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不僅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還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藝術,其不僅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成為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文化的符號和代表。如今,文化多元化發(fā)展,我們必須加強對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避免其流失。從當前的發(fā)展情況來看,保護傳統藝術,需要將其與新媒體藝術融合,賦予其新的面貌。
關鍵詞:傳統藝術;新媒體藝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239-03
如今,網絡得到普及,電腦和手機成為人們生活的標配,加速了新媒體的發(fā)展。新媒體藝術借助新媒體這一載體,逐漸滲透人們的生活。新媒體可以幫助傳統媒體實現再創(chuàng)作,舊貌換新顏,而且新媒體藝術有著極快的傳播速度,可以促進傳統藝術的革新和發(fā)展。與新媒體藝術融合,是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傳統藝術的重要途徑。
一、傳統藝術概述
(一)傳統藝術的內涵
傳統藝術指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藝術內容,如中國的書法藝術、繪畫藝術、戲曲藝術、音樂藝術以及傳統工藝等,這些藝術內容來源于中華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1]。傳統藝術代代相傳,蘊含著中國人民最深層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藝術仍因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生動的歷史痕跡及獨特的東方韻味,在世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吸引外國人喜愛與欣賞。
(二)傳統藝術傳播和發(fā)展現狀
傳統藝術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是需要我們保護和發(fā)展的文化內容。但如今,適合傳統藝術的原生環(huán)境已經不復存在,其內容和傳播方式也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傳統藝術一直以來都是靠一代一代人口耳相傳或是通過紙質媒介傳播,傳播方式陳舊,而且效率很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科技和傳統藝術融合,充分調動人們的五感,能讓其更加協調地獲取外界信息,保證信息的傳遞效果。
(三)傳統藝術繼承發(fā)揚的必要性
傳統藝術如何傳承,已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它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有很大的價值。傳統藝術一旦沒落,將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傳承和發(fā)揚傳統藝術,使其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中華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新媒體藝術概述
(一)新媒體藝術的概念
新媒體藝術即借助現代化技術,通過信息平臺進行傳播的藝術,可以實現人與藝術作品的有效互動,讓人們更好地感受藝術。可以將其視為藝術理念的革新與藝術固有模式的突破[2]。數字藝術、裝置藝術、交互藝術以及實驗影響藝術都屬于新媒體藝術。
以聲音和影像技術為例,最早的傳播載體為膠片,音質和畫質都比較差,如今數字技術的應用,讓聲音和影像更加立體,可以給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
(二)新媒體藝術的特性
首先,可任意復制。從藝術藏品的價值角度來看,傳統藝術藏品之所以無價,是因為其不可復制,是人們純手工制作的,無法做出一模一樣的作品。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對藝術藏品進行復制成為可能,且復制品與真品不存在區(qū)別,如此一來,藝術品可以被任意復制,不再是獨一無二的。
例如,一張底片可以沖洗出很多一模一樣的照片,被復制的藝術藏品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展示,體現其商業(yè)價值??梢哉f,電影就是一種復制出來的藝術品。
其次,藝術媒介自由組合。新媒體藝術有著非常廣泛的藝術媒介,不管是何種媒介,都可以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載體。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內容的自由組合,再創(chuàng)新的藝術作品。例如,人們將影視劇的畫面和聲音重新組合,形成新的電影作品。
最后,消除了藝術家和觀眾的界限。過去,觀眾和藝術家存在距離,兩者無法直接交流,而且觀眾也很難知曉藝術家的真實想法。新媒體藝術模式下,藝術家和觀眾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兩者可以平等地互動和交流,發(fā)表自己對藝術的看法和理解。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讓藝術創(chuàng)作變得大眾化,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綜上所述,作為時代的產物,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讓藝術擁有更好的傳播途徑,增強傳播效果。新媒體藝術任意復制、自由組合、消除藝術家和觀眾界限的特性,能賦予傳統藝術新的面貌,使其以新的姿態(tài)呈現到大眾面前。
(三)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融合的價值
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融合有六大價值。
第一,能更好地傳承傳統藝術。新媒體藝術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將其同傳統藝術融合,可以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血液,為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賦予傳統藝術新媒體思維,活躍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為傳統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供全新視角[3]。
第二,強化藝術效果。傳統藝術往往圍繞當時的環(huán)境、民俗、生活習慣以及審美,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例如,紫砂壺、青花瓷、唐三彩等都有復雜的工藝,結合現代藝術元素,融入新媒體藝術,能讓其更具視覺效果,更好地滿足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提升傳統藝術的價值。
第三,增強傳播效果。從時代的發(fā)展情況來看,網絡大眾化,社會進入人人皆媒體的時代,新媒體成為主流趨勢。因此,傳統藝術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必須借助新媒體,融合新時代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再造,增強自身的生命力。
第四,能更好地傳承原生態(tài)藝術。從傳統藝術的傳承情況來看,很多藝術都采取家庭式傳承的方式,這種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藝術的原生態(tài),讓人們感受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將新媒體藝術引入傳統藝術,能讓傳統技藝顯得更加直觀生動,能讓學習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傳統藝術,這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原生態(tài)性的保護具有積極的作用。
第五,豐富新媒體藝術的內涵。新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而言,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既沖擊了傳統藝術的地位,又提供了創(chuàng)新理念,能借助對傳統藝術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促進傳統藝術的革新。從事物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藝術的發(fā)展勢必經過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推陳出新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必須借助新媒體藝術實現兩者的融合,為傳統藝術注入活力,使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這能使傳統藝術獲得更多被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更好地滿足大眾審美需求。
第六,更好地滿足公眾情感?,F階段,為了迎合市場發(fā)展,傳統藝術通過加工創(chuàng)作的方式,增強了藝術的商業(yè)性質。雖然傳統藝術得到了發(fā)展,但商業(yè)性質讓部門傳承者產生了意見分歧。一味考慮商業(yè)性質,那么藝術將喪失本身的淳樸性;如果一味堅持傳統藝術對美的闡釋手法,則會限制藝術的創(chuàng)新。新媒體藝術的融入,能使社會公眾更好地接受傳統藝術的優(yōu)化,滿足大眾對藝術審美的需求,讓傳統藝術在文化底蘊和商業(yè)包裝之間,找到平衡點。
三、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藝術的融合
(一)重現藝術形式
傳統藝術本身具備非常豐富的形式,包括瓷器、書法、繪畫、戲曲、泥塑等,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各具特色。很早以前,就出現過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融合的案例,如1941年的《鐵扇公主》,采用水墨畫風格,極具中華民族特色。該動畫片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都有很大的影響,開了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融合的先河。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兩者融合對傳統藝術進行包裝,可以讓傳統藝術散發(fā)不一樣的魅力。新媒體藝術以傳統藝術為基礎,能通過創(chuàng)新優(yōu)化的方式,創(chuàng)新傳統藝術的展現形式。
(二)重構色彩色調
從傳統藝術的內容來看,藝術作品的主要色調為暖色,紅色占主導。因為紅色象征著喜慶,有吉祥如意、好運連綿的含義,所以逢年過節(jié)少不了紅色要素。雖然暖色系的作品可以給人帶來視覺沖擊的效果,但是容易導致視覺疲勞[4]。因此,將新媒體藝術融入傳統藝術,賦予傳統藝術新的色彩,可以通過重塑的方式,讓傳統藝術更具有立體感,表現形式更加突出。
(三)借傳統藝術的內核再創(chuàng)作
傳統藝術有豐富的內涵,包含傳統文化、民族風情、區(qū)域特色、歷史事件等,有山水、樹木、鳥獸、人物、建筑等要素,內涵非常豐富。新媒體藝術有很好的視覺效果,是一種動態(tài)化的藝術形式,傳統藝術則是一種靜態(tài)的形式。因此,相比之下,新媒體藝術有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新媒體藝術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方式,讓傳統藝術中的部分形式保留下來,然后借助自身的網絡性、虛擬性、交互性等特征,豐富傳統藝術的展現形式。傳統藝術有極其豐富的要素和內涵,將其作為基礎,融入新媒體藝術,豐富藝術展現形式,是不錯的創(chuàng)新思路。
(四)注重對傳統藝術的傳承
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均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傳統藝術也受到了其他藝術形式的沖擊。例如,年畫藝術作為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淘汰的風險。由于年畫缺乏市場,工序相對復雜,且現階段的年輕人對傳統節(jié)日不太感冒,崇尚速食主義,年畫受到冷落,年畫藝術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面臨淘汰。大多數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學習和傳承并不感興趣,更喜歡新媒體,接觸新鮮的藝術形式??紤]到這一點,可以采用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融合的方式,讓傳統藝術換新顏,借助新媒體藝術,進入人們的視野,實現對傳統藝術的傳承。
(五)引入現代化技術,促進兩者融合
首先,引入數字技術,推動傳統藝術的數字化轉換。從藝術作品的欣賞效果來看,數字化轉換之后,傳統藝術作品將具有更高的欣賞價值。因此,利用數字化技術,創(chuàng)新傳統藝術展現形式,對傳統藝術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可以使人們更加容易地接受傳統藝術。
以“平影戲”為例,通過數字化轉換的方式,創(chuàng)新皮影戲的表現方式,能讓皮影戲得到年輕人的關注,讓人們更加理解皮影戲,對皮影戲的弘揚和傳承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傳統藝術展館。為了更好地宣傳傳統藝術,國內很多博物館開始積極建設數字博物館,將館藏物品進行數字化轉換,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方便受眾進行遠程觀看,無須親自到博物館現場觀看,提升人們觀看藝術作品的效果。而且,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藝術作品的詳細情況,幫助人們建設對傳統藝術的理解。
最后,打造藝術資源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要實現新媒體藝術和傳統藝術的融合,必須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藝術資源平臺,實現藝術信息資源的相互交流和共享。建設藝術資源平臺,利用平臺吸引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喜愛者溝通討論。建設藝術資源平臺,可以實現時間和空間的突破,方便人們隨時隨地上網查看感興趣的藝術信息,獲取信息和交流技術,對藝術的傳承非常有效。
四、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融合實例
為了更好地探究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融合,下文通過實例詳細論述?,F階段,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融合,最常見的形式有動畫和網游。
(一)傳統藝術融入動畫
談及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融合,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元素、歷史題材的動畫作品。水墨元素融入動畫是傳統藝術繼承和發(fā)展的新途徑。國內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動漫創(chuàng)作也開始注重傳統藝術的融入,水墨元素能創(chuàng)新動畫的展現形式,也能讓人們通過動畫感受到水墨畫的藝術魅力。以《小蝌蚪找媽媽》這部水墨動畫為例,其形象取材于國內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魚蝦形象,將其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改變繪畫作品單一靜態(tài)的情況,使作品動態(tài)化,能讓其更具詩情和畫意。由此可以看出水墨畫在動漫創(chuàng)作方面的價值,同時其也能創(chuàng)新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以動畫為媒介,傳播傳統藝術[5]。再如,國漫《秦時明月》是一部連載10年的動漫,以秦朝為文化背景、以歷史為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動漫中存在很多傳統藝術元素,不僅有道家、儒家、農家等諸子百家,人物形象也非常鮮明,很多CG畫面都展現了中國傳統元素。農家的武器墨梅CG動畫使用了水墨元素,少司命的CG動畫使用了樹葉,道家曉夢大師的CG動畫使用了“色轉灰”,高漸離CG動畫使用了冰元素等,該片不僅歷史氣息濃厚,而且有很多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過去的歲月,同時看到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二)傳統藝術與網絡游戲融合
傳統藝術除了能與動畫融合,還能與網絡游戲融合,這同樣是比較常見的案例。網絡游戲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游戲產業(yè)發(fā)展迅速,涌現出了很多經典游戲,人們對游戲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也開始將傳統藝術融入網絡游戲,將其作為游戲創(chuàng)作的素材。例如,《天龍八部》《劍俠情緣》等經典游戲,可以看到傳統藝術和網絡游戲融合的印記?!秳b情緣》的歷史背景為唐朝,涉及唐朝時期的藝術,玩家在游戲的同時,也能學到很多傳統藝術知識。如此一來,既放松了身心,又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知識,實現了對知識的傳承。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在《劍俠情緣》中均有體現,游戲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拓寬自身知識面的過程。傳統藝術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比較低,但是網絡游戲的吸引力很強,將傳統藝術與網絡游戲融合,可以讓對傳統藝術不感興趣的年輕群體,更好地接受傳統藝術的熏陶,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與網絡游戲融合的方式,拓寬了傳統藝術的傳播途徑,能讓其更容易地被人們接受。
五、結語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藝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但傳統藝術在傳承方面稍顯不足,口耳相傳的傳承模式,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傳統藝術面臨威脅,而且很多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缺乏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傳統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將傳統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相融合,借助新媒體藝術的形式,豐富傳統藝術的內涵和形式,實現對傳統藝術的傳播,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融合方式。
參考文獻:
[1] 劉曉娟.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四種路徑[N].學習時報,2021-01-08(006).
[2] 金雅慶,王鶴.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1):144-146.
[3] 岳花娟,張凱辰.新媒體與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融合[J].收藏與投資,2020,11(08):102-105.
[4] 厲鳳鳴,李平.傳統民俗繪畫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J].美術文獻,2020(07):30-31.
[5] 周仕杰.融合才是發(fā)展的未來——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傳播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0(16):204.
作者簡介:鄒丹(1989—),女,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