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紅
圍繞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100周年華誕,全國眾多紅色題材文藝作品呈井噴式涌現(xiàn)。6月23日,江西省雜技團創(chuàng)排、著名雜技劇編導董爭臻編導的雜技劇《山上那片紅杜鵑》在南昌首演,以此向黨的百歲誕辰獻禮。這也是江西省雜技團創(chuàng)排的首部紅色題材雜技劇。
該劇以20世紀30年代初為時代背景,講述了發(fā)生在江西瑞金等地的革命斗爭故事。出身豪門的富家小姐杜鵑,思想活躍進步,為了共產(chǎn)主義信仰,她和同伴一道,義無反顧地離開條件優(yōu)渥的家庭,從南昌來到瑞金,投身革命,參加紅軍。她多才多藝,積極參加和組織“擴紅”宣傳工作,表現(xiàn)出色;與敵人“還鄉(xiāng)團”做斗爭,在保衛(wèi)群眾的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該劇塑造了杜鵑、高營長、鄭斯文、鄭梅英等眾多的英雄人物群像,贊頌了革命先烈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山上那片紅杜鵑》一經(jīng)面世,即收獲了觀眾們的驚喜和好評。許多觀眾驚嘆:“沒想到雜技還能這么好看!”首演當晚的戲票甚至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F(xiàn)場掌聲、驚呼聲不斷,觀眾們時而鼓掌,時而拿起手機拍攝,忙得不亦樂乎。許多觀眾表示還想再看,并要求預約訂票。
一部紅色題材的主旋律劇目為何如此有觀眾緣?雜技劇《山上那片紅杜鵑》成功首演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秘訣?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山上那片紅杜鵑》。
一、濃厚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
該劇分別由一序、一尾聲,加上中心部分的六幕所組成。在序和尾聲當中,由老年女紅軍鄭梅英的扮演者出場講述,用舒緩、深情的語調(diào),以倒敘的方式,導引劇情徐徐展開,并在講述中收尾,為全劇渲染了追憶、緬懷的情感基調(diào)。
一般來說,雜技長于炫技,拙于敘事。該劇則巧妙地揚長避短,用散文詩般的結構,反復詠唱,營造了濃濃的浪漫抒情色彩,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藝術效果。如第二、三幕中,女子集體的《長槍舞》《蹬斗笠+柔術》表演,與男子《集體中幡》《梭鏢技巧》等交替出現(xiàn)。女子表演的明快柔美與漢子們的渾厚剛勁互為對照,給觀眾以一張一弛、剛柔并濟、相映成趣的觀賞感。詩歌般行進式的敘事推進,韻律感極強,引導觀眾們沉浸于劇情之中。
第三幕中,杜鵑和高營長所演繹的《男女雙人爬竿》,將革命浪漫主義的抒情表達推向前半段的高潮。這是一段表現(xiàn)男女主人公之間情感的重頭戲,在長達七分多鐘的表演中,呈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的現(xiàn)實和內(nèi)心、當下和回憶的雙重空間。編導設計了月光下竹林的舞臺場景,色調(diào)冷峻靜謐的舞美、燈光、煙霧組合的舞臺呈現(xiàn)出如夢似幻的意境。起初是女主人公杜鵑在回憶,高營長從回憶中走出,亦幻亦真。舞臺上,出現(xiàn)高營長在教杜鵑學習軍事的場景:男女演員在六米多高的長桿上,時而靈活地交替攀緣而上,時而男演員迅捷地俯沖直下,時而兩人穩(wěn)穩(wěn)地握舉在空中……革命者之間忠貞纏綿、互相信賴又相互依托的美好情感被表現(xiàn)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兩位演員以他們深厚扎實的功底和全情投入的表演,一氣呵成,完美演繹。這充分說明雜技的抒情能力,不輸于任何其他姊妹藝術。
最后一幕當中,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抒發(fā)更為淋漓盡致。滿臺綻開絢爛的紅杜鵑。在舒緩深情的片尾歌曲《紅杜鵑》中,四位女紅軍戰(zhàn)士置身于八條紅綢之上,表演難度很高的四人“綢吊頂技”。四人懸掛于綢帶之上,口銜玻璃管,玻璃管上頂著五角星,從杜鵑花海中緩緩升空,盤旋回蕩;緊接著,空中出現(xiàn)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雙人綢吊造型,寄托大家的美好期盼。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雜技藝術的震撼視覺瑰麗呈現(xiàn),動人心魄。
二、鮮明的紅色印記
江西是紅色故地、革命老區(qū),擁有豐富的紅色文藝資源。該劇擷取20世紀30年代發(fā)生在江西的革命斗爭歷史予以展現(xiàn)。提起江西,提起那段歷史,人們就會想起井岡山,想起那段“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崢嶸歲月,想起艱苦卓絕、頑強斗爭的紅軍戰(zhàn)士們,想起壯烈犧牲、長眠于斯的革命先烈,想起為人民打江山謀幸福的革命先輩,想起送八子參軍、送郎當紅軍的父老鄉(xiāng)親……
正是懷著這樣一份特殊情感,編導和主創(chuàng)團隊匠心獨運,為該劇度身定制,設計和使用了大量的江西元素,令該劇具有了鮮明的紅色印記和地域特色。
最為典型的便是男子集體“梭鏢舞”。當年紅軍在武器還不夠完備的情況下,很多戰(zhàn)士使用大刀、梭鏢等冷兵器。這段梭鏢舞的設計,既吻合當年的歷史,也非常有江西特色。其二在女子“蹬斗笠+柔術”中所使用的則是江西農(nóng)村生活中常見的斗笠,并還采用了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畬族姑娘來演繹編斗笠送紅軍的情景。其三是特意設計了砍竹子做竹筏宣傳“擴紅”的劇情場景,“高空秋千晃管”的道具也頗具匠心地設計為竹子的外觀,令觀眾馬上聯(lián)想到江西井岡山等地的茂密竹林和涓涓河流。
杜鵑花是江西的省花。該劇《山上那片紅杜鵑》以紅杜鵑寓意當年的紅軍戰(zhàn)士,女主角名叫杜鵑,以紅杜鵑為意象貫穿全劇,應景且貼切。劇中十多名女演員用魔術手法變出無數(shù)枚鮮紅的五角星,“星星之火”的寓意意味深長。在開滿紅杜鵑的贛鄱大地上,先烈們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信仰浩氣長存,永遠被后輩緬懷和紀念……
三、 技巧的創(chuàng)新運用與無痕轉化
在雜技劇中,技巧的使用十分講究,切忌出現(xiàn)技巧與劇情違和的情形,否則觀眾就會“跳戲”。這對導演和演員都是新的考驗。該劇編導董爭臻是一位才華橫溢并極富創(chuàng)新意識的雜技劇編導,他曾經(jīng)開創(chuàng)性地主創(chuàng)了《渡江偵察記》《戰(zhàn)上?!返榷嗖糠浅3晒Φ碾s技劇,對雜技、魔術、滑稽劇等技藝的熟稔,使得他對技巧的使用、轉化、解構、設計上都有著獨到之處。該劇中許多創(chuàng)意新穎獨特,令人眼前一亮。
在第一幕中,安排杜鵑在豪華的生日酒宴上,即席為來賓們表演“肩上芭蕾”和魔術“鋼琴懸浮”,以此交代和說明杜鵑富家小姐的身份和多才多藝的才華。第四幕中,為刻畫紅軍戰(zhàn)士突破封鎖線的場景,編導們將傳統(tǒng)的雜技“地圈”改成了一層層高高的鐵絲網(wǎng),演員們在狹小的空隙中穿越、翻滾;利用改良的“椅子頂”技巧,把敵人設置的攔路樁疊羅成塔,演員攀緣至塔尖,表演頂功技巧,演繹偵察員登高瞭望的情景,詮釋紅軍斗爭環(huán)境的險惡。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雙浪橋飛人”那一段,紅軍戰(zhàn)士們在回旋擺動的跳板之間穿插、騰躍,高高地騰空而起,又準確地穩(wěn)穩(wěn)落下,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英姿。類似的場景在劇中俯拾皆是。一個個絕活,引起臺下觀眾的陣陣驚呼,令觀眾在藝術欣賞中感受當年戰(zhàn)爭的險惡,準確而貼切。
值得稱道的是劇中杜鵑、高營長、鄭斯文、鄭梅英,以及反派人物肥龍、刁曼麗等主要人物的扮演者,他們不僅要駕馭和表演眾多的雜技技巧,還要在此基礎上,去完成很多的舞臺表演戲份—人物的臉部表情、臺步動作等。這對于雜技演員來說,完全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這體現(xiàn)了演員們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雜技演員廣闊的可塑空間。
魔術手法的巧妙設計和出現(xiàn),也為該劇的情景表達和懸念呈現(xiàn)增添了魔幻奇特效果。
四、多種舞臺手段的綜合使用
此部雜技劇綜合運用了多種舞臺手段,如“大旋轉舞臺”的利用不僅實現(xiàn)了場景的迅速切換,還助推了劇情的表達,巧妙實現(xiàn)了類似影視劇中“蒙太奇”的剪切效果。
劇中的音樂為全劇添色,從配樂到歌曲,都很提神到位。如男聲合唱《梭鏢亮堂堂》節(jié)奏明快、氣勢雄渾,充滿陽剛之氣,且十分上口;片尾的主題歌《紅杜鵑》凄婉深情,催人淚下。演出結束,不少觀眾走出劇場還情不自禁地哼唱著“紅杜鵑、紅滿天……”
誠然,該劇還有一些需要完善之處:有的地方篇幅顯得冗長,需要精簡壓縮;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戲需更進一步增強鋪墊和情景交代;個別的高難動作需要進一步穩(wěn)定提升;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原創(chuàng)雜技劇《山上那片紅杜鵑》具備較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經(jīng)典作品。
(作者單位:江西省文聯(lián)雜技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