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飛
近日,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藍皮書中,搜集了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理由有父母離異、被家長批評、被同學欺負、教師行為失當、作業(yè)沒完成、成績不理想……為什么這些理由可以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是兒時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的。父母對于事件發(fā)生原因和結果的解釋,最終構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視角。例如,沒有電梯,需要爬十樓。思維正向的媽媽會說:“太好了,我們已經來到五樓了!”而思維負向的媽媽會說:“太糟了,都要累死了,只爬到五樓?!毙睦韺W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在實驗室里,用狗來做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剛開始的時候,狗狗被關進籠子里,面對突如其來的電擊,無處逃脫。電擊持續(xù)一段時間后,狗狗便不再掙扎,只是縮在角落悲傷呻吟。即使實驗員打開籠子門,狗狗已經不再相信自己能擺脫電擊,躺在原地,消極而被動地承受著一切。
塞利格曼在隨后的研究中發(fā)現,“習得性無助”這種現象不僅在動物中存在,在人的實驗當中,也被證實,即:當屢屢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評價時,人類同樣也會放棄嘗試,屈服于現狀。人的悲觀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一小部分,更大的悲觀性格,是后天“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拔矣X得我不行,沒有結果,所以我放棄?!?/p>
后來,塞利格曼進行了新的實驗,讓狗掌握逃避電擊的經驗,每當狗采取行動,電擊就會消失。如果放棄應對,則情況毫無改變。所以,再次遇到電擊時,狗狗不會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采取行動,于是,也變得更樂觀、更積極。
這場“心理免疫”實驗中,“預防、掌控感與強化”是循序漸進的有效步驟:建立掌控行為的過程,即形成孩子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習慣,在內心發(fā)展出一套說服自己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理論。這套內化出來的理論,會營造出將來遇到困境時迎難而上的樂觀心境。
(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