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
摘要: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來探究中國特色共同富裕道路,可以更加科學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由此得出不僅革命與改革的目的都是解放生產力,而且改革開放可以使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更加行穩(wěn)致遠,在此基礎上明析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生產力的初心始終都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共同富裕;探究
Abstract:Exploring the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socialism. It follows that not only the purpose of revolution and reform is to liberate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n make my country's socialist road is more stable and far-reaching. On this basis, it is clear tha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velop productivity has always been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Key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mon prosperity; Inquiry
鄧小平南方談話科學回答了改革開放將何去何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使全社會統(tǒng)一了思想,進而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成功推向了21世紀,為中國特色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物質基礎。
一、革命與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千辛萬苦建立起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后,只要一心一意發(fā)展生產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變革?難道說社會主義不是最為先進的制度么?在南方談話中,我們可以得到:社會主義制度是最先進的制度,但最先進的制度不等于完美的制度。矛盾無處不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矛盾,過去的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現(xiàn)在的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一)革命是解放生產力
從歷史維度來看,在社會主義制度出現(xiàn)之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優(yōu)勝于以前各種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所以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為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依靠其飛速發(fā)展的生產力積累的物質基礎,于1840年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以封建小農經濟為主體的清王朝。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近代中國由此面臨空前的危機,四萬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近代中國社會就給中國人民提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重任:怎樣才能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中國共產黨給出了答案:團結一切人民團體力量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為了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黨自1921年成立之初,就帶領著勞苦大眾進行轟轟烈烈的社會革命,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統(tǒng)治,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用新的社會形態(tài)代替舊的社會形態(tài)。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yè)國,而帝國主義是先進的工業(yè)國,背后是農業(yè)文明與工業(yè)文明這兩種文明間的較量,而要想戰(zhàn)勝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就只有解放生產力,從而把舊中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建設成先進的工業(yè)國。而要想完成這個轉變,就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一切阻礙解放生產力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而當黨帶領人民成功完成社會革命,實現(xiàn)了文明轉型之后,并不是說社會生產力就會突然從天而降般的得到巨大解放,就會突然趕超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需要一個自我發(fā)展、自我革新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立足于本國國情,根據(jù)實踐經驗,根據(jù)生產力的現(xiàn)實水平以及進一步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于生產力,不斷調整上層建筑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革新,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各方面進步。
而這就需要改革來完成,改革就是在現(xiàn)有的政治體制內進行優(yōu)化配置的一個完善過程。所以不論是革命還是改革都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運動形式。所以在發(fā)展生產力這個層面上來看,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二、解放生產力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
因為社會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擁有了與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的制度優(yōu)勢,就能實現(xiàn)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否則就難以盡快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
(一)社會主義制度是新生制度
雖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達到更不用說超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新生制度,尚處于改革發(fā)展成長的幼年階段,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早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已經證明并將持續(xù)證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正因為我們堅持了社會主義,所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反觀前蘇聯(lián)、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因為沒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而喪失了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經濟發(fā)展增速遲緩,難以趕超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需要與時俱進,而改革就是為了完善和發(fā)展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中與新形勢中不相符合的部分,就是為了使得機制體制更加適合當下的生產力的發(fā)展。而開放正是吸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教訓。而改革開放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為只有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發(fā)展生產力放在首位,才能滿足當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堅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都是為了人民,如果背離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初衷,那么人民就不會擁護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喪失群眾基礎,社會主義事業(yè)就失去了依靠力量。
所以,不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就會喪失制度優(yōu)勢,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下只能是死路一條。不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就難以發(fā)揮出來,生產力就不會得到巨大解放,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可能會陷入停頓遲緩的境地。不發(fā)展經濟,那么就沒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去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就不會全面進步,就會出現(xiàn)短板,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機可乘。而不改善人民生活,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脫離群眾,難有出路。
(二)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期,伴隨著大量外國資本、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的引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也必然會沖擊我國,國人必然會受此影響,產生許多新的思想。于是在改革開放這樣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當時社會上存在許多關于“姓資”和“姓社”的爭論,這些爭論成了許多民眾關注的焦點,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嚴重制約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使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缺乏實踐動力。
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問題是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產生的,因此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改革開放是姓“資”還是姓“社”?所以說這樣一個時代之問,如果不得到科學的徹底的解決,必然會影響改革開放的全局。鄧小平對于這個問題給予了正確回答,即:“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盵2]這個表述被寫入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很多人對于姓資”和“姓社”這個問題的認識局限于認為多一份資本主義國家的東西,就是發(fā)展了資本主義,認為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出現(xiàn)了外國資本,就擔心我國在搞資本主義,從而害怕改革開放會使我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看到我國改革開放的出發(fā)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而我國改革開放的落腳點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就完全區(qū)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僅僅是服務于資產階級的。
而鄧小平“三個有利于”思想科學徹底的幫助人民解決了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問題,從而解放了思想,使全體人民凝心聚力進行改革開放。
三、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是共同富裕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而至。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經濟體制是區(qū)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準。在人民的認識中,社會主義等于計劃經濟體制,而資本主義等于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前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而伴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人們不禁開始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
(一)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而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鄧小平在1980年5月會見幾內亞總統(tǒng)杜爾時首次提到:“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xiàn)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3],1985年8月鄧小平在《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一文中指出:搞活經濟“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4],1990年12月鄧小平在《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fā)展問題》中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5],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在南巡講話時已然成熟,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制度是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制度,因此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應該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即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相對于封建社會那是歷史性的進步,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相較于資本主義社會應當是更發(fā)達的,這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揚。而資本主義社會最突出的弊端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所存在的致命問題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6],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應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于資本主義的棄。所以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對于資本主義的揚棄。所以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先進的文明我們要去學習,對于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我們要堅決抵制。
(二)鄧小平對于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關于如何實現(xiàn)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的實現(xiàn)路徑是先富帶后富,共走富裕路。
在鄧小平提出先富帶后富,共走富裕路之前,我們把社會主義的富裕當成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時富裕去追求、去建設。例如在個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其結果只能是同步貧窮、同等貧窮、同時貧窮。而鄧小平在這里就指出了先富是實現(xiàn)共富的的基礎,也就表明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改革開放以來,打破了平均主義,允許有條件的地區(qū)先富起來,從而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各方面的積極性,進而使社會主義的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需要指出先富并不是目的,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在我國先富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路徑和方法。首先,一部分群眾先富起來,就可以起到先鋒模范作用,會帶動周圍的群眾富起來。這樣部分群眾、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就有能力幫助那些沒有富起來的群眾和地區(qū),使他們盡快也富起來。而大部分群眾、大部分地區(qū)都富起來之后,我國的經濟實力就會顯著增強,我國就會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就可以發(fā)揮社會主義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去幫扶剩下的貧困地區(qū),從而全面實現(xiàn)先富帶后富,共同富裕。
我國的扶貧開發(fā)事業(yè)就是對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回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帶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以及政府政策的傾斜,七年里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降至1985年的1.25億。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制定了《2001-2010新世紀扶貧計劃》,在此扶貧計劃中,總共有14.8萬個貧困村接受國家的對口支援,在各方面享受國家優(yōu)惠待遇。2011年我國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2)》,是新時期我國扶貧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更是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zhàn),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的那樣:“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我們將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兌現(xiàn)我們的承諾?!盵7]
所以共同富裕就是讓有條件的地區(qū)先富起來,再運用富起來之后全社會積累的物質基礎,幫扶剩余群眾富起來,從而實現(xiàn)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7.
[2][4][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135;364.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6.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