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艷,單媛媛,盧聞,張杰
(1.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學部,陜西 西安 710061)
近20年來,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功能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以及與疾病相關基因的解析,為新藥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靶標,開拓了合理藥物設計的新階段。從最初的構效關系分析,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已經從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到新藥創(chuàng)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已經成為藥學、生物學、化學和醫(yī)學等科研教學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藥學專業(yè)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均已開設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這門課程[1-3],并作為相關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程。筆者于2012年開設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生選修課程,在提高我院藥學研究生專業(yè)素養(yǎng)和科研水平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計算化學的發(fā)展,CADD成為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新興領域,大大提高了新藥開發(fā)的效率,成為合理藥物設計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4]。CADD以化學生物學為主線,以藥物分子實體的發(fā)現(xiàn)為目標,涵蓋新藥發(fā)現(xiàn)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先導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優(yōu)化,以及藥物臨床前、臨床研究等領域[5]。CADD課程的特點是專業(yè)性較強,涉及的內容、方法及軟件更新較快,對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和實踐操作能力均有較高要求。該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容易脫節(jié),如何將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給學生,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CADD課程教學中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如:①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過程中多采用老師演示、學生重復的單調教學手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是簡單重復,缺少自主探索思考的過程;②前沿知識了解不夠,缺少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文獻的學習,導致獲取知識陳舊,與日后研究生科研學習和工作產生脫節(jié)。針對這些問題,本課程教學中引入基于虛擬仿真的案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和互動討論來學習相關理論,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因其生動性、邏輯性和啟發(fā)性而被廣泛應用[6-7]。藥學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了適應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藥學研究生培養(yǎng)的要求,必須將實驗教學、理論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開展現(xiàn)代化的藥學研究生案例教學,有助于推動教與學的互動,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虛擬仿真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模擬現(xiàn)實,具有沉浸性、模擬性和交互性等優(yōu)勢[8],把該技術融入研究生實驗教學中,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延伸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構建一個可視化逼真的實驗環(huán)境,學生能夠進行高效的實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達到對晦澀難懂的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是高等醫(yī)藥院校培養(yǎng)21世紀應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CADD已經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和重要發(fā)現(xiàn)包括:乳腺癌和卵巢癌治療藥物(枸櫞酸他莫昔芬)、抗高血壓藥物(卡托普利)、抗流感藥物(扎那米韋和奧司他韋)、艾滋病治療藥物(沙奎那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藥物(格列衛(wèi))等[9-11]。筆者通過調研和借鑒相似課程教學模式,結合多年教學科研工作經驗,制定了相應的案例教學內容:案例1-ACEI構效關系分析、案例2-ER拮抗劑分子對接、案例3-格列衛(wèi)作用機制及耐藥性分析。
教學中采用陳凱先院士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原理、方法及應用》和魏冬青教授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作為參考教材,主要介紹CADD基本概念和主要策略,基于受體和基于配體的藥物設計理念;提高案例教學實踐課比例。采取上機操作實訓的授課模式,主要借助國際主流CADD工作站—Sybyl-X 2.0,開展小分子構建、蛋白模建、分子對接、藥效團構建、分子動力學模擬、3D-QSAR和ADME/T預測。通過結合典型案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使藥學研究生逐步掌握CADD實踐技能。
筆者所在藥學院建設了研究生虛擬仿真計算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藥物先導物結構優(yōu)化與虛擬篩選平臺,涵蓋藥物設計的各個方面,包括:基于受體的分子對接和虛擬篩選、從頭藥物設計;基于配體的定量構效關系分析、藥效團建模和虛擬篩選、虛擬篩選;生物大分子同源模建;組合庫設計和優(yōu)化;化合物管理等,能夠滿足藥學研究生CADD教學及研究工作的需求。
實驗方案設計緊扣藥物設計理論課教學需求,由易到難,逐步推進。第一個案例“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構效關系分析”,通過分析藥物-靶點晶體數據,采用分子模擬虛擬仿真的方法從微觀層面深入觀察藥物-靶點相互作用的細節(jié)。使學生初步掌握相關軟件和數據庫,可從任意角度和尺寸觀察藥物-靶點的相互作用,學會分析氫鍵、疏水性等基本相互作用,掌握相互作用力與構效關系分析之間的關聯(lián),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難以實現(xiàn)。課后思考題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答案,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充分應用所學理論知識來完成。
第二個案例“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分子對接”,通過比較作用于雌激素受體的三種藥物的相互作用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作用于同一靶點的激動劑與抑制劑的差別,學生掌握了PubChem數據庫的檢索方法,獨立完成分子對接操作并分析結果。在分子模擬和分子對接的此基礎上,完成藥物設計練習。
第三個案例“格列衛(wèi)的作用機制及耐藥性分析”是綜合一體化實驗,根據實際條件,為選做實驗。該實驗涵蓋了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與耐藥性產生機制分析等,學生可了解藥物開發(fā)前沿:腫瘤靶向藥物的設計、合成與作用機制,以及藥物開發(fā)前期階段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這些在傳統(tǒng)藥物設計實驗很少涉及。
以上實驗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藥物研發(fā)過程的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通過“虛實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全面學習并系統(tǒng)掌握現(xiàn)代藥物設計的策略。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總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20%),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提問等環(huán)節(jié);期末上機考核(40%),針對重點內容,結合新藥設計相關數據,要求學員在4個學時內通過上機操作完成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從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實際出發(fā),將考核重點從重理論向重實踐轉變。
通過問卷調查對基于虛擬仿真的案例教學效果進行分析。調查對象為2019級藥學專業(yè)研究生隨機抽樣。調查問卷是基于實際教學情況設計的,問卷選取了“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改革的態(tài)度”、“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的效果”及“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的進一步建議”3個一級指標,每一個一級指標下面設計若干個二級指標,全卷共19個二級指標,可了解學生對CADD教學改革的態(tài)度、意見,以及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調查結果(見表1~3)與分析如下。
表1 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改革的態(tài)度
100%的學生支持本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說明基于虛擬仿真的案例教學改革是必需的,學生對此完全支持。對課堂形式、教學模式、課程考評制度、老師指導方式的變化,學生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和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學習適應性方面,部分學生存在一定問題;85.7%的學生能夠很好適應,14.3%的學生對此適應一般。關于課堂氛圍,92.8%的同學是滿意的,7.1%的學生認為一般?;诖?,說明課程的改革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大部分學生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夠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在后續(xù)的教學設計中,應兼顧這部分同學的需求,對課程的改革進一步細化,使其更具普適性。
表2主要是關于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有71.5%認為本課程教學效果優(yōu)于其他課程。92.9%的同學認為教學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幫助非常大占57.2%,有一定的幫助占35.7%)。對于教學改革改善的內容,學生認為改善最大的是學習深度(57.1%),其次是學習興趣(50%),再者是學科前沿(35.7%),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改革帶來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極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習興趣方面,64.3%的同學認為該課程挺有趣,35.7%的同學越來越有興趣,說明教學改革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關于課程的重要性,71.5%的同學認識到是藥學相關研究的基礎,對后續(xù)研究課題的開展是十分有必要的,21.4%的同學對課程內容感興趣,并逐漸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教學效果方面,35.7%的同學能夠理解各項操作原理,42.9%的同學掌握了各項操作,但對原理不能夠完全掌握,說明該課程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對此筆者認為增加案例和上機課時,將有助于改善這一效果。教學內容方面,57.1%的同學認為構效關系研究非常有用,71.5%的同學認為分子對接對后續(xù)研究十分重要,構效關系及分子對接是CADD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學讓學生認識到CADD的重要性。整體來說,進行基于虛擬仿真的案例教學后,可極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并對相關實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表2 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的效果
表3 關于虛擬仿真案例教學的進一步建議
關于下一步改進的建議,64.3%的學生認為課程改革重點在教學內容上,由理論向應用傾斜,35.7%的學生建議教學手段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手段側重,28.6%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向以學為主側重,說明大部分學生希望該課程更加傾向于實踐,并引入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在重點內容方面,分子對接和蛋白解析是學生普遍認為難度較大的兩個部分,要加強這兩部分的原理及實驗教學。關于期望擴展的教學內容方面,57.2%的學生認為是虛擬篩選,該技術可用于先導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對于新藥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35.7%的學生認為是其他類型的分子對接,可擴展到蛋白和蛋白的分子對接,以及小分子和DNA的對接等。在本課程中,學生認為最應該收獲的是學習一門技術(64.3%),對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幫助,這說明學生更加看重實踐性。對應的,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因素中,42.8%的學生認為實踐機會少,28.6%的同學認為手上學習資料較少,相同人數的學生同時認為課后學習時間較少。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增加操作的視頻學習材料或文獻資料;同時開展課后案例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應的資料、設計解決方案、開展實驗操作以及結果討論。進而增加學生的學習實踐時間,強化相應操作原理的學習和案例操作。
近年來,CADD作為新藥創(chuàng)制的重要手段,是藥學專業(yè)研究生重要的專業(yè)課,本文初步探索了虛擬仿真及案例教學在藥物設計課程中的應用。虛擬仿真和案例教學通過計算機相關技術將藥物研究與開發(fā)涉及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有助于加強CADD相關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實踐證明,在藥物設計學的實驗教學中,應用此教學法,開闊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相關學科前沿有深入的了解,鼓勵學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綜合型新藥研究與開發(fā)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感謝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課程類)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