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
又到吃粽子的季節(jié)了,什么地方的粽子你最喜歡呢?
答案當然是我們自幼成長的地方。
我生于潮州,潮州粽除了肥豬肉之外,還有豆沙,又甜又咸,北方人一聽,什么?甜的粽子怎么吃得下去?你們這些人的口味很古怪呀!
這一來,就吵架了,誰說你們家鄉(xiāng)的粽子不好吃,誰就是敵人,非得爭出個高下不可。但我沒有這個情結(jié),你不喜歡吃潮州粽,好得很呀,你們做的,又是什么味道呢?讓我嘗嘗。
我倒是吃過不少粽子,可以總結(jié)一下。
從廣東地區(qū)開始,我喜歡的是東莞的道滘(jiào;道滘,廣州地名)粽,它的原料很簡單,咸蛋黃、黃豆等,但不同的是包著一塊肥肉,而那塊肥豬肉,是浸過糖水的,把豬肉用糯米包了,蒸熟之后,整塊肥豬肉融化在糯米之中,那種好吃法,只有你親自嘗過才知道。什么?又是甜又是咸,難吃死了。我的上海朋友一吃,即刻作出這種反應(yīng)。
他們喜歡的嘉興粽,包得長長的,有鮮肉粽、蛋黃粽,也有豆沙粽、蜜棗粽和栗子粽。甜的就是甜的,咸的就是咸的,從來不像廣東人吃的那種又甜又咸的,難吃死了。但你一批評嘉興粽,又有一大幫人不滿。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粽子。到了臺灣,他們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臺南有種粽子看不到米粒,先是把飯制成粿,再包豬肉的,叫粿粽。
臺灣一般的粽子深受閩南的影響。去到泉州,他們有種五香粽,非吃不可。肉餡之內(nèi)放了五香粉,這成為它們的特色,已傳到各地的閩南餐廳,任何時間都能吃到這種五香粽。
粽子傳到南洋,馬來人和中國人結(jié)了婚,成為娘惹和峇(b?。Q一族,(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華人后裔,男性稱峇峇,女性稱娘惹。)他們做的娘惹粽,也帶甜,但十分好吃。有些娘惹還用當?shù)氐囊环N藍顏色叫“BUNGA TELANG”的花,把米飯染色,變成藍色的粽子,中間包了加椰糖的椰絲,是甜粽子的另一種境界。
中國文化,也影響到日本人,他們把粽子叫為“茅卷”(CHIMAKI)。他們把粽子變化了,用竹葉來包,是粗大的那種,一葉包一粽。在北海道的札幌,有家料亭,叫“川甚”(KAWAZEN)。他們做的料亭菜非常之豐盛精致,但留下印象的,是最后上的那個粽子。我們一群人去,我把剩下的打包回來。翌日,大家去吃什么螃蟹大餐時我空著肚子,寧愿回到酒店吃粽子。
不是所有產(chǎn)名粽的地方都有好吃的粽子,像肇慶,簡直是粽子之鄉(xiāng),到處都賣,一年四季皆能吃到。我買了一個回酒店,打開一吃,盡是糯米,餡料甚少,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問當?shù)厝?,他們說這里舊時常鬧水災(zāi),鄉(xiāng)民逃到高處,也就是靠吃粽子維生,主要是吃得飽,餡少不是問題。
當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拼命推出高級食材的,什么鮑魚、鵝肝醬、魚子醬都包到粽子里面,用的當然不是什么溏心干鮑,大連產(chǎn)的,像吃樹膠,難以下咽。其實在大連最好吃的反而是他們包的咸粽子,除了金華火腿、咸蛋黃肥豬肉之外,還有六粒大大的江珧(yáo)柱(一種中藥,俗稱干貝),貨真價實,真是豪華奢侈。
要吃完所有粽子來比較哪一種最好,得花三輩子吧?有一點是確定的,世界上最香最好吃的粽子,是你肚子餓到貼骨時吃的那一個,沒有一個人可以和你爭辯,那是天下最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