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寧
(安徽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局324地質隊)
烏干達是非洲東部內陸國家。全境大部位于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為1 000~1 200 m。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國境。烏干達西南部的鐵礦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廣泛的開發(fā)利用前景。Kizhozho 鐵礦位于烏干達西南部的Kabale 地區(qū),距Kabale 南偏東10 km。礦區(qū)地質勘查工作滯后,鐵礦資源情況不清,成因類型不明,給資源開發(fā)帶來困難。
通過普查了解Kizhozho鐵礦區(qū)的地質特征,研究礦體的賦存層位、形態(tài)、產(chǎn)狀、規(guī)模和礦石特征,劃分礦石類型。從礦石的結構、構造及成巖作用方面對礦床成因進行探討。Kabale地區(qū)同類型的鐵礦較多,研究礦床成因對鐵礦勘查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區(qū)域上經(jīng)過多期次的構造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沉積作用,形成了一系列NE 向、NW 向和近SN 向的構造帶和成礦帶。區(qū)內廣泛出露前寒武紀(3 000~600 Ma)地層,其由一系列片巖、大理巖、片麻巖、變粒巖和中酸性、基性侵入巖組成。在烏干達的東部和西部地區(qū)零星出露有時代較新的巖石,主要是中、新生代形成的火山巖和沉積巖。
Kabale 地區(qū)出露地層為前寒武紀Karagwe—Ankolean系地層和近代沉積物。
(1)Karagwe—Ankolean 系為一套反映淺水沉積的泥質巖、頁巖、砂巖的均勻層序。泥巖、頁巖和千枚巖組成泥質巖石,粉砂巖、砂巖、石英巖和長石砂巖組成砂質巖石,并經(jīng)弱變質作用。其中地層結構上統(tǒng):透輝石—長石類巖層、千枚巖層、石英巖層、含薄層泥質砂巖的千枚巖和頁巖層、石英巖層;中統(tǒng):千枚巖、頁巖和泥巖層、砂巖層、礫巖層;下統(tǒng):千枚狀頁巖和泥巖層。
(2)近代沉積物主要為紅土層、沖積層和沼澤沉積。
前寒武紀造山褶皺帶延伸穩(wěn)定,剪切帶產(chǎn)于前寒武紀分布的一些地區(qū)[1-2],西部為東非裂谷帶西支北段,裂谷作用形成NNE 向羽狀排列地塹式斷層系。地塹結構的兩翼是陡斷層懸崖。這些地塹往往是不對稱的,一端有一個較大的斷層,另一端有一些較小的臺階式斷層或一個單斜撓褶[3]。
區(qū)域發(fā)育一系列NNW 向倒轉背向斜,自南西到北東為Rwakihigwa倒轉向斜,Maziba倒轉背斜。次級褶皺發(fā)育,構造帶走向呈NNW向。
花崗巖類為偉晶巖、偉晶白云母花崗巖。其它巖石為石英脈或其脈巖,還有含微斜長石、斑狀變晶結構的黑云母花崗片麻巖。
鐵礦體呈透鏡狀、帶狀分布于層狀石英礫巖、石英砂巖中,走向與巖層一致。礦物成分為赤鐵礦,偶含褐鐵礦。
礦區(qū)出露Karagwe—Ankolean 系中統(tǒng)地層(圖1),為單斜構造。地層走向NNW—SSE,傾向NEE,傾角為41°。
礦區(qū)地層分3個巖性組:①礫巖層(cg),成分為石英,為主要賦礦層位;②石英砂巖層(ss),夾石英巖和泥巖,伴有礫巖,為次要賦礦層位,構成礦體頂板;③千枚巖層(phy),局部頁巖、泥巖,構成礦體底板。
Kizhozho 礦區(qū)位于Rwakihigwa 倒轉向斜的北東翼。Rwakihigwa 倒轉向斜軸呈NNW 向,兩翼地層局部次級褶皺較發(fā)育。礦區(qū)未見花崗巖類及其它巖石。
Kizhozho 鐵礦由1 個礦體組成。礦體賦存于Karagwe—Ankolean 系地層的石英礫巖、砂巖中,形態(tài)呈似層狀、透鏡狀,其東西兩邊由于風化剝蝕形成坡積鐵礦(圖1)。鐵礦體總體走向337°,傾向NEE,傾角為20°~45°。礦體走向長400 m;地表出露(含坡積礦)寬231.78~366.87 m,平均為271.46 m。礦體從地表延深至地下,最大豎直深度為104.76 m。礦體賦存海拔標高為+1 940.3~+2 092.2 m。
礦體的頂?shù)装寰鶠榍稁r。礦體夾層為含赤鐵礦的細砂層和千枚巖,層厚2.30~12.40 m。礦體地表露頭見圖2。
礦石的自然類型按礦石的主要鐵礦物和脈石礦物或巖石劃分為4類:赤鐵礦巖、石英赤鐵礦巖、石英質赤鐵礦巖、鐵質砂巖。
(1)赤鐵礦巖主要礦物成分為不透明金屬礦物,含量92%±;其次為石英,粒徑為0.002~0.3 mm,含量為6%±;鐵質黏土含量為1%±;玉髓含量為1%±。石英多呈不等粒他形粒狀散布于不透明金屬礦物中,少量呈碎屑狀分布于不透明礦物集合體,有的邊部分布著玉髓。玉髓呈纖維狀,多與鐵質黏土礦物共生沿裂隙分布,少量呈顯微團粒狀零星分布。
(2)石英赤鐵礦巖主要礦物成分為不透明礦物(赤鐵礦),含量約為68%;其次為石英,粒徑為0.002~0.8 mm,含量約為30%;絹云母含量約為2%;偶見白云母,粒徑為0.05~0.1 mm。石英在薄片中按形成先后分為2期:早期石英呈細砂—粉砂碎屑狀分布于赤鐵礦集合體或晚期石英中,粒徑多>0.03 mm,邊緣呈圓—次圓狀,有的具次生加大邊;晚期石英呈不等粒他形粒狀變晶鑲嵌分布于赤鐵礦中,邊緣呈不規(guī)則鋸齒狀。絹云母呈顯微鱗片變晶分布于石英或赤鐵礦間。偶見白云母呈細長片狀分布赤鐵礦集合體中。
(3)石英質赤鐵礦巖主要礦物成分為不透明礦物(赤鐵礦),含量約為60%;其次為石英,粒徑為0.002~0.5 mm,含量約為37%;鐵質黏土含量約為2%;海綠石粒徑為0.06 mm,含量1 粒;絹云母含量約為1%;白云母粒徑為0.05~0.1 mm,微量。石英在薄片中按形成先后分為2期:早期石英呈粗細不等的碎粒狀,以細—粉砂級為主,少量粗粒級,碎屑邊緣呈圓—次圓狀,有的具次生加大邊;晚期石英一部分呈他形粒狀,邊部呈復雜齒狀分布于不透明金屬礦物中,另一部分呈他形細粒鑲嵌,顆粒間接觸界面平直,集合體呈大小不等的團粒狀不均勻分布。鐵質黏土呈隱晶質黃褐色,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團粒狀零星分布。
(4)鐵質砂巖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碎屑物含量約占57%。其中石英為0.02~1 mm,含量約為40%;石英巖巖屑,粒徑為0.5~2 mm,含量約為2%;氧化鐵質巖屑,粒徑為0.2~2 mm,含量約為15%;膠結物含量約占43%。其中石英粒徑<0.1 mm,含量約為5%;絹云母含量約為5%;不透明礦物含量約為33%。石英碎屑大小不等,由粉砂—粗砂組成,以細粉砂為主,邊部呈圓—次圓狀,石英巖巖屑由他形粒狀鑲嵌而成,邊部呈圓滑狀,氧化鐵質巖屑多呈長粒狀,粒徑<2 mm,長軸平行層理定向分布。膠結物中石英呈細小他形粒狀,絹云母呈鱗片變晶平行層理定向分布。
從施工的鉆孔看,自地表向深部礦石類型依次為赤鐵礦巖(含TFe 57.46%~64.84%,占65.23%)、石英赤鐵礦巖(含TFe 51.34%~55.30%,占4.02%)或鐵質砂巖(含TFe34.09%,占4.21%)、石英質赤鐵礦巖(含TFe 46.22%,占26.54%),總體TFe品位呈降低趨勢。
礦石的結構(圖3)為變余含砂結構,變余砂狀結構,含礫砂狀結構,顯微纖維狀結構,碎屑結構;構造以塊狀構造為主,其次為層狀、蜂窩狀、粉狀構造。
(1)礦體的空間展布、產(chǎn)狀證據(jù)。區(qū)域礦體空間展布沿石英礫巖層、石英砂巖層呈透鏡狀、帶狀展布。礦體形態(tài)呈似層狀、透鏡狀,產(chǎn)狀與地層基本一致,但傾角變化大。礦帶或礦體受特定的層位和巖性控制,具有似層狀、帶狀延伸的特點,傾角變化表示礦體形成時受構造作用或交代作用影響。
(2)礦石特征證據(jù)。礦石呈深赤灰色,砂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赤鐵礦,次為石英;粒屑由赤鐵礦、石英構成;局部有蜂巢狀孔洞,部分內充填白色石英;部分石英可呈細脈狀。赤鐵礦可破碎呈角礫狀,再被赤鐵礦和石英細砂膠結;石英可在局部條帶狀富集。從標本特征分析赤鐵礦可能先是沉積成因,后遭破壞,再沉積。礦區(qū)沉積原巖—石英礫巖、砂巖、頁巖、泥巖。巖層呈層狀,厚薄不同,沉積特征明顯。礦石的結構構造反映(硅質巖石和赤鐵礦)沉積—破碎成粒屑或角礫—搬運—沉積成巖的過程。礦區(qū)普遍見變質粉砂巖、(含鐵)千枚巖、變質含鐵砂巖。巖石呈變余含砂結構、變余砂狀結構的變質作用特征。
(3)區(qū)域鐵礦的成因佐證。透鏡狀的礦石與層狀圍巖的區(qū)域范圍上廣泛一致性,印證了沉積成因礦石的變質作用和局部為鏡鐵礦的發(fā)展再活化表現(xiàn)明顯,并交叉切割石英脈。表明膠體二氧化硅和氧化鐵的沉積物混合,沉積后再變質重結晶。
(4)可能的礦源證據(jù)。鐵礦體西邊界200 m 外分布火山角礫巖、磷灰?guī)r,表明區(qū)域發(fā)生火山作用。區(qū)域巖石的風化物質如泥、黏土含SiO2、Al2O3、Fe2O3較高[4]?;鹕匠练e物或泥、黏土都有可能為礦床的形成提供部分鐵質來源。
鐵礦床的成因類型[5]:沉積變質型、沉積型、基性侵入巖型、火山巖型、矽卡巖型、風化淋濾型、多因復合—疊加型。與同類型鐵礦對比,都與含鐵石英巖或含鐵碎屑巖關系密切。Kizhozho 礦床貧礦與富礦常常直接接觸,無明顯的分帶特征。礦物成分單一,金屬礦物為赤鐵礦,雜質少,風化淋濾次生富集的特征不明顯。從礦體賦存部位、形態(tài)及礦石特征上認為鐵礦石由石英礫巖、砂巖等硅質巖石和氧化鐵的沉積物混合再沉積下來,后期經(jīng)變質重結晶或含鐵熱液交代去硅富集形成,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型。
鐵礦體賦存于Karagwe—Ankolean系地層的石英礫巖、砂巖中,受特定的層位和巖性控制。礦石的自然類型為赤鐵礦巖、石英赤鐵礦巖、石英質赤鐵礦巖、鐵質砂巖。礦石的結構構造反映(硅質巖石和赤鐵礦)沉積—破碎成粒屑或角礫—搬運—沉積成巖的過程。分析認為硅質巖石和氧化鐵的沉積物混合再沉積下來,后期經(jīng)變質重結晶或含鐵熱液交代去硅富集形成礦體。礦床具有沉積特征和變質作用特征,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