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林
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是以自我結束生命為主要表現,從古至今都有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以前可能更多是歸于外界社會或個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少考慮到是“健康”的問題。事實上,自從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健康的概念擴大到精神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自殺不單純是個人或社會的問題,更多是公共衛(wèi)生和心理健康領域的問題。自2003年開始,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預防日,國際自殺預防協(xié)會(IASP)和WHO會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辦紀念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自殺的認識水平,珍惜生命,減少自殺和自殺企圖,消除與自殺有關的羞恥感,敢于及時尋求幫助。
2015年WHO出版了《預防自殺:全球要務》,當時的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博士為此作序,并提出:“自殺,一個都太多。推進預防自殺工作就是一起行動,而現在正是采取行動的時候。我呼吁各國行動起來,將自殺預防工作作為要務往前推進?!泵磕耆蚬烙嬘?0余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是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雖然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解釋一個人為什么會自殺,因為自殺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是由個人、社會、心理、文化、生物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但是,自殺又是可以預防的,需要社會多個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與合作,包括衛(wèi)生和非衛(wèi)生部門,如教育、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農業(yè)、商業(yè)、司法、法律、國防、政治和媒體等部門。自殺預防工作必須是綜合性、整合性且相互促進的,因為沒有任何單一的方法就可以獨自處理自殺這個復雜的問題。
自殺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預防。自殺的相關影響因素很多,但重要的是與精神心理障礙密切相關,需要早期識別和診治精神疾患,降低自殺風險。我國近年來也在部分地區(qū)陸續(xù)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但仍遠遠不夠,需要全社會去關注、面對和正視它。因為它不僅僅是危及一個個體的生命,而且會累及其周圍的人,包括家人、親友和同事等;它不僅僅是單純的一次生命的終結,而且會波及影響健在人此后的漫長人生;它不僅僅是一個精神心理健康問題,而且是涉及公共衛(wèi)生、社會文化、教育、經濟、政策制定、社區(qū)服務、醫(yī)療保健等諸多領域的一個復雜問題。
經過過去近30年的努力,我國已從上世紀末全球高自殺率國家降到目前的相對低自殺率國家,降幅達50%以上,是全球預防自殺成效最顯著的國家之一,這其中與政府許多利民政策和措施的落實,以及國內許多同行的努力工作分不開,尤其是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普及和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等。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提高抑郁、焦慮障礙等精神障礙的早期識別率和治療率,流行病學調查抑郁障礙等患病率從上世紀的不足1/1000提高到3%~5%;
精神衛(wèi)生從業(yè)人員大幅增加,相關專業(yè)醫(yī)護人員較上世紀末增加2~3倍;
抗抑郁藥的廣泛使用和多種心理治療與危機干預方法的推廣,以及心理干預熱線電話的普及,從上世紀90年代僅京津滬三地的數條熱線電話到目前國內多個城市或地區(qū)的60余條心理熱線電話的開設等。
針對危險場所和物品(如精神活性物質、農藥、刀具和槍支)的管理、圍繞重點人群的綜合干預措施,如在青少年中開展的學校心理咨詢(包括大中小學生)、職業(yè)和女性人群中的心理關懷、老年心理健康保健等。
這些工作的開展與普及,在很大程度上預防了自殺和降低了自殺死亡風險。
自殺預防是一項復雜和艱難的系統(tǒng)工程,全球尚無統(tǒng)一和公認的有效應對策略。根據WHO《精神衛(wèi)生行動計劃(2013-2020)》所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將自殺率降低10%,所采取的措施不僅僅是減少或控制自殺的危險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調動和利用一切可能的社會資源和力量來綜合干預和預防自殺、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然而,很遺憾,因為去年持續(xù)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影響,自殺死亡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營造一個有利的社會氛圍,讓尋求心理幫助不再成為禁忌和歧視,及早地識別、支持和轉介需要心理幫助的人,讓他們感到并不孤獨、無助和無望,重新樹立信心和希望。根據WHO的專家建議,從國家或地區(qū)層面應該建立:
1監(jiān)測。提高國家或地區(qū)有關自殺和自殺未遂數據的質量與時效性。支持建立整合的數據收集系統(tǒng),用以識別易感人群、個體和環(huán)境等危險因素,防患于未然。
2工具限制。減少自殺工具的可獲得性、可接近性(如農藥、刀具、槍支、高層建筑等)。降低可獲得工具的毒性、致命性。
3媒體。促進媒體落實媒體指南,支持紙媒、廣播和社交媒體負責任地報道自殺事件,多宣傳珍惜生命和預防自殺的措施等,而不是簡單地、毫無掩飾地現場報道,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仿效與跟風。
4服務的可及性。為有自殺企圖或風險的易感人群提供便捷的綜合服務,盡量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情緒和心理的支持,這些措施在國外俗稱情緒急救或心理救援,如生命守護熱線電話,自殺危機干預熱線等。當然,也包括必要的綜合醫(yī)療服務,搶救有生命危險的自殺者。
5培訓和教育。給確認的“守門員”(如醫(yī)務工作者、教育者、警察)不斷提供綜合培訓項目。提高精神衛(wèi)生和基層醫(yī)務人員識別與治療易感人群的能力。
6治療。提高臨床醫(yī)療及循證臨床干預的質量,特別是面向自殺未遂后到醫(yī)院就診的患者,以及精神障礙住院治療后出院初期的密切隨訪與風險評估。提高針對有效干預措施的研究和評估,如網絡心理咨詢、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健康教育等。
7危機干預。確保社區(qū)有能力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去應對危機,并確保處于危機中的個體可以接受緊急的心理健康服務,包括通過電話或互聯(lián)網等方式的求助,盡力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危機者擺脫死亡的危險,增加生存的機遇。
8事后干預。對于受到自殺死亡者和自殺未遂者影響的家人、親朋好友和目擊者等,需要提供心理安慰和必要的危機干預以預防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提高其自我心理應對和照顧能力。同樣,對于自殺未遂者也需要提供危機干預后的進一步心理和情緒的支持和必要的生理和功能康復服務等。
9提高認識。建立公共信息宣傳運動,讓公眾認識到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讓公眾和專業(yè)人員可接觸到預防自殺行為各個方面的信息,包括普及精神衛(wèi)生知識,早期識別和診治抑郁、焦慮障礙,減少精神活性物質(如毒品和酒等)濫用等。
10減少恥辱感。鼓勵積極求醫(yī)和專業(yè)幫助,將心理衛(wèi)生服務及預防物質濫用與自殺等服務納入“大醫(yī)療服務”范疇,盡量做到“看心理醫(yī)生”如同“看內外科醫(yī)生”一樣,減少對接受心理衛(wèi)生服務者的歧視。
11監(jiān)督與協(xié)調。建立專業(yè)的研究機構以促進、協(xié)調有關對自殺行為的預防、研究、培訓和干預,加強衛(wèi)生和社會等多系統(tǒng)的對自殺行為的綜合應對。
危機干預的最低治療目標是在心理上幫助當事者解決危機,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最高目標是提高當事者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即危機是危險和機遇并存,而危機干預則是將自殺死亡的危險降到最低,將生存的機遇增加到最大。其基本的干預策略包括:
主動傾聽并熱情關注,給予心理上的支持;
提供疏泄機會,鼓勵當事者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解釋危機的發(fā)展過程,使當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樹立自信;
給予希望和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和心境;
培養(yǎng)興趣,鼓勵積極參與有關的社交活動;
注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lián)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啟動了《健康中國行動方案(2019)》,到2030年需要在15個方面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養(yǎng)和預期健康壽命,其中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重點人群等方面的工作;另外,2018年國家衛(wèi)健委聯(lián)合中央政法委等其他部委下發(fā)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這些工作的開展和實施,都將有助于提高全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早期識別和診治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降低自殺風險,珍惜和敬畏生命。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曉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能真正認識到: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我們能識別出自殺風險的先兆,關心身邊的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或提供必要的支持,盡到WHO所提倡的“守門員”職責,是可以預防或降低自殺風險的。自殺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且是家庭與社會的悲劇和痛苦;因此需要我們更多的人能參與到預防自殺、珍惜生命的活動中來,減少或避免這種悲劇或痛苦的發(fā)生,因為“自殺,一個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