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摘要:根據(jù)部編版教材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風民俗”,探探民風民俗里的中國好故事,主要分為拓展故事、講好故事、匯集成冊和跟著民風民俗習禮儀幾個部分。
關(guān)鍵詞:民風民俗;中國好故事;拓展故事;講好故事;習禮儀
新年伊始,我們迎來了新的學期,翻開部編版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材第一單元“民風民俗”單元開篇導語: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句話隱約告訴我們: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多年來民間就有“一方一俗”的說法,可見這是引導孩子在民風民俗里發(fā)現(xiàn)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良好契機。
老舍筆下《北京的春節(jié)》,從臘月初八寫到了正月十九;從喝臘八粥的習俗,寫到了元宵的張燈結(jié)彩。然而斯妤眼里的《除夕》,我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年味:在閩南的春節(jié),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的忙碌,大忙,特忙。通過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同一片藍天下,老北京的春節(jié)即北方人的春節(jié)與南方的春節(jié)還是大有不同的。當然中國年都寓意著全家團圓,家人平安。甚至大家見面拜年,也會送上吉利的祝福語,每年的屬相不一樣,人們也會根據(jù)生肖來送上不同的祝福:三陽開泰,牛氣沖天,豬年吉祥,金雞報曉……借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便變得豐富多彩了:
一、拓展中國“年”故事
說到中國年,我們不由得想到了“年”的來歷:年是中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的兇獸,每逢年關(guān)的時候就會出來破壞莊稼,傷害百姓。一到冬天,民眾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氣溫回升,年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光,怕紅色,怕巨響 ,于是人們想到了貼桃符,砸的辦法來驅(qū)逐年,從此以后,年再也不敢出來傷害人了。
而今,貼春聯(lián)也就成了家家戶戶過年的一種習俗,在除夕那天把舊的桃符對聯(lián)清除,換上新的,也就是王安石筆下的《元日》里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寓意辭舊迎新。
放鞭炮則是從除夕到年初:在過年家里祭祖的時候要放;在吃團圓飯前也要放;在除夕的24:00和初一的0:00這個時間段也會放。古時候放爆竹是為了把年這種怪獸趕跑,如今人們在過年或節(jié)假日慶典的時候放鞭炮是為了突出節(jié)日的喜慶,也體現(xiàn)了人們渴望安瑞的美好心愿。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由此也可以拓展到最近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我們這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集體的孩子們也可以通過看民間故事和上網(wǎng)查詢。也借此培養(yǎng)孩子多渠道學習的好習慣。
附:
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是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在這一天全面禁火,只吃寒食,后來人們又有了插柳和踏青等習俗。
清明節(jié):是上古時期的春祭活動,是晉文公將介子推去世定為寒食節(jié)后的第二年春天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柳樹復(fù)活,便賜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現(xiàn)在人們常在清明節(jié)前后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二、講好中國故事
孩子們有了收集民風民俗的習慣,也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了基礎(chǔ),提供了素材,但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口語表帶能力,還會遇到許多的問題。
1、給孩子一片天空,任其自由翱翔
給每個孩子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一份鼓勵,讓孩子在平等的機會中得到鍛煉。讓表演能力強,自信心足的孩子作示范;給躍躍欲試的孩子多一點掌聲和鼓勵,讓孩子們收獲更多的自信,在表達能力上有不同層次的提高。給膽小的孩子多點寬容和正面的激勵,讓他們感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馨與和諧。
2、給孩子一份愛和包容,讓其自信成長
做了20年的一線教師,記憶猶新的還是當年當學生時的那份自卑和膽怯,那時多么渴望老師能給我們多一份鼓勵:每次老師讓我們在他哪里背課文,仿佛我都是被留下的哪一個,我不會背嗎?不是,我可能比其他同學還先背完;我比其他同學笨嗎?也不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小組長哪里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到了老師面前一緊張,一害怕,就開始語無倫次,原本熟記于心的課文卻頓時混亂,當老師上課提問時,我總是把頭埋得低低的,甚至在心里默默念叨:不要抽我,不要抽我……是我沒有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嗎?不是!是我真的不會嗎?也不是。而是缺少一種叫做自信的力量。
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肯定的眼神。因而在我的眼里,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特有的閃光點。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獨具慧眼,去發(fā)現(xiàn)并點亮他們。或許因為我們的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因而對于不同層次的孩子,我們更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的來評價,讓他們在小學階段這個舞臺上綻放自己的風采。
三、匯集成冊
1、收集整理
對于前期孩子們收集的有關(guān)民風民俗里的中國好故事,進行整理,同時對孩子們提出要求:①用心做事:做到書寫工整、文質(zhì)兼美;要有精美的插圖和和諧的配色;要把最基礎(chǔ)的做到最好,語言優(yōu)美,條理清晰。②寓教于樂:在孩子們純真的眸子中發(fā)現(xiàn)人性的真、善、美;讓孩子們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禮儀,懂得做人的道理。
2、團結(jié)協(xié)作
孩子們的能力有大小,我們可以成立學習小組,能力強的同學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但是,也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也需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某方面能力有欠缺的同學,更是需要抱團取暖,匯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班級,為小組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如:有的同學書寫工整,有的同學繪畫好,還有的同學主意多……大家群策群力,爭取自己小組呈現(xiàn)的作品達到最佳效果。
四、跟著民風民俗學禮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每年的3月也是文明禮貌月,在這期間我們學校也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教導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在本單元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讓孩子們跟著民風民俗習禮儀:
1、中國年里的“孝”
孝字的本意是指對父母恭敬,順從,也只為父母盡孝的人。孝的上半部為“老”字,下半部為“子”字,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老人把自己的拐杖丟了,而自己的孩子馬上跑過來扶住老人,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
在春節(jié)祭祖的時候,人們對祖先作揖,磕頭也是孝的一種體現(xiàn)。幫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的一種體現(xiàn)。比如:在吃年夜飯前讓孩子幫忙擺放碗筷,端菜等,讓孩子邀請長輩先入席等都是對長輩的尊敬,孝敬。
2、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的同時,教會孩子感恩。不可理所當然的享受別人的服務(wù),在祝酒詞里就可以說“爸爸媽媽這一年辛苦了”“爺爺奶奶辛苦了”并為家中的長輩送上新年的祝福;在長輩給自己發(fā)壓歲錢時真誠的道謝;即使飯菜不合口味,也不可消極評論,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民風民俗”單元里,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也為孩子打開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之門,作為一線老師,我們要盡可能的去挖掘素材,引導孩子在中華文明里暢游。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
[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教師用書》
[4]《中國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