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人文紀錄片在傳承歷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宣傳國家形象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以來,一批將鏡頭對準歷史古跡、山川河流、社會風貌、飲食文化、著名人物等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不斷涌現,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并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引起了許多話題討論,其文化價值深入人心。本文從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本體價值、敘事策略、視聽語言三個維度,探討如何建構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歷史人文;紀錄片;文化價值;敘事策略;視聽語言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26-0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漸增強,具有極大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不斷涌現,從《絲綢之路》《話說長江》《望長城》到《河西走廊》《記住鄉(xiāng)愁》,再到《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它們體現了歷史人文紀錄片的發(fā)展過程,展現了不同時期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時代特征。
如今,紀錄片開始打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模式,視聽語言、敘事結構都更符合當前人們碎片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采用網臺聯動、先網后臺、多平臺聯合播出等多種傳播模式。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年輕化的敘事語態(tài)、與時俱進的互動模式,讓歷史人文紀錄片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與時代接軌,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了解傳統(tǒng)文化,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通過互聯網互動、大數據分析等方式了解觀眾的關注點,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探索更多的選題、項目,創(chuàng)作出更多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歷史人文紀錄片,呈現出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本體價值
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態(tài),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拍攝下來,見證了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變化。歷史人文紀錄片從歷史和人文這兩個特殊的角度出發(fā),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對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傳承,彰顯其當代價值以及在世界文化歷史上的獨特價值。
歷史人文紀錄片不同于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也不同于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現狀的農村題材紀錄片,歷史人文紀錄本身就具有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人類文化的特性。通過影像傳播的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和接觸傳統(tǒng)文化,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讓觀眾在欣賞紀錄片的過程中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讓民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現國家形象。其中,有展現中國歷史古跡、山川河流的紀錄片,如《絲綢之路》《望長城》《故宮》《大秦嶺》《大黃山》系列;還有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醫(yī)道茶道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本草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也有《留住手藝》《傳承》《昆曲六百年》等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從歷史變遷到風流人物,從王朝更迭到思想探究,從文化藝術到非物質遺產,不一而足。歷史人文紀錄片一直都是我國紀錄片重要的組成部分,專業(yè)的制作團隊帶來的大批優(yōu)秀的紀錄片作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廣大觀眾的歡迎。新時代,隨著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區(qū)塊鏈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去中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歷史人文紀錄片需要緊跟時代的變化,走多元化發(fā)展道路。
二、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敘事策略
對于紀錄片而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及觀眾都不再過度解讀紀錄片“真實性”的問題,更多是在相對真實的基礎上,提升紀錄片的影像價值,使紀錄片具有更強的觀賞性。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多元化的敘事時空,使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敘事策略更加豐富,使紀錄片中蘊含的文化價值通過敘事的方式傳達了出來。
(一)故事化的敘事方式
節(jié)目類型決定敘事方式,歷史人文紀錄片作為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必須提煉出最核心的文化價值元素。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如今,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并通過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將藝術性與紀實性相融合[1]。
2020年,歷時五年拍攝、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中國》通過情景再現、人物扮演的方式,在現代熒幕中真實還原歷史,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了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秦漢時期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政策制度的改變、文化的創(chuàng)造更迭等,對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進行多維度的探討,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讓當代青年更多地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在傳達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多元化的敘事時空
敘事時空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歷史人文紀錄片無疑是從歷史和現實這兩個維度出發(fā),建構敘事的時間和空間,讓觀眾全方位地了解歷史文化,將歷史融入現實,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如《故宮100》這部紀錄片,每集只有6分鐘的體量,但講述了100座建筑的命運,將故宮的過去、現在、未來在畫面中呈現出來,將古代的場景與現代的故宮相融合。第二集《至大無外》介紹庭院時,運用電腦特技和三維動畫,清晰地展現了故宮的樣貌,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維動畫由點到面地展開,延伸到整個華夏大地,將整個皇宮清晰地展現出來,體現出皇帝天下一人的權威。當鏡頭轉場回到現實中的北京天安門時,又體現出當今社會“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當家做主”的核心價值理念。
三、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在真實性的基礎上,運用豐富的畫面語言、多樣的鏡頭表現、生動的解說詞,借助背景音樂、環(huán)境音響的烘托渲染,讓觀眾獲得審美愉悅與審美享受。正所謂,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起反作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式會帶來不同的影視藝術作品。歷史人文紀錄片將文化價值這一抽象的概念通過具體可感的視覺、聽覺形象傳達出來,觀看歷史人文紀錄片,觀眾能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2]。
(一)視覺語言:豐富的畫面語言、多樣的鏡頭表現
畫面語言直接作用于觀眾的眼睛,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專家學者們常把畫面形象稱為影視藝術的本體語言,因此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中,畫面形象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隨著3D技術、動畫特效、數字特技、高清攝像機等手段的進步,畫面語言和鏡頭語言能使紀錄片更加生動形象[3]。
首先是豐富的畫面語言。電視藝術語言中的畫面語言包括構圖、光效、色彩、影調,這些元素的運用直觀形象地展現了我國的歷史文化,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特別是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虛擬動畫的設計能讓紀錄片畫面語言的呈現更加豐富多彩。
其次是多樣的鏡頭表現。鏡頭表現是指攝像機運用推、拉、搖、移、跟、升、降等不同的拍攝方式,以及遠全中近特等不同的拍攝景別,使畫面的呈現更加豐富多彩。新時代科學技術的融入,無疑給紀錄片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不同鏡頭語言的運用,能讓觀眾感受到不同視角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
(二)聽覺語言:生動的解說詞、同期聲、背景音樂、環(huán)境音響
影視藝術中的聲音作為聲畫藝術的重要一翼,在歷史人文紀錄片文化價值的構建方面必不可少。生動的解說詞、同期聲,烘托主題的背景音樂、環(huán)境音響,讓歷史人文紀錄片更具藝術魅力。
首先是生動的解說詞、同期聲的運用。解說詞在歷史人文紀錄片中有解釋說明的作用,結合畫面內容的呈現,可以引領觀眾穿梭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領悟創(chuàng)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同期聲就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將聲音錄制下來,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在歷史人文紀錄片中,解說詞與同期聲交叉應用、互為補充,共同表達影片所要傳達的文化價值,讓藝術性與真實性相融合。
其次,背景音樂與環(huán)境音響的運用。在歷史人文紀錄片中運用音樂、環(huán)境音響,有利于激發(fā)觀眾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利于影視藝術作品氣氛的營造、情緒的渲染、氛圍的烘托。在《記住鄉(xiāng)愁》中,《鄉(xiāng)愁》《想念故鄉(xiāng)》《記住鄉(xiāng)愁》等音樂的運用,與主題相呼應,在營造氛圍的同時,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歌詞進一步烘托了紀錄片的主題,能引起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與此同時,該片的許多背景音樂都是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民間樂器演奏出來的,足以喚起觀眾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四、結語
歷史人文紀錄片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對歷史古跡、人文景觀、歷史人物等帶有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歷史元素進行表達,傳承歷史文化,記錄人文生活。因此,歷史人文紀錄片無論是主題的選擇、內容的表達、形式的運用,還是審美價值的體現,都展現了濃厚的“中國風味”。隨著科學技術、文藝理論等的不斷發(fā)展,歷史人文紀錄片不斷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用新的創(chuàng)作角度、表現方式、傳播策略講述中國故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展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歷史人文紀錄片不僅拓寬了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領域,而且為歷史文化與人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路徑、新方式。在與時代同步、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歷史人文紀錄片要始終堅持真實性原則,始終體現中國的文化特色,不斷探索表達方式,不斷挖掘文化價值,不斷傳承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國權.紀錄片如何講故事[J].當代電視,2014(07):52-85.
[2] 劉春曉.人文歷史紀錄片多元價值及表現手法[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3] 張雪午.談歷史人文題材紀錄片的鏡頭語言[J].視聽縱橫,2019(03):82-83.
作者簡介:李真(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