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昊
【摘要】 朝貢和互市向來是中原王朝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行的羈縻政策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明末,由于女真族在東北的崛起,部分學者將女真族崛起歸咎于明朝政府在羈縻政策上的失誤,認為明朝政府在朝貢與互市制度上的管控不力促進了女真族的社會發(fā)展,進而壯大了他們的實力,使得女真族最終于東北地區(qū)崛起。但明朝政府對于女真族在經濟政策方面的優(yōu)待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明朝自建立以來就一直面對著內憂外患,內有各類大大小小的民變,外有蒙古的入侵,對于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自然是會奉行求穩(wěn)的政治傾向。
【關鍵詞】 羈縻政策;朝貢;互市
【中圖分類號】K24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5-0057-03
一、朝貢政策
(一)朝貢體系的開端與發(fā)展
明太祖時期,由于故元殘余勢力的騷擾,雖然在東北地區(qū)已經有了部分的女真部落來降的記載,但是正式的朝貢體制并沒有建立起來,洪武二十年才有野人部將來降。洪武二十一年,“命俺得迷失等往遼東海西等處招撫夷民,各賜衣物” ①。
真正的和女真人建立起朝貢體系是在明成祖時期,明成祖由于北伐蒙古,迫切地需要一個地方勢力能在北方給蒙古以牽制的作用,大力開始招撫女真人,在東北地區(qū)建立羈縻衛(wèi)所,并且號召女真各部的酋長來明朝進行朝貢與互市,“女直野人來朝及互市者,悉聽其便” ②。
為了加強女真各部與明朝之間的聯(lián)系,永樂七年,明朝政府在東北地區(qū)設置了奴兒干都司。而對于來進行朝貢貿易的少數(shù)民族,明成祖給予了極大的優(yōu)待,不僅派人沿途護送,還命令沿途的官員做好接待工作,對來朝的女真和韃靼人予以優(yōu)待,為防止少數(shù)民族朝貢隊伍沿途劫掠或者被劫掠,明朝政府對于朝貢隊伍來回都是派遣軍隊護送,一方面起到保護使團的作用,一方面也是為了監(jiān)視他們。
在明初期,對于女真人來朝貢的次數(shù)和人數(shù)都是不加限制的,朝貢的時間一般以春冬兩季居多,朝貢的人數(shù)一般每年是三四千人左右。
但到了正統(tǒng)年間以后,由于女真人經常擄掠邊境,以及明朝政府在朝貢中對來朝的人數(shù)和次數(shù)沒有嚴格的限制,導致了財政上逐漸出現(xiàn)了弊端,明英宗這才下令對女真人的朝貢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對于那些詭名冒替者,沒有印信公文的一概不許入關。
明朝政府不僅對女真來朝人數(shù)上的限制,而且對于次數(shù)上也有了嚴格的規(guī)定:
救遼東總兵官都督金事曹義等曰:今遼東境外女直野人諸衛(wèi),多指進貢為名,往往赴京營私,且當農務之時,勞擾軍民供送。今因其使臣回衛(wèi),已遣救諭之,如系邊報,不拘時月聽其來朝,其余進貢襲職等事,許其一年一朝或三年一朝,不必頻數(shù);其有市易生理,聽于遼東開原交易,不必來京。如仍數(shù)遣使,爾等詢察,即令退回,脫有違礙,仍奏定奪,庶幾不擾軍民,亦不失遠人歸向之意③
這使得女真人來朝的次數(shù)大為減少。而女真各部對于明朝在朝貢上做出的嚴格的限制經常心生不滿,尤其是在前后落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
于是,女真各部在應對明朝政府的嚴格管控中,采取了一系列的不正當手段,諸如偽造敕書、賄賂當?shù)毓賳T等,同時,又經常通過劫掠邊境等軍事行為,來向明朝政府施加壓力。
明中葉后期,女真各部劫掠遼東的事件,與日俱增。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朝貢體系的建立就是為了安撫并招納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明初期將這一政策貫徹得相當完美,反而從明英宗之后,對于女真人的管控可以稱得上相當嚴厲,自然使得女真各部心生不滿。尤其是在與明初優(yōu)厚的待遇相比,對于女真各部嚴格的限制自然使得他們心生不滿。
其次,明初的皇帝愿意將女真族看作是明朝的一分子,多采用積極招撫的策略,而明英宗時期,明朝的統(tǒng)治者的觀念出現(xiàn)了變化,明英宗認為這部分女真人的存在可有可無,對他們的招撫也逐漸冷淡了下來,到了明后期,萬歷四十六年二月,北關最后一次入貢。同年四月,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fā)動了對明朝的戰(zhàn)爭,宣告了朝貢制的結束。
(二)敕書
敕書在朝貢體系中主要是作為一種憑證的存在,上面記載著明朝政府授予的官職和等級,是進京朝貢和接受賞賜的憑證。女真來朝的隊伍必須持有敕書,然后由關卡的主管官員審驗敕書,方可入關。
明初期的時候其實對敕書的審核并不嚴格,直到正統(tǒng)年間以后,敕書才成為了入朝進貢的必要憑證。并且從明世宗嘉靖年間之后,一些軍事實力強大的女真部落為了從朝貢中獲益更多,從對貢道的控制發(fā)展演變?yōu)閷﹄窌膿寠Z,到明后期,女真各部之間彼此互相搶奪敕書的事件越來越多。盡管洗改敕書是違法行為,但這一行為仍然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女真人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對于敕書的看重以及搶奪一直都是頭等大事。
在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為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所滅后,努爾哈赤擁有了明朝政府發(fā)給女真各部的全部敕書近1500道,成為全部敕書的實際掌控者,并且建州女真也由此成了女真諸部中軍事實力最為強盛的部落。
明朝通過敕書的發(fā)放來鉗制女真人的朝貢以及女真各勢力之間爭奪敕書的行為也成了明朝朝貢體系獨有的特色。
二、互市政策
(一)遼東馬市的發(fā)展過程
永樂四年,明朝政府出于對邊境安寧的考慮,為兀良哈三衛(wèi)以及海西女真在開原和廣寧兩地分別設立了三處馬市,用于明朝政府與兀良哈三衛(wèi)以及海西女真之間的互市貿易,其中兩處市場設立在廣寧,一處市場設立在開原。
“永樂間,遼東設馬市三處:其一在開原城南關,以待海西女直;其一在城東五里;其一在廣寧城,皆以待朵顏三衛(wèi)夷人?!?④。
后又增設撫順馬市用以和建州女真進行貿易往來。
明初建立馬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從少數(shù)民族手中獲取馬匹,因為明成祖對北元連年的征伐,使得對軍馬的需求大大增加,并且東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也因為糧食的短缺愿意以馬易米。
當時馬匹的來源除了在西北和西南地區(qū)茶馬互市中買取的,在東北地區(qū)的遼東馬市也是當時獲取馬匹的重要途徑之一。
到了正統(tǒng)年間以后,由于管理馬市的官員大都由天子近侍充當,在管理馬市上多次出現(xiàn)貪腐行為,敲詐勒索女真來進行貿易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出現(xiàn)了殺良冒功的現(xiàn)象——屠殺女真商人充當軍功,雖然明朝政府也意識到了這樣的情況,但是由于激化了與女真族之間的矛盾,遼東馬市在這一時期逐漸衰落下去。
除了管理官員的失誤,還有明朝政府也對這一時期的馬市貿易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弘治年間給事中鄒文盛上奏建議“嚴飭監(jiān)寺等官,于夷人入關止許易買鹽米,不得私買鐵器豆料” ⑤?!傲⒛晗藁蚨耆?,許買鍋、鏵一次。其進貢夷人回,有買鍋、鏵者,亦照此例” ⑥,對女真人日常生活所需和進行農業(yè)生產所需要的鐵器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由于地方官員的管理不力和政府的管制措施,使得這一時期的貿易逐漸衰落了下去。
女真酋長李滿住在從明永樂二十一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多次同朝鮮人發(fā)生沖突,朝鮮軍馬曾兩次大軍攻入婆豬江地區(qū),李滿住多次請求明朝政府要求遷居,最后于明英宗正統(tǒng)三年遷到蘇子河上游居住。
在明初宣德五年四月,李滿住就已經表達了想要同朝鮮進行貿易的訴求,“欲于朝鮮市易而朝鮮不納”。明朝政府是這樣回復他的,“朝鮮國王素守禮法,其事朝廷小心謹慎,不與外交,于理為宜。爾等既受朝廷爵命,亦當禁絕外交,毋縱下人侵越鄰境。若欲市易,聽于遼東境上,不爾禁也” ⑦。
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并不愿意女真人和朝鮮進行貿易往來,并且女真人和朝鮮之間也有著矛盾的存在,但是,短短的幾十年間,由于明朝政府的禁令和朝鮮人對于女真地區(qū)出產的珍稀特產的需求,女真人還是和朝鮮建立起來貿易往來。
女真族由于朝鮮軍隊的進攻遷居是在1438年,而這里與朝鮮進行貿易是在朝鮮的成宗二十年,即1488年,也就是在短短的五十年里,女真和朝鮮建立起了牢固的貿易往來,不得不說這是明朝政府在政策上的失誤。
到了隆慶、萬歷年間,馬市貿易又逐漸興盛起來,開原三處馬市隨來隨市,連日開市,撫順馬市則有規(guī)律地三天一市,直至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入市貿易為掩護攻陷了撫順城堡,標志著明代遼東馬市的終結。
(二)互市中所交換的物品體現(xiàn)出的問題
在馬市建立的初期,遼東馬市交換的物品是由女真人提供的馬匹來換取明朝政府的耕牛、鐵器和種子。到了嘉靖年間之后,一直到馬市的消亡,在遼東馬市上交易的主要物品就不再以馬匹為主了。
《明代遼東殘檔選編》中有記載女真人和明朝交易物品的品種和數(shù)目,嘉靖二十九年,女真人售出獸皮、人參、參蠟、木耳、蘑菇、蜂蜜、東珠等。而在遼東馬市中買進的物品有絹緞、豬、牛、鐵器等。從中可以看出女真人所用來進行商品交易的多數(shù)都是自然采集的產物,明朝政府交易的物品以鐵器居多。
這兩方交易的物品其實并不對等,女真人通過漁獵和自然采集所獲得的的物品并不費時費力,反觀明朝政府,拿出來交易的鐵器都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礦石開采,冶煉和熔鑄成型,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遠超女真人所拿出來交易的物品。
三、對明朝朝貢和互市政策的看法
首先從朝貢來看,明初的朝貢政策其實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既達到了招撫女真的目的,也使得女真人形成了一種對中原王朝的歸屬感。
但后面正統(tǒng)之后對于女真朝貢的限制其實是有一些操之過急了,其實可以先按照明初期的政策走,然后慢慢地對女真朝貢的人數(shù)和次數(shù)做出限制,這樣徐徐圖之,避免一下子激發(fā)出女真人對明朝政府的仇視。
關于互市政策,最讓不少學者詬病的一點就是明后期的馬市交易中使得大量的鐵器流入了女真部落。
其實女真人的多次擄掠邊境的行為就是為了改變女真人“男無鏵鏟,女無針剪”的狀況,一定量的鐵器流入可以達到安撫女真人的目的。但是明朝政府沒有注意到的是鐵器流入的量。
雖然在馬市交易中鐵制農具的交易數(shù)目巨大,但是女真人并沒有將這些農具全部用于發(fā)展自身的農業(yè)生產,反而是將這些農具進行熔鑄再加工,“所易之鍋、樺,毀碎融液”。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其實從明朝輸入到女真族的鐵器絕對是有富余的,不然女真人不會不先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生產所需。
注釋:
①《明太祖實錄》卷190,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②《明太宗實錄》卷25,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③《明英宗實錄》卷35,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④《明憲宗實錄》卷176,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⑤《明孝宗實錄》卷195,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⑥《明孝宗實錄》卷195,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⑦《明宣宗實錄》卷65,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版。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3]申時行.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李朝實錄[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5]明代遼東檔案匯編[M].沈陽:遼沈書社,1985.
[6]何苗.明末遼東馬市貿易的形成與發(fā)展[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11).
[7]余同元.明代馬市市場考[J].民族研究,1998,(1)
[8]趙宇.明代的女真朝貢政策與遼東馬市變遷[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
[9]欒凡.敕書、朝貢、馬市——明代女真經濟的發(fā)展契機[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
[10]陳祺.明代遼東馬市及其歷史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1987,(1).
[11]王建峰.明代會同館職能考述[J].蘭州大學學報,2006,(9).
[12]程尼娜.明代女真朝貢制度研究[J].文史哲,2015,(2).
[13]劉小萌.明末女真社會氏族制度的瓦解[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