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娟
摘要:聾校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設計的科學有效,在熟讀深究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準確實在而適度地設計教學目標、簡潔流暢且創(chuàng)新地設計教學思路,注重朗讀品味等富有“語文味”的教學方法的探尋,以實現(xiàn)聾校語文有效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設計
在聾校,教學對象因為聽覺障礙失去了“聽”這一最重要的獲取信息的來源,其認知理解力相對較弱,而溝通障礙又成為影響聾校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最重要的因素,這些都對聾校語文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對語文教學進行科學而有效的預設,才有可能實現(xiàn)聾校有效教學的目標,而教學設計能力也是語文教師專業(yè)能力是否過硬的“硬杠杠”,應成為特教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終身追求。
一、研讀文本:熟讀深究要淺出
對教學進行科學而有效設計的前提便是要熟讀文本、深入地研究文本。不僅從讀者的角度去讀,更要從學生的視野去讀,從教者的角度去讀,先通讀,再細讀,其次再研讀,最后能透徹解讀文本且熟讀成誦,如庖丁解牛般初見文本、不見文本、再見文本,形成對文本獨特的感悟和個性化的思考,并且結合聾生的閱讀基礎,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設想,再有針對性地參看教參,查閱資料,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如此,教師才有可能高屋建瓴,以最簡易、最容易被聾生接受的方式科學地呈現(xiàn)自己的教學設計,謂之“淺出”。
二、設計目標:求準求實求適度
求準:設計目標要對兩個要素有準確解讀。一是,教材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學生能否達到教材的要求。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學來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進而選擇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進行教學評價,忌目標設計的錯位。如《竹影》,全篇的教學目標應該立足于童年時候的一次藝術啟蒙教育及其對人生的巨大影響;若設計為“明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qū)別”這樣的教學目標則與語文教學相去甚遠了。再如《故都的秋》中,秋天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是與時代背景及作者的處境相關,但是結合聾生的理解能力,宜將教學目標中的“憂國情懷與文化內(nèi)涵”弱化,更多的將其作為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來鑒賞則較為妥當。
求實:設計目標要具體,具體到知識的某一個點、技能的某一個點、能力的某一個點,不是泛泛而談。如遇到散文就是美感教育,遇到詩歌就是意境鑒賞,遇到小說就是形象分析,遇到古文就是文言詞語積累,這樣的目標設計因缺少針對一篇課文或一個課時實實在在的目標設計而過于分散。另外,設計目標不可只追求于理論上的大而空,如“學會思想、學會生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看似華美,卻大而不當,在教學實際中很難有操作性。
求適度:設計目標要切合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需要。在聾校,考慮到聾生的認知、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實際情況,一課時設計一到兩個教學目標為宜,并真正落到實處,追求一課一得的實效,忌貪多嚼不爛。如:《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富有深沉意味的散文,但對于聾生來說,老王就是一個關于“好人”的故事,對于“底層的光芒”這樣的主題,學生很難理解,需要將教學目標分解開來,品味語言,把握人物形象,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
三、設計思路:宜簡宜暢宜創(chuàng)新
宜簡:大道至簡,在聾校,我們追求教學思路的簡潔明了,這不僅是教學設計的需要,也是聾生認知特點的需要。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大膽取材,刪繁就簡,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如教學《祝?!?,僅以“祥林嫂之死誰之過?”這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內(nèi)容集中而富有張力。
宜暢:語文教學應該是一首詩或者是一篇散文,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或者是一幅畫,可以用線將點連成面,流暢而自然。在具體的思路設計過程中,可以巧切入、巧重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可以從第七段的情感切入,選擇文中對紫藤蘿花的前后對比描寫分析情感變化的原因,并結合背景介紹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再順聯(lián)至作者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便流暢地組成教學的“面”,完成對文本解讀過程的重構。
宜創(chuàng)新:一篇課文,其設計思路應該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是隨著教學理念的變化、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對象的不同、以及教師對本文解讀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優(yōu)化的,這樣的設計支撐下的語文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利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學生素質(zhì)提升的課堂。如《變色龍》是一篇經(jīng)典作品?!白兩妗钡慕虒W思路,雖理清了情節(jié),卻少了內(nèi)容的品味。“幽默”版的教學思路,在“幽默”的評析中似乎也并沒有多少幽默。而“對話”版的教學思路,分角色朗讀對話,嘗試鑒賞對話,從而明確小說主題。實踐證明,“對話”版的設計思路更得小說要義。
四、設計方法:多讀多品多有味
多讀,聾校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聾生須能正確地、有表情地朗讀課文。雖然聾生沒有辦法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讀出文章來,但是,結合聾生的生理特點,依據(jù)他們敏銳的觀察力,依然可以挖掘適合聾生自己的朗讀方式。伴隨著正確的口型、盡量發(fā)出清晰的聲音,利用準確的手語和豐富的表情一樣可以將課文演繹地淋漓盡致。如何其芳的《秋天》中“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其中的“飄”是個具有傳神力度的詞語,通過“一手指直立,從耳邊緩緩向外伸出,同時變指為掌,如聲音的飄出”的手語動作,再結合“悠遠”的表情,配以聲音延長的口型來朗讀,學生很快就領會了山谷深遠幽靜的特點。
多品,在朗讀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品味和鑒賞,通過用字遣詞的精妙、遣詞造句的方法、關鍵語句的含義等的品味構成語言的魅力空間與巨大張力,引發(fā)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共鳴,生成精彩的課堂教學。如《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讓學生通過朗讀,發(fā)現(xiàn)“鉆”字的魅力,并說一說,品一品,以體味“鉆”字所包含的“生”、“長”“快”,體味春天小草的力量與俏皮。
多有味: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蘊涵著情感,美感,語感。語文教學就是要將情感,美感、語感完美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呈現(xiàn)給學生一種“立體的形象”,這就是語文味。聾校語文課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更要給予學生以情感與美感,讓學生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一銘, 邵偉,等. 淺談聾校語文教學策略的運用[J]. 綏化學院學報, 2015, 35(4):42-44.
[2]黃春榮. 新課程背景下的聾校語文教學設計探析[J]. 科學中國人, 2015(36).
安徽省合肥特殊教育中心 2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