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誠
【摘要】 在文學翻譯的歷史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翻譯領域苦心鉆研,不僅翻譯了大量的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許淵沖,當代翻譯大師,他結合詩歌自身的特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詩歌翻譯要遵循的“三美”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基于許先生的“三美”原則,對他所譯的《無題》進行賞析,并對譯文的不足之處進行改譯。
【關鍵詞】 文學翻譯;許淵沖;“三美”原則;《無題》;改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110-02
一、“三美”原則
任何一個正確的理論觀點都不會從天而降,都要通過大量的客觀實踐不斷歸納總結形成的。
許淵沖的“三美”原則借鑒了魯迅的觀點:“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許淵沖說:“譯詩要和原詩一樣感動讀者的心,這是意美;要和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長短、對仗等,這是形美。”(許淵沖,1984:2)也就是說,譯文一定要盡最大可能保持原作的韻味,不僅要如原作一樣,在意象上引人入勝,還要有令人神往的韻律,當然也要努力維護原詩的外在形式。三美之中,意美最為重要,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
二、許淵沖《無題》英譯本的賞析
《無題》
“The One Unnamed”
相見時難別亦難,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東風無力百花殘。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春蠶到死絲方盡,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蠟炬成灰淚始干。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曉鏡但愁云鬢改,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ay;
夜吟應覺月光寒。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蓬山此去無多路,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青鳥殷勤為探看。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作者:李商隱;翻譯:許淵沖)
(一)意美的再現
與音美和形美相比,意美是譯詩中最為重要的美。譯文將原詩的意美傳達和再現的程度決定了譯文的質量。好的譯文會完美地再現原詩意象之美,還可以進一步地創(chuàng)造美。
許先生將“絲方盡”譯為“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這個處理可謂絕妙。
“l(fā)ove-sick heart”的漢語意思為“相思之心”,“spins silk”的漢語意思的“紡絲”,“from”表示方向性。相思的心中有不計其數的絲,表達戀人許久未見的那種濃濃的相思之情。許淵博先生將“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譯為“Candle only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其中“only when”用得特別好,“only when”的意思為“只有當,除非”,也就是說只有當蠟燭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滴落的蠟油才滴干,即戀人許久未見的悲傷之情會永遠持續(xù)下去。
(二)音美的再現
眾所周知,詩歌是用來唱的,所以必須有一定的韻律。而音韻是詩歌韻律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不難發(fā)現,李商隱的《無題》一詩押韻合理,節(jié)奏得當,富有音樂的美感。
在用韻方面,原詩中“難”“殘”“干”“寒”“看”押“an”韻,許先生富有勇氣地突破原文的格律限制,在他的譯文中采用了英語詩歌中常見的“ababcdcd”的隔行尾韻形式,不難發(fā)現,譯文中的“part”與“heart”、“dead”與“shed”、“gray”與“way”、“moonlight”與“height”就是許淵沖先生的佳作,創(chuàng)造性地傳達和再現詩文獨特的音美。除此之外,許淵沖先生翻譯的“Spring silkworm”、“spins silk”和“blue birds”,采取了頭韻的修辭方式,使譯文讀起來極富節(jié)奏感。許淵沖先生的譯文不僅傳達和再現原詩尾韻之美,更創(chuàng)造了頭韻之美,譯文讀起來流暢優(yōu)美。
(三)形美的再現
在許淵沖看來,詩歌翻譯首先要傳達和再現原詩的意象之美,即意美,其次是傳達和再現原詩的音樂之美,即音美,再次是傳達和再現原詩的形美。
那么是不是說,形美的傳達不重要了?其實不然,形美的傳達與再現依然重要。
李商隱的《無題》原詩共八行,許淵沖的譯本也是八行,原詩每行字數為七個字,字數相等,許淵沖的譯本前四行均為十個詞,第五、第七行為十一個詞,并且韻腳一致,第六、第八行為十二個詞,韻腳也一致。從整體上看,許淵沖到的譯文不僅傳達了原文的形美,更傳達了原文的音美,做到了音美與形美的巧妙結合。
除此之外,在原詩第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中,“相見時難”和“別亦難”在結構上屬于一個遞進的關系,由于很久不見,相見很難,所以彼此一旦見到后分別會更難。然而,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雖然在結構上傳達了原詩之美,但是在內容上略有欠缺。
三、改譯
筆者認為,李商隱的《無題》中的第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意思是指“彼此相距甚遠,見一面實屬不易,而分別就更加難舍難分”,因此“別亦難”中的“難”比“相見時難”中的“難”表達的情感程度更深。
許淵沖先生將第一行“相見時難別亦難”譯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從“三美”原則來看,許先生的譯文傳達再現了原詩的形美,譯文中的“difficult”與“hard”都表示“難”,但是二者表示“難”的程度相似,沒有表達原詩中那種遞進的程度,所以說譯文在意美方面再現程度不夠。
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其改譯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more difficult to part”,“more difficult”意為“更難”,這樣足以將原文的意美更好表現出來。除此之外,從誦讀的角度來說,與“hard”相比,“more difficult”的音節(jié)更多,讀起來更能體現那種難,體現那種依依不舍之情,做到意美和音美的巧妙結合。
許淵沖先生把“東風無力百花殘”譯為“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然而,“東風”其實是指“春風”。
由于東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所以東西方詩歌中“東風”和“西風”的具體含義是大相徑庭的。在我國文化中,“東風”便是“春天的風”,寓意溫暖和希望。而在西方文化中,“東風”多指的是刺骨的寒風,令人不悅。許淵沖先生譯“東風”為“The east wind”不是很合適,如果西方讀者讀后,會認為是寒冷的風,心生歧義,很難傳達原文之美。
意美是譯詩中最重要的,譯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原文基礎上進行傳達再現原詩的意美。
結合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筆者認為將“東風”譯為“The spring wind”更好,這樣不論是具有什么文化背景的讀者都可以讀懂原詩中“東風”想表達的“春風”之意,讀者足以理解春風之暖,春風雖暖,但是也無力使百花一直盛開,有利于更好地表達詩人的無可奈何的情感,有利于“東風無力百花殘”整句意美的傳達與再現。
四、總結
本文分析了“三美”原則在許淵沖的《無題》英譯本中的應用,并以“三美”原則為基礎,結合個人對原詩的理解,對英譯本中的表達不足之處進行改譯。詩歌翻譯絕非易事,譯者一定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許淵沖的“三美”原則,盡最大努力傳達和再現原詩之美。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