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宏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部分教師片面追求表面的“花哨”,卻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思維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課堂,但無視教學內容、學生需求,凡事必合作,合作過于追求形式,淪為“合座”。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的知識、技能是不斷積累的,思維發(fā)展也是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教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精彩導入,啟迪思維
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催化劑”,能開啟思維,引發(fā)想象,讓他們由封閉沉寂走向開放活躍,他們大膽言說,表達很多創(chuàng)見。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平等交流的對象,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長,體驗學習的愉悅。教師要俯下身來,去主動親近學生,認真傾聽學生講述的內容,讓學生的思維回歸課堂。教師要避免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以影響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具體場景,以引發(fā)情感體驗,促進情感共鳴,促動學生的思維觸角,讓學生主動感知、理解內容。教師將美、情、思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要分析文本,善于營造各種情境,以境促情,引發(fā)生趣,以趣促思,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的主動探求。以謎語、故事、語言等激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主動探索。如在《孫權勸學》一課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視頻呈現(xiàn)背景:三國鼎立之際,孫權獨霸江東,大將呂蒙戰(zhàn)功卓著,曾破曹營、襲關羽、占荊州,可他有個不愛讀書的毛病,自以為是一介武夫,讀書無用。孫權是如何勸他的呢?請跟隨老師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信息化導入能勾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急于想知道結果,就會引發(fā)如何勸、結果如何的思考。
二、善于引說,放飛思緒
教師以媒體呈現(xiàn)場景,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復述課文,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情況,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每篇課文都會給人留下無窮的意味,需要人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補白”,或以推測理解言外之意,或拓展延伸,感受人物身上的思維品質,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愚公移山》一課教學中,教者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文本,梳理文本,記下不懂地方,然后在小組討論中解決疑惑。如仍有不懂的內容,交由教師共同分析理解。讓學生分析愚公與智叟的言行,看其態(tài)度有何不同?同樣面對移山這件事,看法有何不同?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形象?學生圈畫并說出愚公妻子的言行,體會她的顧慮、擔心;圈畫出智叟的言行,體會其中的譏諷、嘲笑,再讓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學生指出,愚公不“愚”,其理想遠大,不懼困難,意志堅定,令人尊敬,值得我們學習;智叟不“智”,目光短淺,自作聰明、畏難而止。教師要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提出諸如“愚人愚嗎”“我們需不需要愚公精神”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交流,讓他們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誘導啟思,挖掘內涵
學生存有疑惑,就會主動提問,而教師不必急于回答,要通過相機誘導,將思維引向深入,從而凸顯學生的智慧。大疑而大進,小疑而小進,學生只有具備問題意識,才能不局限于已有的結論,“打破砂鍋問到底”,在遵循事物規(guī)律的基礎上挖掘智慧,產生積極的思考。教師要將提問、表達、爭論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產生獨到的見解。學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能跳出課本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思維向廣度與深度發(fā)展,產生對課文的質疑,讓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多媒體構建場景,引發(fā)學生探討交流的興趣,能增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促進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