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丁丁寫作文時,不善于通過對話展開情節(jié)。
請看他的日記《第一次刷鞋》,里面是這么寫的:
那一天,我放下書包,在池子里接滿了水,把球鞋泡在里面。過了幾分鐘,我才開始刷鞋。要刷鞋了,我不知道家里的刷子放在哪里,我一會兒找刷子,一會兒找肥皂,一會兒問媽媽先刷鞋面還是先刷鞋里面,一會兒又問媽媽怎么洗鞋帶。媽媽說我真煩,說看我刷鞋比她自己刷鞋還吃力。
這篇習(xí)作,只通過一般的敘述來寫,因而對所寫的內(nèi)容僅僅做了交代和介紹,顯得非常抽象。媽媽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一般,還有很大的改進(jìn)空間。如果根據(jù)它的敘述內(nèi)容,運用對話描寫的手段,就可以將抽象變得具體。于是,在媽媽的指導(dǎo)下,丁丁把文章從頭到尾仔細(xì)修改了一遍。請看修改后的《第一次刷鞋》:
那一天,我放下書包,接了滿滿一池子水,把那雙臟球鞋泡在里面。約莫過了五分鐘,我才把球鞋拿出來。我一看水盆上沒有刷子,就高聲喊起來:“媽媽,刷子放在哪里?”
“在水管上面。”媽媽在屋里說。
“媽媽,怎么沒有肥皂?”
“你沒看見在窗臺上?”
“媽媽,先刷鞋面還是鞋里面?”
“你自己想想!”媽媽有點兒不耐煩了。
“媽媽,鞋帶要解下來洗嗎?”
“唉,真是!”媽媽沒好氣地嚷。
我見媽媽沒回答我,就盯著她:“媽媽,到底要不要啊?”
“哎呀,看你刷一雙鞋比我自己刷十雙鞋還累呢!”
只要把前后的文章一比較,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個枯燥,一個生動;一個籠統(tǒng),一個具體。變敘述為對話以后,人物形象更生動,內(nèi)容更有畫面感,文章還顯得更有層次了。其實很多童話故事、兒童小說,都有大段的對話,都是用對話來展開情節(jié)的。你寫作文時,不妨也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