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chǎn)業(yè)》記者 石 宏 陸宇峰
□ 郎蘭英
忻州五臺山
“佛國風光,千載冰封,百卉飄香。望五峰并蒂,林木莽莽,雙河環(huán)繞,波浪滔滔。山舞青蛇,原馳綠象,欲與文殊試比高。須炎日,歷清涼圣境,分外逍遙。世遺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先圣競折腰。嘆北魏孝文,巡臺禮佛。唐皇九帝,下詔呈豪??滴跚?,尊崇菩薩,祈盼王朝日月昭。看今日,賀申遺獲勝,舉世來朝?!边@是李平社先生在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ǎn)成功之際仿毛澤東《沁園春·雪》寫得《沁園春·五臺山》。歷代帝王將相,盡管喜歡五臺山的自然風光,地貌特質(zhì),禮佛拜佛,尊崇菩薩,還是比不上當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lǐng)導(dǎo)以及五臺山人民有見識、有能量,把佛國風景裝扮的分外嬌美。2009年,五臺山作為文化景觀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指出:“五臺山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nèi)外。五臺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國’盛譽。由五座臺頂組成,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jié)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一種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p>
五臺山成為世界遺產(chǎn)之后,憑借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精美絕倫的古建藝術(shù)、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全方位擴大了對外的影響,加強了國際佛教文化藝術(shù)的交流和合作?!笆澜邕z產(chǎn)”無疑是五臺山的一張靚麗名片。世界遺產(chǎn)的品牌優(yōu)勢,大大促進了我國旅游產(chǎn)業(yè)的更大發(fā)展。
五臺山,舉世矚目!東南西北中,五座臺頂雄偉壯麗,銀塔佛抱,黛螺德彰,群賢賜福,庶民安康,惠澤百姓,功德無疆,千秋福祉,萬代風光。“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一種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奧妙在其中深藏。
傳說在很早以前,五臺山叫紫府山,也稱五峰山道場。很長一段時間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于是想在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薩。然而,五峰山道場原來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jié)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臺懷鎮(zhèn)一帶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權(quán)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
五峰山高聳入云,不是寒風呼嘯、巨雪覆蓋;就是烈炎炙烤、酷暑難擋。風云雨雪,電閃雷鳴,冰雹猛砸,防不勝防,氣候異常惡劣。當?shù)匕傩湛嗖豢把裕y以生存,遂向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請求救援。文殊菩薩慈悲心腸,神通廣大,向東海龍王要來了“清涼石”,并將其安放在中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后,使五峰山成為氣候宜人的“清涼佛國”,大大降少了人們的災(zāi)難。這里的山谷從此被命名為“清涼谷”,緊接著新建了一個寺院,取名“清涼寺”。隨之“五峰山”更名為“清涼山”。
中國五臺山白塔
五臺山天王殿
當青龍得知文殊菩薩把“清涼石”移到了五峰山,怒發(fā)沖冠,決意要找文殊菩薩算賬。但東海龍王極力阻止,奉勸青龍不得鬧事。因為“清涼石”原來是青龍的歇息石,所以,青龍氣憤難平,追至五峰山,用龍尾把五個突兀的尖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山頂巖石刨了個亂七八糟。據(jù)導(dǎo)游小姐講,這些石塊至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從這以后,原來的五峰山更名為五臺山。“清涼石”與“龍翻石”隨著人們的傳說在五臺山流傳了千百年。青龍的出發(fā)點雖然是和文殊菩薩鬧事,但結(jié)果卻變成了好事。原來的五個尖峭山峰被青龍尾巴掃的平坦了許多,開闊了許多,這有利于東臺、南臺、西臺、北臺、中臺的寺廟修建和弘揚佛法以及人們朝拜。
如今,那塊清涼石仍在清涼谷。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腰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紋。據(jù)說,人坐其上,頓生涼意。遺憾的是,我每次游五臺山,都沒去過清涼谷,自然也看不上那塊為五臺山帶來靈氣的“清涼石”了。每次去南臺,我總為那些至今猶存的“龍翻石”觸目,它們的體型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可供游人蹲坐休息,具有很大的實用性。
青龍用尾掃臺峰只是一個久遠的民間傳說。其實,五臺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陸地之一,五臺山的孕育期一直可以追溯到太古時代的26億年以前,通過經(jīng)歷著名的“五臺隆起”運動,形成華北地區(qū)最為雄渾壯觀的山地群。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zhì)構(gòu)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跡、新生代夷平面,具有漫長的地質(zhì)歷史。以五座臺頂為代表的五夷平面在經(jīng)歷斷塊造山抬升之后,發(fā)育出典型的冰緣地貌,形成清涼高寒的氣候條件。與無倫比的山體風貌,神工天斧的地質(zhì)景觀,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上帝的恩賜。特殊的氣態(tài)孕育,積淀了豐厚的佛教文化,使五臺山“五峰巍然、氣候清涼”的特點,正好與佛經(jīng)中的“清涼山”、“五頂山”等文殊菩薩傳法的道場相吻合。從隋文帝開皇元年開始,五臺山的五座臺頂就分別供奉著五方文殊。東南西北中,五峰并蒂,凝聚著文殊菩薩的大智大慧,五方文殊博大精深,五種智慧聰穎睿靈。五方文殊分別是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五種智慧分別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蔽迮_山的五個臺頂平均在海拔2485米以上,其中北臺頂海拔3061米多以上,是華北第一高峰。五臺山的高海拔特征形成了高寒濕潤的氣候和森林的垂直地帶性。五臺山屬于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特別分明,氣候差異很大,垂直變化明顯,山頂屬于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大約-4.22℃,夏季平均氣溫16.5℃,是最好的避暑圣地。五臺山的冰緣地貌主要分布在北臺附近和北臺通往中臺的廣闊山峰。
因為五臺山海拔高,氣溫低,加之有容易風化的變質(zhì)巖,所以分布著典型的冰緣地貌,共有15種類型。如凍融剝蝕面、冰緣巖柱、石流坡、泥流石、冰緣寬谷、泥流坡坎、石流階地、凍脹石塊、石堤壟等,堪稱冰緣地貌的博物館。冰緣地貌通過和佛教文化聯(lián)系,賦予了別具一格的含義。例如,熱融湖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布道傳教的地方,被稱作“龍池”,石海因其石頭巨大而稱作“龍翻石”。朝臺的佛教信徒利用石海、石環(huán)、石網(wǎng)等冰緣地貌產(chǎn)生的碎石在朝臺的路上擺成石塔,以祈福風調(diào)雨順、心想事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石塔鱗次櫛比,在五臺山形成獨特的壯美景觀,顯示了佛教圣地五臺山佛光熠熠,普度眾生。
五臺山位于山西高原東北部,為東北西南向的五臺山山脈和南北向的太行山山脈相交處,是汾渭地塹北部典型的斷塊山地,其西北側(cè)以繁峙、代縣盆地與恒山相隔。新生代以來,五臺山持續(xù)隆升,成為華北屋脊,是“夷平面”的命名地。
俯瞰五臺山
五臺山因具有獨特的地層結(jié)構(gòu)、地質(zhì)構(gòu)造、新生代夷平面和冰緣地貌等特征和佛教文化而馳名中外。
古時,滹沱河沿繁峙代縣盆地、忻州盆地和太原盆地發(fā)育,流入汾河,其上游沿著繁峙代縣盆地而侵蝕華北準平原,五臺境內(nèi)的一條清水河為唐朝夷平面發(fā)育的壯年期河流,其上游沿清河水向斜而侵蝕華北準平原;五臺山位于兩條河流的上游,故能保存大量的夷平面,并根據(jù)北臺命名為北臺期夷平面。
北臺期夷平面分布在海拔2500-3061.1米之間,南臺(2485米)、東臺(2795米)、北臺(3061.1米)、中臺(2894米)、西臺(2773米)均屬于北臺期夷平面,形狀好似印度的靈鷲山,因而深得印度佛教信徒的青睞。夷平面地表和緩,大多覆蓋著亞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夏季百花齊放,形成絢麗的草甸;同時夷平面海拔較高,空氣能見度較高,讓人心情愉悅,加之五臺山濃厚的佛教文化,更讓人感悟“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讓人以沒有灰塵的明鏡般的心來觀照世界,感悟物我兩忘,物我一體,超越世俗,回歸自然的精神境界。東臺以西為低于北臺期夷平面的甸子梁期山麓面(1000——2000米)。如果黎明時登臨東臺,甸子梁期山麓面酷似平原,酷似云海,在盡頭處可見紅日噴薄而出。
東臺是通往北臺的路,是欣賞和觀察五臺山地貌和植被垂直地帶性的景觀大道。道路東側(cè)為滹沱河上游流域,遠觀為平坦的夷平面,近看為層巒疊嶂的山脊,細觀有陡峭的山崖。讓游人欣賞到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道路西側(cè)為清水河盆地,地形和緩,森林覆蓋錯落有致,谷底開闊,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游人置身其中,如夢如幻,所有的煩惱都會拋在九霄云外,只覺的神清氣爽,格外舒暢。
五臺山白塔
五臺山西北側(cè)山谷和東南側(cè)山谷,在溝谷切割深度和密度、山坡坡度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西北山坡受滹沱河上游侵蝕,溝谷切割深,山體破碎度高,屬于地貌侵蝕的壯年期;東南側(cè)山坡則多數(shù)是渾圓山丘,地形較為平緩,谷底寬展,是地貌侵蝕的壯年晚期。五臺山兩側(cè)較大的地貌差異可能是滹沱河水系變遷、區(qū)域構(gòu)造差異的結(jié)果。由于歷次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使境內(nèi)地形表現(xiàn)為重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高差懸殊的特征,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資源。
深山峽谷使得植被覆蓋,密密層層,綠樹成蔭。河谷溝川,山花爛漫,雖耕地稀少,但蘑菇到處都有,名貴中藥柴應(yīng)有盡有,使當?shù)鼐用駝谡呤找?,勤者獲利,游客歡喜。
五臺山東南為迎風坡,受山體阻擋,東南來的暖濕氣流在太行山爬升后繼續(xù)抬升,形成以北臺為核心的最大降雨中心,年降雨量900多毫米。五臺山植被垂直帶比較完整,由低到高依次為農(nóng)耕帶、灌叢草原帶、落葉灌叢帶、落葉闊葉林帶、山地針葉林帶、亞高山草甸帶和高山草甸帶等。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游人摩肩接踵,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盡情觀賞著騾馬遍地、牛羊成群的高山牧場的繁榮景象,交口稱贊;他們俯瞰那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的茫茫林海的壯美風景,心曠神怡。
五臺山境內(nèi)地形復(fù)雜,臺懷盆地,夾于五臺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之間,坐北朝南,清水河貫穿其中,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風水寶地。臺懷盆地海拔1600米至1800米,夏季平均氣溫是16.5℃,清涼濕潤,符合佛教清心寡欲的理念。自東漢以來,臺懷盆地內(nèi)佛教文化延續(xù)了將近2000年,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成為世界文殊菩薩的信仰中心。
臺懷盆地內(nèi)建有顯通寺、菩薩頂、龍泉寺等50多座寺廟,包括了北魏時期的佛塔,唐宋時期的木構(gòu)建筑。代表了中國古代杰出的建筑技術(shù),北魏時期的佛像和唐朝以后的壁畫展示了中國古代杰出的藝術(shù)成就。歷經(jīng)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360多座。
臺懷鎮(zhèn),十里長街皆鬧市,賓館林立客如梭,綠樹紅墻三圣殿,青鐘白塔呈巍峨。樓閣凌空、商廈沿街、河水清流、佛意濃厚,別有一番情致。敬香、拜佛、覽勝、避暑、休閑完全能夠各得其所,一舉多得。
大山深處的人家
五臺山大藏經(jīng)閣
五臺山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