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最近有個新聞,一位年輕投資人參加一門“心理成長”課,突然暈倒,搶救無效而去世。雖然不確定引發(fā)悲劇的具體原因,但這個新聞引起了人們對這門課程甚至這類課程的質(zhì)疑。它們打著心理學(xué)、成長、自我突破的旗號,看上去充滿了可疑的元素。有些參加過類似課程的人現(xiàn)身說法,分享其中一些充滿惡意的環(huán)節(jié),比如被野蠻分析,在群體氛圍的感染下接受一些自己并不樂意的要求……
關(guān)于心理成長的課程,那幾天,我的朋友圈里到處都是真假難辨的傳聞。不斷有人問我:以后還能參加這樣的學(xué)習(xí)嗎?
恐懼的來源是無法預(yù)判。所有課程在包裝上都是好詞,都是鼓勵積極成長,自我突破,但無法預(yù)料背后是什么。以為是突破自我,萬一老師讓你接受辱罵呢?似乎缺乏一些安全的行業(yè)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自己多加小心。我的朋友發(fā)給我一些課程信息,說:這個可以報名嗎?那個課會不會有危險?我的回答統(tǒng)一是:你有興趣就去試試。我不確定這個課適合你,如果你感覺不舒服,隨時可以離開。
據(jù)我所知,有些專業(yè)的心理學(xué)工作確實是包含情感沖擊的。比如暴露療法,讓一個人暴露于自己恐懼的刺激面前,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習(xí)慣,從而更有勇氣。這確實是心理成長,而這個過程也會帶來情緒上的強烈反應(yīng)。畢竟,成長就意味著“打破”。但是專業(yè)的心理學(xué)工作和不安全的課程相比,最大的差別在于它會讓人提前有準備,提醒參與者接下來會經(jīng)歷什么,同時不厭其煩地讓人了解:你是可以不接受。就像你去游樂場坐過山車,排隊過程中隨時都有出口,上面寫著:如果你沒做好準備,可以離開。
應(yīng)該像在香煙盒上印上“吸煙有害健康”那樣,在所有心理課程教室里寫上“你隨時可以離開,請量力而行”。允許停下來。這是保障一個人安全的關(guān)鍵按鈕。
如果不讓離開,哪怕跑步這樣的運動都可能有致命危險。但我們不用擔(dān)心,是因為人的身體可以啟動自我保護。讓我這樣缺乏鍛煉的人去跑馬拉松,我跑幾公里就累得趴下了,接下來就算打死我,我也跑不動。這時候,“跑不動”就是對自己的保護。
我們相對容易接受“跑不動”,它是一種體能上的極限。但我們對于心理上的“受不了”就會有更多的困惑和沖突。有時想:“對啊,我受不了當然要離開。”另一些時候又會懷疑:“這會不會就是我的問題?我在逃避困難?!倍行┬睦沓砷L類的課程,往往容易在這點上造成混淆,有的老師也會說:“如果不對自己狠一點,你就沒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話相當具有蠱惑力。尤其說話的人是專家,是權(quán)威,是服務(wù)過多少成功人士的“智者”,聽者更容易搖擺不定:他說得對,也許我真的應(yīng)該再堅持?
該怎么區(qū)分這些似是而非的聲音呢?
首先我想說,不管話說得多漂亮,對方只要服務(wù)于你的成長,都要以你的自愿為前提。咨詢也好,上課也好,想停都可以停。這是底線。不能停下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被約束的精神病人。那是被嚴格限制的,只有專業(yè)醫(yī)生才能行使的診斷和處方權(quán)。
在此前提之上,才有個性化的嘗試,這就是量力而行。在那些充滿對抗的、刺激性的挑戰(zhàn)里,想試試看自己是否比想象的更強大,可以。試了覺得沒幫助,也正常,不需要跟其他人統(tǒng)一認識。不適合,離開就好,止損走人。
除了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嘗試之外,我還有一些提醒:
首先,有人會心疼錢,說服自己再堅持堅持,這在無形中提高了離開的門檻。合適的門檻應(yīng)該是“浪費了我會心疼,但還不至于喪失理智”的程度。同樣的道理,我不主張上來就報名長期課程,這在我看來有些冒險。報名長期課程之前,最好先對老師有一點了解??纯此奈恼?,要么先報他一個便宜點的網(wǎng)絡(luò)課或者工作坊,當成“試用裝”。然后再以更慎重的態(tài)度做決定。
其次,如果有人告訴你,某門課程或者老師特神奇,特震撼,幾天時間就把你的頭腦和心靈“打碎重組”。你就要警惕,這些過度神奇的效果,往往隱藏了過度高昂的代價。
心理學(xué)幫助別人成長,但不是立竿見影,不可能幾天時間就讓人開了“天眼”。我理解的幫助是:有一點用,但也沒什么脫胎換骨的變化,我還是原來的我,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問題也還是得靠自己慢慢解決。這些反饋是我最常聽到的。所以我還有一個想法,可能是個人偏見:某個理論、方法相關(guān)的課程被驗證的次數(shù)多一些,特別是被學(xué)術(shù)界廣泛接受的范式驗證過,那么這些課程雖然也不能保證適合每個人,但可能安全一些,踩雷的概率小一點。在無法判斷的時候,如果有文獻檢索能力,就在學(xué)術(shù)期刊里搜索課程包裝中的關(guān)鍵概念。它被引證越多,往往越可信。
不過說到底,心理成長都是因人而異,你只能自己去試。不舒服就叫停,離開,拒絕,這都是你個人的意志體現(xiàn)。退一步講,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也不是非要用一門課的時間怎么突破自己。
幫你成長的人不但應(yīng)當允許,而且需要滿懷尊重。有一類心理學(xué)老師喜歡提供分析,你說“我不舒服”,他卻解釋成你的缺陷和逃避,以及不敢直面內(nèi)心深處的軟弱。遇到這種情況,建議你毫不猶豫地退出,一個字都不要聽。也許他說得有道理,也許你也確實可以堅持,但那又怎么樣呢?比起堅持一下可能獲得的好處,你的安全底線已遭到動搖。對于任何危及安全的挑戰(zhàn),你都不妨離開,從而確認:你有能力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