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頒布與實施,及各地新版教課書的使用,對美術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教課書《美術》(必修)第三單元為基礎,對當代藝術做出內容延伸,并以《村上隆超扁平創(chuàng)意繪畫》,引導學生欣賞當代藝術,體會當代藝術表現的多元性。
關鍵詞:美術欣賞、村上隆、超扁平化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程是根據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教材《美術》(必修)第17、18課內容改編。教課書第17、18課為學生對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和亞非拉美術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對當代藝術進行延伸,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當代美術的創(chuàng)作多元性。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以美育人,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fā)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初步了解超扁平繪畫風格、主要特征、形成背景,理解村上隆超扁平繪畫的藝術語言和審美趣味,樹立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價值。
過程與方法:運用講解法、提問法、對比鑒賞法,分析村上隆的太陽花系列作品和《五百羅漢圖》的繪畫變化,評述作品蘊含的細節(jié)和寓意。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欣賞畫家作品的過程中,感悟畫家創(chuàng)作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及社會的態(tài)度,體會不同文化的精神內涵,升華審美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超扁平化繪畫的藝術語言,以及面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及藝術轉變。
難點:分析村上隆在畫作題材內容、藝術語言、藝術趣味上的獨到之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使用PPT,為學生播放當前流行的村上隆作品和周邊的圖片,引發(fā)學生對村上隆作品的興趣。觀看前,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問題:1)從圖片中有哪些部分體現波普藝術特點?2)通過圖片,你會產生怎樣的觀感和情緒?
【設計意圖】通過作品的觀看,了解當代藝術中村上隆的作品風格,同時讓學生帶有觀感的疑問與好奇,將學生帶入到超扁平化的繪畫情境中。
二、直觀對比,分析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村上隆帶有“太陽花”元素的作品,通過“太陽花”元素作品《宇宙》(創(chuàng)作于1995年)、《宇宙》(創(chuàng)作于1998年)、《藝術家的痛苦與狂喜》(創(chuàng)作于2012年)、“哆啦A夢”題材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9年)對比,觀察畫面變化、扁平化風格的逐漸形成。
教師向學生介紹超扁平化,扁平化在日本數百年“平面“藝術美學的基礎上,受漫畫熱潮的啟發(fā),超扁平風也一般被認為是日本的流行藝術形式,作品被運用到消費文化的各個領域。
超扁平化的風格帶有浮世繪繪畫風格的借鑒以及波普藝術的復制風格。村上隆的超扁平化風格,核心視覺理念就是用很自然的手法造出平面的感覺,同時,又有一些空間感。
在欣賞作品后,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創(chuàng)作卡通風格的超扁平風格作品草圖,并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與創(chuàng)作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村上隆的帶有“太陽花”元素作品的分析,讓學生直觀感受作品的不斷演變,同時,由于前面課程對20世紀以來的西方美術和亞非拉美術的了解,學生可以很好理解浮世繪風格、波普藝術等風格在超扁平化繪畫作品中的體現與運用。在欣賞后進行草圖創(chuàng)作,學生能夠形成空間意識和造型意識,進一步了解超扁平化作品風格特點,通過觀察、想象,學習運用平面表現方式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
三、全景賞析,加深理解
在分析完“太陽花”作品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欣賞同樣帶有艷麗色彩、卻散發(fā)不同情感的《五百羅漢圖》。由于《五百羅漢圖》有100米長,圖片無法展示其全貌。教師使用多媒體全景播放,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五百羅漢圖》,并為學生講解《五百羅漢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包含的四個區(qū)域及含義、各區(qū)域的細節(jié)描述。
《五百羅漢圖》創(chuàng)作源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在看到社會災民的種種慘狀后,村上隆創(chuàng)作了羅漢形象,有著類似佛家僧人的外觀,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為受苦的人們看病診治。畫作有100米長,分為四個獨立的區(qū)域,以中國神話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命名,代表著守護東西南北的傳統四大神獸,涵蓋了傳統文化、宗教、生死與極限等元素。而在創(chuàng)作《五百羅漢圖》之前,村上隆花了三個多月去深入研究五百羅漢圖的圖譜、筆記、人物典故等等。
教師運用全景播放,開展小組學習方式,給每位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鼓勵不同的審美感受、觀點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品讀作品的藝術形象、形式和風格,分析表達自己的鑒賞體會,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如何表達、證明個人觀點,如何尊重、理解他人觀點。
【設計意圖】多媒體全景欣賞,讓學生在視覺上有親臨現場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感受和認識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形成審美能力,顯示健康的審美趣味。以小組交流討論有利于學生表達個人見解。同時,教師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講解和畫面的分析引導,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畫作中所蘊含的意義。
四、總結評價,情感升華
教師提問:“學習村上隆的作品欣賞,你有哪些收獲?”學生回答,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最后進行教學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理解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并尊重藝術家和其創(chuàng)作成果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作者簡介:
陳佳媛(1993.8—),女,蒙古族,籍貫:內蒙古興安盟,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郵編110000。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省沈陽市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