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英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接收了大批舊式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為了保證全國工業(yè)生產的順利恢復,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留任企業(yè)員工的方法,因此企業(yè)中保留了大量的舊把頭人員。1950年3月,全國工業(yè)企業(yè)根據(jù)燃料工業(yè)部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廢把運動”,以期廢除封建殘余,實現(xiàn)管理民主化、經營企業(yè)化。本文以陽泉煤礦為研究對象,以廢除把頭制度為中心,著力還原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礦廢除把頭制度的全過程。
把頭,常常與封建連用,稱為“封建把頭”,指依靠強權把持一方或某一行業(yè),專以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為生的人,是社會中的特殊階層。把頭往往與地方官府相勾結,依靠地方幫派、幫社、會道門、流氓等黑社會勢力,壟斷勞動力的雇傭,在雇主和工人之間進行剝削。如礦業(yè)的包工頭、搬運行業(yè)的包工頭和腳行頭等。
1950年春,全國總工會和燃料工業(yè)部發(fā)動了“反把頭”運動,以“廢除封建殘余,實現(xiàn)管理民主化、經營企業(yè)化”。陽泉煤礦成為這一運動的典型代表。
1905年以前,陽泉還是平定州的一個村莊,后來才設立了陽泉鎮(zhèn)。
1947年5月2日,陽泉鎮(zhèn)解放。解放當日,中共冀晉區(qū)黨委決定將陽泉鎮(zhèn)及附近的平潭垴、平潭街和小陽泉三個村從平定縣劃出,設立陽泉市,成立了中共陽泉市委和陽泉市人民政府。由于擔心陽泉市得而復失,也防止閻錫山部偷襲,陽泉市委、市政府按照晉察冀軍區(qū)工礦交通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動員人民群眾將一部分重要設備和物資轉移到老解放區(qū)。在這段時間里,陽泉境內的不少煤礦都停工了,工人流失嚴重,有的回鄉(xiāng)了,有的轉移到老根據(jù)地的煤礦去了,還有極少數(shù)去了國統(tǒng)區(qū)。這種流失,自然也包括把頭群體。
后來,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停止陽泉向外轉移物資,并展開戰(zhàn)后恢復重建工作。
1948年1月,陽泉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國營陽泉煤礦公司,市政府投資3萬斤小米,首先恢復了先生溝礦的生產,并將此煤礦改名“陽泉煤礦公司四礦”(以下簡稱四礦)。7月,國營陽泉煤礦公司又以邊幣(晉察冀邊區(qū)發(fā)行的貨幣)5.8億元贖買回裕公礦,將其改為“三礦”。8月,市政府關停了6家煤礦,接收官僚資本和反動地主煤礦8家,代管了原礦主丟棄的煤礦3家,基本確立了公私兼有、政府掌控大型煤礦的格局。
陽泉煤礦自國家經營之后,在逐步恢復煤炭生產的過程中,根據(jù)上級要求,進行了民主改革,開展了“反把頭”運動,在生產組織上實行以大組長為首的包件工務制度。這種制度的內容是:企業(yè)把產量和工資承包給大組長,由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并分配工資。工人是大組長指揮下的單純的勞動力,他們和企業(yè)不發(fā)生關系。由于大組長實權在握,因此便可以對工人進行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工人必須絕對服從大組長的指揮,否則會被解雇。組內工人的工資名義上實行民主評議,實際上是大組長一人拍板。大組長不勞動,但每月可得工分3000分左右,而生產工人只得1300分左右。工人得到工資后,還必須分給大組長好處。以包車工為例,每得小米100斤,就要付給大組長3斤的“自動捐”。礦上規(guī)定,每出一車煤,便給大組長增加 1兩小米,稱為“津貼費”。這項支出并不算小,僅四礦1個月就需要7000多斤。除了公開剝削,大組長還采用報黑工、掛空牌、吃空名、偷炸藥和扣燈油等多種手段進行貪污。因此可以說,所謂大組長制實際上就是封建把頭的殘余,工人們也都遵循過去煤礦中的“規(guī)矩”。事實上,擔任大組長的人大多是解放前的煤礦把頭。以四礦為例,擔任大組長的人中,解放前的把頭占了90%。大組長制剝奪了工人的民主權利,壓抑了工人的積極性,限制了生產任務的完成。1949年計劃生產原煤40萬噸,實際只完成了87%;1950年頭兩個月,生產計劃繼續(xù)落空,生產效率低于國家要求。事實表明,殘余的“封建把頭制”已到了非除不可的地步。
早在1949年9月,華北煤礦管理總局就向各地煤礦提出了撤消把頭、由工人自己管理生產的要求,只是由于陽泉煤礦的少數(shù)領導干部錯誤地認為陽泉煤礦不存在“把頭制”,大組長的剝削和貪污行為只是個別現(xiàn)象,因此才沒有采取有力措施貫徹上級指示。1950年3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了記者的調查報告——《陽泉國營煤礦存在嚴重問題——封建把頭制剝削工人》。文章發(fā)表的同時,燃料工業(yè)部也通令全國煤礦,要立即開展“反把頭”斗爭,進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把頭制”。根據(jù)中央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陽泉煤礦在中共山西省委和中共榆次地委的具體指導下,開始了“反把頭”運動。
4月7日至11日,陽泉煤礦召開各礦黨政工團負責干部聯(lián)席會議,華北煤礦管理總局檢查小組、中共山西省委工作組和中共榆次地委主要領導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傳達了燃料工業(yè)部關于徹底廢除“把頭制”的通令。通令指出:一、原來的把頭不得在礦上擔任行政管理工作,罪惡昭著、群眾痛恨者,工人可通過法律手段提出控告;二、原把頭所雇傭人員,應根據(jù)工人意見,視其過去行為是否端正以及其有無生產經驗,分別審查留用或調用;三、對于技術上有經驗、在群眾中有威信的工人及職員,應大膽提拔到行政管理崗位上,以貫徹管理民主化及經營企業(yè)化的方針。會議決定,在“反把頭”運動中,要堅決依靠老工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特別壞的把頭,并組成了以陽泉工礦區(qū)黨委為首的“廢除把頭制”運動工作委員會,具體領導這一運動。會議之后,陽泉煤礦的“反把頭”運動全面展開。
自1950年4月起,一場狂風暴雨式的“反把頭”運動鋪天蓋地而來。工人們下井搞生產,上井參加運動,一人發(fā)一塊老咸菜、一個氣蒸的大饅頭,邊吃邊開會。訴苦會、批斗會比比皆是,吶喊聲、口號聲響徹云霄,一批大小把頭住進牛棚交待罪行。
工人們控訴自己如何被大把頭、小把頭以及他們的“狗腿子”欺負,許多人聲淚俱下地揭露把頭對自己的剝削壓迫,有的還算了經濟賬控訴把頭不勞而獲,更有一些老工人主動提出應該解除把頭權力、選擇新干部。當時礦區(qū)廣泛流傳著一首《說把頭》的歌謠:“說把頭,道把頭,把頭不是個好人頭,下坑勞動生產他在后頭,上坑休息他在前頭……”“反把頭”運動深受歡迎,工人們真正感受到了揚眉吐氣和輕松愉快。
1950年5月5日,陽泉煤礦“反把頭”運動經過25天的斗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廣泛宣傳、深入發(fā)動和培訓運動骨干的基礎上,陽泉煤礦揭露出174個把頭,按照政策規(guī)定,依據(jù)罪惡大小,分別給予留用、調用、調訓、辭退、開除和法辦等處分,其中勞動改造40名,送政府法辦7名,開除12名,調訓2名,調職3名。與此同時,陽泉煤礦根據(jù)工作需要,經過民主選舉,提拔有技術、有經驗、有威信的60多名工人擔任了領導職務。局礦兩級還民主選舉產生了以局、礦長為首的管理委員會,并在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逐步建立起一系列企業(yè)管理制度。
“把頭制”被徹底廢除,新制度開始建立。新制度建立的核心是要變過去五級制(礦長、股長、隊長、大組長、小組長)為三級制(礦長、股長、組長),基本原則是自由分組、公選組長。新當選的干部普遍具有責任感和榮譽感,工作熱情非常高。新組長們在下井前與本組的工人們一起商量如何分配工作,和工人們一道下井勞動。大量臨時工、合同工轉為長期工,得到了城市戶籍,他們覺得自己拿到了鐵飯碗。這些來自鄉(xiāng)下的流動人口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城里人”“公家人”“工人階級”,對新的社會身份充滿自豪感,真心真意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毛主席。
經過這一運動,廣大工人從舊的生產關系中徹底解放出來,成了企業(yè)的主人,他們長期被壓抑的工作熱情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正如當時《工人日報》所指出:“反把頭”運動是煤炭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義企業(yè)的管理制度對于封建管理制度殘余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