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知三
兒童是花朵,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旦兒童遭遇拐賣,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災難,給社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日前,網絡爭相報道山東省聊城市一農民郭剛堂24 年的尋子歷程,其情上天垂憐,撼動了多少人心。幸運的是,2021 年7 月11 日,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郭剛堂一家人終于團圓。為避免發(fā)生孩子被拐的悲劇,學習有關法律,增強多方保護意識尤為重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條指出:【拐騙兒童罪】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jiān)護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缎谭ā分猩婕肮召u兒童罪的相關條文如下:
第二百四十條 【拐賣婦女、兒童罪】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拐賣婦女、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
第四百一十六條 【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接到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及其家屬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舉報,而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不進行解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阻礙解救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999 年初,張某一家去深圳務工,張某在居住地附近工廠上班,妻子王某在家照顧7 個月大的兒子,并受房東委托管理整棟出租屋。熟人周某以介紹租客為名,借看顧孩子空隙,把張某、王某孩子偷走,伙同唐某、楊某等販賣嬰幼兒。從此,張家踏上了長達20 年的苦苦尋子之路。
案件發(fā)生后,周某隱姓埋名,逃到邊疆地區(qū),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周某終究被辦案人員緝拿歸案。其他團伙人員,也在2018 年6 至8 月間,先后落入法網。
2020 年3 月4 日,深圳市坪山區(qū)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坪山法院認為,6 名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拐賣兒童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綜合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及認罪態(tài)度、悔罪表現(xiàn),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判處6 名被告人十二年至二年二個月不等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至一萬元不等罰金。
“人販子”為一己私利,輕易摧毀完整的家庭,改變孩子正常的人生軌跡,其罪行令人發(fā)指。事關每一個家庭的和睦、每一個兒童的安全,對拐賣兒童犯罪的打擊,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打擊刑事犯罪的重點。坪山法院對周某等人一案的宣判,不僅是依法對該起案件的審判,更彰顯了坪山法、檢、公等部門對此類犯罪嚴懲不貸的決心,為孩子們撐起了法律的“保護傘”。從這個案例中,青少年、家長及學校都應吸取教訓,提高警惕。
青少年須知
為了加強自我防護意識,青少年應時刻警惕:
一個“熟悉”:熟悉自己和家長的姓名、家庭地址、家長工作單位或家庭電話號碼,并學會使用現(xiàn)代通信工具。
兩個“不接受”:不要接受任何陌生人給的東西,也不要接受他們的邀請。
三個“在一起”:與父母一道出門購物、游玩,與同學一起上學、游玩、回家,如果失散了,要學會去找警察、執(zhí)勤人員及保安人員。
四個“拒絕”:拒絕陌生人讓自己干的事;拒絕相信陌生人告訴自己家中有人受傷、生病等事情;拒絕自己外出不跟父母聯(lián)系;拒絕自以為自己長大了。
家長必讀
家長要時刻牢記:誘騙兒童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采用欺騙、威逼或其他辦法,使兒童脫離自己的家庭或監(jiān)護人的行為。誘騙可能是直接對兒童施行,也可能是對兒童家長或監(jiān)護人施行。
家長要有法律意識,首先自己不要有拐賣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
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能單獨和陌生人說話;父母在玩耍時,注意孩子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教育孩子放學時,一定要在校內等待父母或指定接送的家人。父母在找不到孩子的情況下,可以首先去通知親朋好友,如果短時間內仍未找到孩子,需要立即報警。
學校知曉
學校加強教育宣傳,讓學生直觀感受,防范被拐騙。學校可通過警校聯(lián)動、校園廣播站、家校通平臺、家長微信群、班會活動等對學生進行有關教育,讓學生明白如何避免被壞人拐騙、詐騙,以及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被拐騙或詐騙時,應采取相應對策。
2021 年4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21—2030年)》,學校等教育部門應遵照執(zhí)行。學校要落實安全管理,嚴守校園安全工作職責;健全安全管理領導小組,通過校園保安與行政老師執(zhí)勤,分組、分路段,有序、有效監(jiān)控學生放學、上學行程,并記錄好執(zhí)勤情況,杜絕詐騙、拐騙事件發(fā)生。對低年級沒有人接送的學生,要特別關注。
由于拐騙兒童案件中的被害人大多年幼,缺乏辨別力與戒備心,如果缺少監(jiān)管與照顧,更容易被不法分子侵害。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對嚴重拐賣兒童犯罪在總體上繼續(xù)保持高壓嚴懲態(tài)勢。家長、學校、社區(qū)等都應重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定期組織開展法治教育及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決不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