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標點符號,作為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用跟文字一樣,絕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無的玩意兒”(朱自清《寫作雜談·標點符號》)。它看似微小,卻以極強的表情達意功能、難以替代的獨特魅力而大放光彩??梢哉f,它是無聲的語言,是無言的情感,是別樣的文字。所以,它能使書面語表情達意更加確切,能把用語言難以完全表達的言外之意暗示出來,它輔助文字使表情達意含蓄而更有韻味,尤其對高中生品鑒文本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特別是疑問句末多用感嘆號,這樣的“矛盾”點給鑒賞文本帶來了很多值得探究的必要。
一、于細微處見知著 標點符號現(xiàn)主旨
首先,標點符號對于凸顯文章主旨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如“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中對疑問句末用感嘆號的巧妙處理就是典型范例。
《蜀道難》中有一句:“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以蜀地之人的口吻勸誡“西游”的朋友不要入蜀,原文所用為感嘆號,而課下注釋則變成了問號。
原文為“!”,注釋中為“?”,這是為何?難道課本編撰出現(xiàn)遺漏?
顯然不是,經(jīng)過探究,筆者認為之所以選擇感嘆號,理由如下:課下注釋“嗟”嘆惋之詞,和文章末句“側身西望長咨嗟”后用感嘆號是一樣的,都表嘆惋。這種表達,正如父母經(jīng)常說:“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你好,唉,你怎么就不明白呢!”這最后的標點使用了嘆號,是父母感嘆孩子不明白他們的苦心,突出的是“為孩子好”這個主旨,而不是質疑“不明白”的原因,所以應是感嘆,不是疑問,這其中夾雜著復雜的無可奈何的情愫。在《蜀道難》中,李白更重要的是以當?shù)厝丝谖菑娬{不要入蜀,更能充分表達出詩人對友人在路上的擔憂,卻不能阻攔朋友出行的無力,而如此擔憂只能依托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個現(xiàn)實困難,如果原文用問號,不僅嘆惋之意大打折扣,文章結構脈絡也將混亂不清,全文主旨更無法得到充分展現(xiàn)。由此可見,細微處見知著,標點符號對于凸顯文章主旨的作用實在重要。
二、于疑問處尋悲喜 標點符號載深情
此外,標點符號對于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也具有重要價值。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一文中對疑問句末用感嘆號的極致運用是有力證明。
原文:“項王軍壁垓下……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虞兮虞兮奈若何!”兩個疑問句后居然也運用感嘆號?
帶著疑問,筆者深入文本,感悟語言,希望找到后人在理解這兩處文字時確定用感嘆號的緣由。在幽深黑暗的標點運用之道、文本閱讀之旅上摸索前行,在“初極狹”只得“復行數(shù)百步”的實踐后,通過閱讀《史記》中的項羽相關篇目,不難看出,歷經(jīng)霸上與垓下雙方軍事實力翻轉的現(xiàn)實挫折,面對自己信任的優(yōu)秀人才流失的大勢,項羽分析比較了兩大陣營懸殊的實力:劉邦方面君臣一心,眾志成城,屬下舍命相陪,忠誠無二;項羽方面,內部矛盾積壓,君臣離心離德,被困垓下,士氣低落,謀臣、良將俱失??梢哉f,此時項羽信心全無,斗志盡失,挫敗感讓他一蹶不振,心如死灰,只得借酒消愁,面對忠誠的虞姬與烏騅,他百感交集,與其說此時他心中只有美女寶馬,不如說,戎馬一生,常勝不敗的他回顧走過的漫漫人生,與他生死相依的除了虞姬與烏騅,真正忠誠懂他的已別無其他,左右怕他敬他,卻不懂他。于是心碎無力,只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天無時,地不利,人失和,面對此狀,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項羽,此時的“奈若何”“是何楚人之多”。自然不是疑惑楚人數(shù)量多少,而是英雄末路的哀嘆,是已經(jīng)認定楚國全境已失,大勢已去卻回天無力。看似發(fā)問實則感慨,想必心中早已有了沉甸甸的答案。
靜靜想來,正是這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功業(yè)末路兮無力返的悲苦凄清,悲壯中撕心裂肺的無助酸楚,悲慟又深感無力,讓無數(shù)后人在感知這份悲壯時,又愛又恨,想要出謀劃策,又感無能為力,惟有用感嘆號,讓這份悲壯內疚、沉重深情來得更痛徹心扉。夜深人靜,讀來不覺潸然淚下,蕩氣回腸??此莆⑿〉母袊@號,既承載了項王的末路悲壯,又寄托著太史公的春秋秉筆。
葉圣陶說:“標點很要緊,一個人標點不大會用,說明他語言不夠清楚?!毕壬脑掽c明了標點在表情達意、塑造人物、突出主旨等方面的重要性。以上兩篇文章正給我們作了很好的證明,上述疑問句末的感嘆號的確切運用,蘊含了豐富的感情于語言中,寄寓深刻的主旨于標點中,可謂無聲勝有聲,情到深處意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