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嬋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設置的課堂結構,提出的問題,使用的語言,呈現的方式,都應突出一個‘趣字”。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簡練語言;數量關系;舊知銜接;動手操作;轉換角色
興趣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如果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就會自覺地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投入學習的活動之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教師不斷的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創(chuàng)簡練語言,助快樂記憶
恩格斯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睌祵W的語言包含有通常的語言文字、數學符號、圖表,對于小學生而言,枯燥無味的數學語言,不容易表達和記憶,巧妙地提煉語言,可以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飛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減法的性質”時,可以把連續(xù)減的規(guī)律表述進行加工、提煉創(chuàng)新,使其簡單表述,幫助學生快速記憶。若讓學生把減法的性質進行硬生生背誦,“一個數連續(xù)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學生背誦多幾遍就會不耐煩,因此,根據減法性質的表述,教師引導學生提煉其中的關鍵詞,表述為“連續(xù)減,減去和”,這樣背讀起來不僅郎朗上口,還助于學生記憶,簡練的語言也正好體現“用字母表示:a-b-c=a-(b+c)”的模型。還有一種減法性質表述“一個數連續(xù)減去兩個數, 其中的一個減數與被減數有相同部分,可以先減這個減數”,部分學生讀完這個表述后,能自主地提取簡練語言為“連續(xù)減,減相同”,比“用字母表示:a-b-c=a-c-b”的記憶更容易理解其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簡單的表達,學生容易記憶,減輕記憶負擔,樂于接受,感到學習變輕松,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尋找數量關系,化繁為簡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數量關系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得到廣泛運用,因為在解決同一類型數學問題中,其為小學生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真正讓學生感受,利用數量關系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和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途徑。學會尋找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感,還能幫助學生輕松理清題意,快速找到解決方法,感悟長而復雜的題目其實也可以簡單解決,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路程關系教學中,要解決“4小時行多少千米?”就要從問題出發(fā),找出與其相關聯的信息,并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根據生活經驗或個體認知經驗,有學生利用線段圖,畫出4段同樣長的線段,然后把每段看成“每小時行70千米”比作“每份數”,把4段看成“4小時”比作“份數”,把一共行走長度的“4小時行多少千米”比作“總數”,利用“每份數×份數=總數”的數量關系推出用乘法解決。在這里,學生用線段圖去分析題意,很直觀看出有4個70,可以運用乘法簡便運算;但這里所引用的數量關系,在脫離線段圖后,數量關系與題意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因而引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那學生根據新的數量關系就更容易解決問題了,還能擺脫每次作圖分析的麻煩,真正領略利用數量關系的快捷簡便和感悟正確分析題意的優(yōu)越感。當解決問題能套用數量關系的模式,剩下就只有數與數之間的運算,也就回歸到數學最基本的計算,有助于學生增加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三、注重舊知銜接,喚起探究精神
有人說:“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睂W生對新知的學習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教師在開展新課之前,先回顧相關舊知識,不僅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還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喚醒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究意識。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逐漸深入探究的心情會更加濃烈。
例如,在“中括號”的學習中,先回顧學習過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再讓學生經歷從“說”到“做”,從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到認識中括號、完成計算再到總結運算順序,教學任務步步深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精神。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掌握了帶有中括號和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還豐富和提升了學生的認識。這個探究過程,聚焦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斷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思考,讓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探索中點燃。
四、動手操作,體驗數學的樂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眱和乃季S是從動作開始的,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親身體驗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可以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秉著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數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設計擺面積環(huán)節(ji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擺出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并小組說說你們用了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根據每個小組擺出的圖形,會發(fā)現所拼圖形有縫隙或拼得不完美,存在一定誤差,但經歷過擺拼的活動,學生可以直觀看出這個長方形是多個小正方形組成的,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好它的長是5厘米,可以擺3行,正好寬是3厘米,可以直觀看出5個3或3個5這樣的規(guī)律,從而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糾正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多一些動手操作經歷,思維的經驗才能更加豐富,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不僅能得出結論,還經歷學習數學也是好玩的過程,真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轉換角色,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