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逢強
在新時代下,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無論是立德樹人,還是“五育”并舉,德育都是居于首位的。在初中階段的學科教學體系中,德育主要依托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同時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道德品格、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僅依靠道德與法治課程滿足不了學生德育情操培養(yǎng)的需要,故還需借助其他學科開展德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無論從包含的知識內容看,還是從學科的情感融入優(yōu)勢看,都能在德育中發(fā)揮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科土壤條件。下面筆者就對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進行探索。
教學設計上突出德育目標
部分初中生自身歷史知識的基礎儲備量不足,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感到陌生,甚至是初次接觸其中的個別歷史典故和歷史事件。這雖然對學生學習歷史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影響,但同時為德育的開展提供了最佳的時機。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的心態(tài),及時將德育目標細化到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歷史課堂必然能在實現(xiàn)基礎目標的同時,實現(xiàn)德育目標。例如,在《商鞅變法》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實現(xiàn)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具體內容的基礎知識目標,還要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商鞅這個人物的德才品格和掌握實施變法對后世產生的深刻影響的德育情感目標。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充分考慮商鞅的歷史貢獻和對學生的啟示,教師可以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布置如下作業(yè):假如你是商鞅,你該如何變法?如果完整的教學設計充分突出德育目標,那么課堂教學必將凸顯德育的意義。
教學內容上融入德育元素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歷史事件或授課內容中的德育元素,恰如其分地將德育元素融入歷史教學的具體內容中,在提升初中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健全學生的德育品格。在教學《江南經濟的開發(fā)》這節(jié)內容時,從“江南經濟的開發(fā)”看“經濟重心的南移”問題,雖然時間跨度大,但仔細推敲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中有幾個特別突出的時期,如江南經濟的開發(fā)始于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鼎盛。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捕捉突出時期的突出人物對江南經濟開發(fā)所作出的貢獻,從歷史人物的貢獻和對后世的功過角度開展德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學好文化知識,立志為新時代作出貢獻。
教學思維上體現(xiàn)德育理念
義務教育階段部編版歷史新教材對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也重新進行了定義和梳理,教師不能“為學習而教,為考試而教”,要以“立德樹人”的學科教學理念為根本遵循,在教學思維上著重體現(xiàn)德育理念。歷史教師教學思維的轉變必然會引導學生樹立學習歷史學科的新理念。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部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功過評述經常是從自己的認識出發(fā),為了讓學生客觀地看待人物的功過是非,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通過假設幫助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那么當時社會會不會還是這樣發(fā)展?如果沒有歷史人物先進思想的引領和倡導,當時的人們會不會依然在愚昧之中探索前行?這樣學生便不難理解,歷史人物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這能教育學生練就堅強的毅力,形成高尚的人格,進一步讓學生形成勵志奮斗、努力拼搏的精神,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新的思維、新的姿態(tài)更好地面向未來。
教學延伸上強化德育啟示
完整的課堂教學少不了教學延伸與回顧,只有拓展知識,才能讓教學的思維和學科的體系的發(fā)展有更廣闊的空間。初中歷史教材中對歷史事件的教學內容安排,由于篇幅受限,部分內容不夠詳細,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慕虒W延伸,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延伸上下功夫,以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強化歷史對學生的啟示作用。例如,在教學“民族融合與發(fā)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延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族融合趨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政策取得的成就,以民族團結、多民族融合為主線的德育啟示,能進一步強化學生求同存異、共同繁榮的意識形態(tài)。在教學抵御外來侵略的抗日戰(zhàn)爭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列舉歷史上的正義戰(zhàn)爭,證明抵御外來侵略的正義之戰(zhàn)必將取得偉大勝利,啟示學生珍惜和平時代,樹立責任擔當,牢記歷史使命。
史鏡照后人,歷史教學最終要回歸到對后人的啟示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質,歷史學科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轉變學科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效發(fā)揮初中歷史學科提升學生德育素養(yǎng)的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徽縣虞關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