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老人臉上的斑駁歲月與凝視的眼神,在他的鏡頭下是一幅感動的油畫;平常的風景中加入了云彩并雙重曝光,成了櫥窗里的廣告大片;路邊廢棄的一攤顏料,或者不起眼的水溝,也能拍出藝術(shù)感……走過許多地方,看遍許多風景,才發(fā)現(xiàn),最美的畫面就在身邊,隨手可拍。
“我喜歡攝影三十幾年了,然而真正有時間將這份愛好變?yōu)槿粘A晳T,自然是退休后的事兒。我想做一個溫暖的記錄者,普通人臉上生動的美、孩子純真的笑、江南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讓我陶醉?!?吳門橋街道盤溪第二社區(qū)的退休教師白蓮忠用手機記錄瑣碎,原來可以拍得這么美。
從相機到手機,玩攝影不是一蹴而就
一張照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隨時都能翻出來供我們品讀過去,還好有照片記錄那些散落的記憶。67歲的白蓮忠,是南環(huán)中學的一名退休英語教師。說起攝影,白蓮忠1984年到武夷山游玩那次,帶著他的虎丘牌相機拍了不少風景,從那以后他迷上攝影。不過由于工作很忙的關(guān)系,加上當時膠卷成本高,為了節(jié)省費用,常常要想辦法從原有膠卷中“揩油”兩張,他也只好暫且將攝影一事擱置一邊。
1996年數(shù)碼相機日趨流行,白蓮忠買了一臺索尼相機,后來再換了尼康300S和800S單反相機。一得空他就帶上專業(yè)設(shè)備外出采風,花卉、靜物、風景、運動以及人文等,他都有所涉獵。但說到底終究時間不夠,攝影水平也提高得很慢。直到2010年學校為教師安排了再教育課程,幫助教師學習一門新技藝。白蓮忠報了攝影班,在線上課系統(tǒng)學習了攝影理念與技巧,也拓寬了眼界。一個階段學完后,要在線提交個人攝影作品,當時白蓮忠的作品一發(fā)出去,評論度極高,也塑造了他對于攝影的底氣和信心。
2015年退休后他有了大把時間周游世界,用鏡頭記錄那些旖旎風光、有特征的事物,他還游歷了英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尼泊爾等國家。在國外之行中,他印象很深的是尼泊爾老人,他在拍這些老人的時候,通常站在10米外,用長焦鏡頭拍攝,如此不會讓當事人覺察,流露的表情是自然真實的。他翻開手機相冊,向記者一張張解讀他近些日子拍的那些影像。“這幾張是晚上在健身步道散步時隨手拍的;這是在吳門橋上拍的;這是盤門三景,我從不同的角度取景,呈現(xiàn)煥然一新的文化底蘊……有的照片無需處理,當日的光線、環(huán)境、格局都合適。有的在原圖基礎(chǔ)上進行調(diào)色,有的需要兩張照片疊加,添加一些自然元素?!卑咨徶疑朴谠谏钪邪l(fā)現(xiàn)美,身邊不起眼的花木云彩,在他打開攝影大門后,都似乎有了另一種顏色。他平時注重收集各種形態(tài)的云、水、花等素材,如此才不會“拍到用時方恨少”。而他個人一般于早晨六七點、傍晚時分出門拍照,此時的光線最為柔軟。他說拍夜景,可以選擇太陽下山時,還能看到紅霞和微微的燈光,剛剛好。就拿這幅橫塘附近的高架來看,夜晚的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光影璀璨,為城市披上美麗的衣衫。然而拍攝過程卻是一個苦差事,選擇拍攝位置,攀至高層樓頂,冬日寒風,夏日酷暑……白蓮忠就像昔日面對英語難題一樣,用勇氣和智慧把這些困難一一攻克。晉源橋東高架在他的鏡頭下變得更加美麗,嶄新的視角讓我們的城市顯得更加立體和現(xiàn)代。
攝影密碼解鎖
在社區(qū)居民眼中,白蓮忠就是一個“越活越年輕”的典范。他的手機照片讓人驚艷?!芭恼占夹g(shù)是用光的藝術(shù),色彩應(yīng)用也要得當。拍照時要掌握幾個技巧:對準焦點,處理好焦距、光圈大小,掌握好速度及光感度ISO。另外一定要多拍多看多交流,培養(yǎng)審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借鑒’別人的風格。從我的角度看,取景與構(gòu)圖很重要,當然后期少不了,就如同人要打扮一番才出門。后期我使用snapseed軟件修圖,簡單易學。”他說,會拍照的人,往往有一雙“攝影眼”,他們總能在平凡生活中,復雜環(huán)境里,找到拍攝亮點。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自己學了很長時間的攝影,技術(shù)還是沒有提升?攝影的技術(shù),在用光、構(gòu)圖、取景、色彩等知識上,不止要綜合使用,更要融會貫通。就拿構(gòu)圖來說,白蓮忠舉例道:“攝影構(gòu)圖規(guī)則,主要包括三分法、奇數(shù)法、空間法。拍攝時,還要采用加、減、乘、除法。比如說減法講究的是簡約而不簡單,照片上的事物不能多,才有意義,有看頭。畫框,也是一種減法,利用可穿透的前景作為特定的畫框,將主體放在框內(nèi),簡化畫面,突出主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手法是運用慢門,讓占比例小的靜的主體變實,讓占比例大的動的物體變虛。比如拍流動的車燈,熱鬧的集市等,還可運用追隨或變焦手法將主體以外的背景簡化?!笔謾C攝影看似簡單,但終究是攝影,需要學習很多基礎(chǔ)知識來做支撐。想拍出滿意的效果,他建議,先花點時間了解底層的拍攝邏輯,就像建高樓需要打地基一樣,如此攝影的“樓層”才可以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