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時代激蕩,風起云涌。
回憶百年之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五四”運動的激蕩。你看到的性格軟糯只是蘇州人的表面,實際上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蘇州人民率先覺醒,特別是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不斷探求改造社會的新方案。這其中,蘇州的這四所學校里的有識之士,得風氣之先,立波瀾潮頭。
傳播新思想的蘇州中學“人社”
辛亥革命之后,江蘇省第一師范學校成立,這所學校也是蘇州中學的前身,在這所學校里,學生“自治之風”漸起,革命的火種也從這所學校開始孕育。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革命的熱情也點燃了遠在蘇州的學子們。當時的教師吳研因先生向北京發(fā)了聲援電,并把這個消息也告訴了學生,學生自治會馬上積極呼應,聯(lián)絡蘇州市12所中學,一起上街示威游行,聲援北京的學生運動。
今天,蘇州中學作為一所名校,社團很多,有76個之多,每個學生至少參加或者主持一個社團。這些社團開闊著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高中生活。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百多年前,這里還有一個社團叫“人社”。
當年,旨在重塑“國民性格”以改造社會的結社風潮在“五四”時期涌現。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華有文等青年學生以“做一個像人的人,做像人做的事”為宗旨創(chuàng)辦的“人社”,乘著“五四”的浪潮在蘇州成立?!叭松纭狈e極傳播新思想、普及新文化,吸引了許多有志青年加入其中,并得到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關注。
中央局書記陳獨秀為了給“人社”以正確的指引,熱情地向“人社”提供《新青年》《勞動界》《共產黨宣言》《覺悟》等系列啟蒙書刊。“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引領時代思想潮流的文字如驚雷般洶涌而至,感召著百年前一批具有革命理想的莘莘學子。汪伯樂、許金元、顧容川、周學熙……蘇州早期的革命志士正是在這些激揚文字的熏陶中成長。
在中共一大會議開幕前夕,“人社”受邀參加在上海召開的江浙滬進步群眾團體建黨座談會,會議宣告“中國共產黨”即將誕生,各團體要自覺集中到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p>
工人夜校是“五四”時期開啟民智、組織工人的基本陣地。為更好地在蘇州播撒革命的火種,中共一大會議之后,中央局書記陳獨秀指示東吳大學在讀學生共產黨員徐雉聯(lián)絡“人社”負責人華有文,共商在蘇開辦工人夜校事宜。
這一商議,又帶出了另外一所學校。
從潘儒小學開啟的工人夜校
1922年夏,蘇州第一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平民識字班在潘儒小學成功開班。掃盲識字、針砭時弊、啟發(fā)覺悟、喚起斗志,識字班在工人群體中影響日甚,遂改辦成工人夜校。在潘儒小學工人夜校的帶動下,蘇州的工人夜校雨后春筍般增長。
雖是掃盲,但是教學師資卻堪稱強大,皆是早期共產黨人或初步接受馬列主義的知識分子,尤其是來自上海的共產黨員,成為夜校紅色輻射的媒介,傳播黨的聲音,凝聚前行力量。在上海商業(yè)??茖W校讀書并入黨的潘志春,是最早的蘇州籍共產黨員,自滬返蘇工作后,就以工人夜校、工人俱樂部為平臺,積極向青年工人宣傳馬列主義。
緊鄰上海的蘇州,成為早期革命家走出上海、傳播思想的第一站。惲代英、蕭楚女、侯紹裘、向警予、陳望道、楊之華、沈雁冰、董亦湘、楊賢江、劉重民、鄧中夏……在太湖之濱、長江之畔蘇州這片革命的熱土上,多少年輕的布爾什維克冒著生命的危險,啟迪世人、引領信仰,激情澎湃地撒播著革命的火種。
由上海投射而來的思想之光,給陰霾籠罩的蘇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民智漸開、民眾覺醒,為中共蘇州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聲援五卅運動的樂益女中
上世紀20年代,古城蘇州有一所非常有名的女子中學——樂益女子中學,舊址位于現在的體育場路4號。中學的創(chuàng)辦者張冀牖,是鼎鼎大名的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深受“五四”思潮浸染,思想開明、愛惜人才、熱心辦學,為普及女子教育,創(chuàng)辦了樂益女子中學,并以高于上海中學平均水平的薪資,延攬上海等地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人士主持校務、擔任教師。樂益二字,取 “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這所學校也是蘇州最早的中共黨組織——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秘密建立的地方,她像一顆熾熱的火種,在姑蘇大地上燃起改變歷史的革命火焰。
1925年 “五卅”運動時,張冀牖接受進步教師的建議,停課十天,師生們分赴各個城門口和火車站,沿途募捐。為支持上海工人罷工,學生們自編自演了節(jié)目,張冀牖還請來馬連良、丁伶等名人義演募捐。“五卅”運動后期,在蘇州各界聯(lián)合會的號召組織下,用上海返回的捐款,樂益女中師生和蘇州工人學生一起,填平皇廢基空地,翻修公共體育場旁由言橋南至十梓街的道路,最終把貫通南北的小路開拓為大馬路,取名“五卅路”,并立碑紀念。
有著愛國思想和遠大抱負的張冀牖,力倡以新思想辦學,廣請社會賢達進步人士參與教育,共產黨人也應聘來校任教,主持校務教務。
1924年,樂益女中為避軍閥戰(zhàn)爭而遷往上海寶山路辦學。正是這一次上海之行,張冀牖結識了上海景賢女中的校務主任侯紹裘,并相當認同其辦學理念。次年,樂益女中返回蘇州后,張冀牖即向侯紹裘發(fā)出了聘任樂益女中校務主任的邀請。
1924年7月,中共黨員葉天底應聘到校任美術教員,并積極投身蘇州的革命活動。1925年5月,中共上海地委批準成立中共蘇州支部,決定由應邀到樂益女中任校務主任的中共黨員侯紹裘負責開展黨的工作。1925年8月,侯紹裘同剛剛入黨的張聞天來到蘇州,并很快與已在蘇州任教的共產黨員葉天底建立聯(lián)系,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張世喻、徐鏡平和進步教師王芝九等也一起到樂益女中任教。同年9月,侯紹裘、葉天底、張聞天在樂益女中成立了由3人組成的中共蘇州獨立支部。
自此,中國共產黨在蘇州有了立足的地方。而在共產黨人的教導參與下,樂益女中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朝氣蓬勃氣象,掀起了諸多新風。據記載,樂益女中也是蘇州最早推行剪短發(fā),并開了女子上臺演戲的先河。
共產黨人的活動引起了當局的注意。1926年初,在當局多次施壓下,樂益女中校董會被迫以經費為由,在學期結束時辭退了侯紹裘、葉天底等人。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的成員們也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迫害,無數先烈倒在半途,獨立支部前三任書記也相繼犧牲。
上世紀50年代,樂益女中接受政府接辦。體育場路4號在此后半個多世紀幾經拆建變遷,先后成為多家機關、事業(yè)、團體單位的辦公場所。
2020年,蘇州市委、市政府在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上規(guī)劃建設蘇州市黨性教育實訓基地,利用原有場地和建筑遺跡重建樂益女中,許多蘇州人對此充滿期待。
接應北伐軍進駐蘇州的汪伯樂和伯樂中學
伯樂中學舊址位于蘇州市長洲路吏舍弄10號,學校如今已不復存在,這所中學當年是為了紀念一位烈士而建——汪伯樂。
汪伯樂是蘇州獨立支部第三任支部書記,出生在蘇州,從小父母雙亡,8歲被送進蘇州孤兒院。他刻苦學習,考入省立第一師范,后參加學聯(lián)。因為從小生活困苦,汪伯樂深知勞苦大眾的苦難,他和同學在舊學前文山小學辦了一所工人夜校,開展業(yè)余文化以及時事講評。夜校很受工人歡迎,后來又增加了兩處分校。汪伯樂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在夜校兼課。在這里,工人們接觸到了新文化新思想,汪伯樂更深入地了解了工人們的生活和思想。
1926年7月,為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以期統(tǒng)一中國,復興民族。”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北伐軍已經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為配合北伐軍光復蘇州,中共蘇州獨立支部在運河閶門外中華體育專門學校內,秘密成立了迎接北伐軍中心組,成員20多人,秘密操練,準備與北伐軍里應外合,實現光復大業(yè)。
為了迎接北伐軍,汪伯樂到閶門外的中華體專任教,團結老同盟會會員柳伯英等民主革命者的力量,共同進行緊張的迎接北伐軍的準備工作,但不幸被軍閥孫傳芳逮捕。由于汪伯樂在工人群眾和社會民主人士中的巨大影響力,蘇州各界群眾團體和知名人士紛紛出面營救,不久汪伯樂被押往南京秘密殺害。噩耗傳到蘇州,民眾無不切齒痛恨這一殘暴行徑,掀起了一股聲討軍閥的浪潮。顧容川接任蘇州獨支書記,繼續(xù)開展迎接北伐軍的活動。
北伐軍進駐蘇州后,蘇州人民為汪伯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蘇州市政籌備處應第一師范師生要求,以舊長洲縣署為校址,建立伯樂中學,以志紀念。
1927年3月20日,蘇州城內軍閥部隊見大勢已去,紛作鳥獸散。21日下午,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國民黨蘇州市黨部在公共體育場召開“歡迎北伐軍蒞蘇大會”,蘇州獨支書記顧容川在會上講話,要求大家組織起來,保衛(wèi)工廠、商店,維護社會治安,以積極的態(tài)度歡迎北伐軍。會后游行隊伍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經觀前街、護龍街(今人民路),分兩路出盤門和胥門,前往滸墅關和楓橋迎接北伐軍。晚9時左右,北伐軍21師進入蘇州,結束了北洋軍閥在蘇州的統(tǒng)治,其后蘇州革命運動出現了一個短暫而輝煌的高潮。
1928年12月16日,汪伯樂靈柩安葬于葑門基督教安樂園。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為紀念汪伯樂撰寫《汪伯樂烈士傳略》。
(綜合整理自《承接上海紅色輻射 匯聚磅礴偉力》《樂益女中,蘇州黨史從這里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