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1 前言
由于我國的教學背景,在大學之前,絕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以文化課學習為主,放在體育鍛煉上的時間嚴重不足,進入大學后,閑暇時間增加,大學生進行充分的體育鍛煉便有了充足的客觀條件。
選擇體育學院的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進行探索,往往能夠更好地了解在客觀條件均具備的條件下時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一些相關因素,比較有參考價值和意義。體育鍛煉的本質是一項身體運動,主要作用在于促進身心和諧,通過增強人類的組織結構和器官對刺激的適應性,使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有大幅度提升。它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為體質鍛煉、衛(wèi)生條件、外界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有學者指出,學校對于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就是要培養(yǎng)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其次學校方面也應大力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最后學校應保障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造課外體育鍛煉基本條件。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體育學院非體育專業(yè)體育鍛煉學生的整體分析
由于本研究取樣的被試雖然是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但是身處于體育院校,不僅大學中有大量場館器材可以使用,學校本身也大力提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再加上周圍其他同學的帶動,即使是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也會對體育鍛煉行為有較大的參與意向,這就導致了隨機調查的結果中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為極少數(shù)。由于本研究主要針對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因此不進行體育鍛煉行為的小部分學生相關信息僅進行簡單了解,不進行深入分析。
2.2 參加體育鍛煉學生的調查分析
2.2.1 非體育專業(yè)學生體育鍛煉主要動機調查分析
體育文化學院男生相對其他群體而言具有運動習慣的比例較少,參與體育鍛煉通常較被動,在促進體育文化學院男生參與體育鍛煉時一方面應注意外界引導,不能僅僅依靠自身的主動參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其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綜合整體數(shù)據(jù)來考慮,學科上的分類對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影響較大,其中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學科的學生通常在參與體育鍛煉時有較高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主要動機源于內部動機,而非外部因素。
2.2.2 非體育專業(yè)學生體育鍛煉目的調查分析
體育鍛煉強身健體和放松心情的功能是最主要也是最易于顯現(xiàn)的,這兩個功能通常可以短時間內見效,因此對于普通的非體育專業(yè)學生而言吸引力也較大,而由于男女性別差異,導致在休閑娛樂和瘦身減肥上存在一定差異,學??梢愿鶕?jù)這一結果有針對性的去引導不同性別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綜合整體數(shù)據(jù)來考慮,男女性別差異對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影響較大,其中男生更重視體育鍛煉的功能性,即強身健體,而女生則更在意體育鍛煉的附加功能,如放松身心。
2.3 非體育專業(yè)學生體育鍛煉場地器材運用情況調查分析
學生通常更傾向于使用校內場地,但校內場地以外的場地使用比例也不少。作為體育院校,校內場地通常足夠專業(yè)且器械狀況也通常較好,而學生可能由于校內場地擁擠、使用人數(shù)過多、場館及器械使用限制等情況導致難以使用校內專業(yè)場地,進而選擇其他場地進行體育鍛煉,這往往不僅損害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效果,也會影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應該加強對校內體育運動場地的管理和建設,減少學生因校內專業(yè)場地難以使用而使用其他校外場地導致鍛煉效果差、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等情況。
2.3.1 非體育專業(yè)學生體育鍛煉主要形式調查分析
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參與球類運動最多,其他三類學生參與田徑運動最多。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由于學科原因,性別分布中男學生偏多,球類運動更適合數(shù)量較多的人共同參與,因此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選擇較多的球類運動可能是因為周圍人群的帶動和影響,其他三類學生多是參加田徑運動,及跑跳等單人進行的活動,受到場地和參與人數(shù)的制約較小,但是相比于球類運動娛樂程度不足。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天津體育學院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總體而言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很好,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自身的具體運動計劃,根據(jù)研究調查涉及的被試群體推斷,約有92%的非體育專業(yè)學生會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僅約8%學生無體育鍛煉的行為和習慣。
(2)天津體育學院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及體育文化學院女生有較多人具有運動鍛煉習慣,而體育文化學院男生具有鍛煉習慣的人數(shù)較少。
(3)天津體育學院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男生更重視體育鍛煉休閑娛樂的功能而女生則更重視其減肥瘦身的功能;其中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參與球類項目較多,其他學生群體參與田徑項目較多。
(4)天津體育學院非體育專業(yè)學生體育文化學院男生和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女生每天都鍛煉的比例略高于體育文化學院女生和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男生,但差異不顯著,總體來說學生們參與體育鍛煉頻率較高;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學生通常鍛煉時間集中于1-2小時,體育文化學院學生的鍛煉時間區(qū)間則相對分散。
3.2 建議
(1)學校除重視體育專項學生的訓練情況外也應適當有針對性的促進非體育專業(yè)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并增加趣味體育活動的舉辦。
(2)對于體育文化學院男生這一群體,學校應有針對性的提升其體育鍛煉的興趣,幫助他們形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3)針對男女不同的體育鍛煉作用偏好,加以適當引導,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并進一步加強有鍛煉習慣學生的鍛煉意識與熱情。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