(1)同伴互助教學:將留學生按學號分為6個小組,每組9~10人,每組選出1~2名中、英文比較好的留學生作為組長,組長負責跟患者語言交流,然后再用本國語言或英語傳遞信息給中文不太好的組內同學,同時組員也可以通過組長傳遞信息給患者。這里主要用于臨床病史采集、眼科檢查等。期間教師可以糾正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問病史、觀察眼科疾病典型體征。(2)案例式立體教學:教師上課前一周告知學生見習的眼科疾病,讓學生提前到圖書館收集該疾病的資料。教師收集臨床常見典型眼科病例結合眼科檢查圖片,并對原始病例進行加工編輯,以幻燈片展示,采用提問形式引導學生給出疾病診斷、診斷依據(jù)及治療方案。這里主要用于角膜病、眼底病、眼外傷學習,解決因患者疼痛不適無法配合學生檢查以及典型臨床病例缺乏的問題。
1.2.2 評價指標(1)眼科期末考試成績及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包括考勤、操作考試及平時表現(xiàn)。(2)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調查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采用華西臨床醫(yī)學院留學生臨床見習調查問卷[3]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評估內容包括課堂組織情況、講解及討論、溝通和反饋、臨床見習4個部分共12個條目。其中非常不滿意1分,不滿意2分,沒感覺3分,滿意4分,非常滿意5分,滿分60分。
表1 兩組留學生期末成績及平時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留學生期末成績及平時成績比較(±s,分)
成績 實驗組 對照組t P期末成績平時成績86.6±0.4 94.7±0.2 70.3±0.5 86.5±0.3 28.4 22.2<0.000 1<0.000 1
結果顯示,實驗組期末成績及平時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實驗組問卷平均分為(51.60±1.78)分,對照組平均分為(41.00±3.59)分,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講解及討論、溝通和反饋、臨床見習這3個部分實驗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從現(xiàn)場觀察看來,實驗組留學生課堂參與度及專注程度比較高,尤其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針對病例特征、診療提出疑問。
表2 兩組留學生調查問卷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留學生調查問卷評分比較(±s,分)
問卷評分 實驗組 對照組t P課堂組織情況講解及討論溝通和反饋臨床見習總分7.60±1.17 9.20±1.48 17.60±1.78 17.20±1.93 51.60±1.78 7.30±0.95 5.90±1.52 14.30±2.63 13.50±1.78 41.00±3.59 0.629 4.919 3.291 4.454 8.368 0.538 0.000 0.004 0.000 0.000
隨著我國周邊國家對醫(yī)學教育需求增加,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我國學習醫(yī)學[4]。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是影響留學生教育的重要因素[5]。眼科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的專業(yè),眼科臨床見習是鞏固理論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提高留學生眼科見習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建立臨床思維,成為臨床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師需要突破的就是語言關。帶教教師除平時加強專業(yè)英語學習之外,還要解決留學生的口音問題。我校醫(y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印度學生居多,他們英語發(fā)音口音比較重,中文表達能力有限,同時見習課面對的都是中國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溝通不順暢,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教學模式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每個小組組長具備順暢表達英文以及簡單中文的能力,他們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患者、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的“潤滑劑”,組員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有效溝通,共同完成眼科臨床見習。
眼科學習中常常通過大量真實的臨床圖片展示,以加深學生感性認識。然而圖片是“死”的,臨床病例是“活”的,只有把臨床圖片置于臨床真實案例中,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轉歸的認識。在實際眼科見習帶教中,有的患者不愿意讓留學生檢查;有的眼科疾病不適合多人檢查;眼底疾病檢查需要掌握直接眼底鏡、前置鏡等眼科??茩z查技術才能準確觀察到,這對于初到臨床見習的留學生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嘗試應用案例式立體教學法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提前準備常見眼科疾病典型臨床圖片,整合典型臨床病例資料,比如角膜炎、葡萄膜炎,學生課前準備相關疾病的學習資料,這既加深了學生對眼科疾病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查閱資料能力。通過以上準備,見習課上,學生可以對教師展示的病例暢所欲言,能夠積極參與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到了、看到了真實眼科病例,彌補了眼科見習帶教中出現(xiàn)病例不足、患者不配合檢查、學生無法準確觀察眼部體征等問題。本研究中,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對本組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在講解討論、溝通反饋、臨床見習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實驗組留學生課堂參與度及專注度更高。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TTM結合PAL教學法的實驗組無論期末成績還是平時成績均優(yōu)于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對照組(P<0.05),得到廣大留學生的好評。CTTM結合PAL教學法聚焦有效教學流程設計,集CTTM教學、PAL教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優(yōu)勢于一體,為解決留學生見習教學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路徑。學生在見習課前通過檢索、閱讀專業(yè)文獻為學習眼科案例做充分準備,課上通過醫(yī)患交流、體格檢查、互動討論,加深對眼科理論知識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