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潔
在宋朝,從皇室貴族、文人墨客到平民百姓,各類香方、香料、香器大行其道。
那么,宋朝的人們是如何焚香、品香的?在他們看來,香在生活中又占據(jù)著怎樣的地位,包含著怎樣的情操呢?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將百花香氣注入沉香
五代時期薔薇水傳入中國后,聰明的中國人便開始將花香與沉香結(jié)合起來,宋人將這樣的制香方法發(fā)揮到極致。
那時候,香品都有非常美的名字,譬如“朱欒沉”和“柚花沉”等,這些名字都是由花名和香材組合而來的,這些香品用它們的芬芳和雅名共同增添了宋人生活的詩意。
“朱欒沉”便是用朱欒花和沉香熏蒸制成。宋人們將沉香切成小片,與朱欒花重重疊疊地鋪在一起,然后將它們一齊放入當時錫制的蒸餾器中,用小火緩緩蒸煮?;旌狭顺料銡馕兜幕ㄒ簭恼麴s器中一點一滴地滲出,宋人們再用花液浸泡蒸過的沉香,讓花香與沉香之間相互滲透更為緊密。在這之后,還要再蒸、浸達三個來回以上,這浸染了花香的沉香片才打造完成。將香片曬干,他日焚之,整個房間有如遍布柑林。
與“朱欒沉”不同,“柚花沉”不用火蒸,而是讓花香與沉香自然混合,宋人們把沉香片與柚花層層鋪疊,密封起來,隔日再換新鮮的柚花,要如此封制整整一個花期!
通過花染沉香的辦法,宋人們在雅致的沉香氣味中添入了更多四時的清新趣味。正如我們平日里布置鮮花于房間之中,除了品味賞花之樂,不也是貪圖四季香花所散發(fā)出的愉悅芳香嗎?
萬事萬物皆可成香
在宋朝,宮廷里有大肆消費名貴香料的風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富貴四和香”,它的原料恰如其名,正是古代四大名香“沉檀龍麝”,此香焚燒時,高貴清妙之意自在其中,但“富貴四和香”的用料之奢侈,令普通老板姓只能望“香”興嘆。
然而,窮人也有窮人的焚香樂趣。用不起“富貴四和香”,貧士們便用果皮、果核、柏葉、蔗滓等制作了“小四和”,陸游的詩“烹野八珍邀父老,燒窮四和伴兒童”中寫的,便是平民百姓利用尋常物件享受香品的樂趣。
此外,對于那些追求樸素天然的人們來說,他們還發(fā)明了用舊竹片代替沉香與花熏蒸的方式,他們把竹子切成小片,與四季鮮花層疊放入瓷器中,然后小火慢蒸,讓竹片慢慢浸染花香,他日焚燒,百花香氣便紛紛揮發(fā)升騰,這種清雅樸素的香品在當時被稱為“百花香”。
焚香度日,以香入詩
宋朝的人們焚香不僅僅是為了它的香氣,在當時,焚香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文化,文人們以調(diào)香、品香為時尚雅趣,更是喜歡以香事為題吟詩作詞。
在眾多品香的文人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黃庭堅了,他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也是首屈一指的香學大師。
黃庭堅六十歲那年被貶宜州,住在嘈雜骯臟的市集內(nèi),殘破不堪的陋室根本無法阻擋各種叫賣聲與難聞氣味的入侵。然而,他并不以為意,焚香一炷,神閑氣定。眾人詫異,面對如此惡劣環(huán)境,怎可有如此的安適恬淡?其實,答案就在黃庭堅早年的一首詩中:“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隱幾香一炷,露臺湛空明?!?/p>
在真正的香家眼中,所謂品香并不只是用鼻子去聞香,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升華,即所謂“鼻觀”。對他們而言,香,是日常生活的良伴,是歌詠言志的依托,也是對心靈的凈化與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