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鳴, 儲繼君, 呂曉春,, 孫鳳蓮
(1.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2.哈爾濱理工大學(xué),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當(dāng)下電子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微電子產(chǎn)品已經(jīng)涉及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行業(yè)、通訊行業(yè)、能源行業(yè)等都離不開電子技術(shù)。電子技術(shù)的高密度和高性能特點,使其正逐漸進入超高速發(fā)展時期。但由于各國對于禁止Pb的使用立法也已實施[1-3],以及“中國制造2025”對綠色焊接的要求[4],均促進了無鉛釬料的應(yīng)用。同時,由于而大量微型器件的應(yīng)用,因材料熱膨脹系數(shù)不同帶來的翹曲、變形,導(dǎo)致的開裂、橋連及球窩等失效風(fēng)險越來越大[5]。因此,新時期對Sn基釬料提出了無鉛與降低熔點的要求。
Sn-Bi系釬料因其較低的熔點、對電子元器件的適用性好、成本低的優(yōu)點[6-7],有望成為現(xiàn)階段普遍使用的Sn-Ag-Cu系釬料的替代品,但因其組織脆性與易粗化等方面的不足制約了該體系釬料的應(yīng)用[8-9]。Suganuma等人[10]通過熱計算,指出Sn57Bi中初生Ag3Sn形成的邊界含量約為0.8%,并證明了添加1.0%的Ag可形成較大的初生Ag3Sn沉淀,而在Sn57Bi0.5Ag中未發(fā)現(xiàn)初生Ag3Sn。此外,朱路等人[11]還發(fā)現(xiàn),隨著Ag含量的升高,組織中出現(xiàn)Ag3Sn初生相并逐漸粗化,并由于凝固過程中的形核質(zhì)點增加組織發(fā)生細化。Zhang等人[12]通過對Sn-Bi中添加1.8%~2.4%的Sb研究發(fā)現(xiàn),Sb參與了界面反應(yīng),隨Sb含量的增加,界面IMC的總厚度增加。釬料剪切斷口為韌窩形貌,并隨著Bi的下降、Sb的上升,展現(xiàn)出更好的韌性。
以上研究對釬料及焊點的性能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但對釬料時效處理的組織變化沒有進行對比。因此,文中針對Ag,Sb的添加對釬料時效前后的組織變化及對硬度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采用感應(yīng)熔煉方法制備了6種合金成分釬料,其化學(xué)成分見表1。
表1 釬料化學(xué)成分(質(zhì)量分數(shù),%)
將熔煉的釬料用線切割制成薄片,經(jīng)過磨削、清洗等措施去除釬料表面影響釬焊性能的物質(zhì)。制取同質(zhì)量的薄片在甘油中熔煉制備成φ650~φ750 μm釬料球。選擇10.0 mm×10.0 mm×1.0 mm的紫銅片為試件,在180 ℃×30 s條件下進行焊接,焊后對試樣進行100 ℃×300 h的時效處理。對焊點橫截面進行等軸晶Bi相含量ωBi及共晶片層間距λE的測量(OLYMPUS GX51/OLYCIA m3金相軟件),并依據(jù)GB/T 4340.1—2009《金屬材料 維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試驗方法》進行維氏硬度測試(華銀 HVS-1000A)。測量共晶片層間距時,在1個隨機視場中沿垂直于片層的方向,測量k個片層平行較好的長度(每個片層包含1層β-Sn與1層Bi相),該長度除以k則為該視場的共晶片層間距,取每種釬料5個隨機視場的平均值作為其共晶片層間距。
如圖1所示,在空冷條件下Sn58Bi釬料結(jié)晶的時效前組織為樹枝晶+等軸晶2種形態(tài)的(Sn+Bi)共晶組成(圖1a),其中樹枝晶中Bi相含量明顯低于β-Sn,等軸晶中Bi相含量略高于β-Sn。如圖2所示,經(jīng)100 ℃×300 h時效后發(fā)現(xiàn),釬料中未形成新相,原樹枝晶區(qū)域變?yōu)楹谏?Sn相+少量Bi相顆粒,其共晶特征完全消失,原等軸晶區(qū)域形成塊狀Bi相且片層間距明顯增大(圖2a)。說明樹枝晶中的Bi相經(jīng)時效后發(fā)生分解,Bi元素通過擴散進入等軸晶中的Bi相,造成了Bi相的聚集與等軸晶的粗化(圖1b)。
對比圖1與圖2,添加Ag,Sb的釬料時效后均未見新相形成,同樣發(fā)生了Bi相的聚集與組織的粗化。由圖3可知,相比于Sn58Bi釬料,Sb的添加可降低時效前時等軸晶的Bi相含量ωBi與時效后的共晶片層間距λE,而Ag的添加則可明顯細化λE,均加快了時效過程中的Bi元素的擴散速度,造成了的ωBi增加。
圖2 釬料100 ℃×300 h時效后的形貌
由圖3可知,相比于Sn58Bi-1Ag釬料,Ag和Sb的共同添加造成了釬料時效前后組織的粗化,隨Sb含量的增加呈先快速升高后緩慢下降的趨勢。這應(yīng)是當(dāng)添加少量Sb時,不僅使得Sb與Sn可生產(chǎn)SnSb造成Sn的消耗,還使得時效前樹枝晶含量增加(圖4),造成局域成分偏析加劇,這都會使釬料熔點升高,繼而增加了共晶形成后的在高溫停留的時間,延長了共晶長大的時間;當(dāng)Sb的添加增加時,液相中可形成更多的SnSb,使得作為形核質(zhì)點的SnSb促進共晶的形成能力增強,因此隨著Sb的增加λE發(fā)生降低。
圖3 等軸晶中Bi相含量與共晶片層間距
圖4 時效前下釬料各相含量
相比于Sn58Bi時效后等軸共晶片層間距的86.9%的增幅,Ag的添加或Ag,Sb的共同添加均可以使粗化增幅降低,但隨著Sb含量增加,增幅逐漸增大。
時效處理后無新相形成,樹枝晶中質(zhì)軟的β-Sn占比較大,等軸晶中較硬的Bi相是引起Sn58Bi釬料脆性與粗化的關(guān)鍵,為研究時效處理對釬料硬度的影響,選擇對硬度貢獻更大的等軸晶作為研究對象。此外,由強化機制(固溶強化、第二相強化、細晶強化、形變強化、相變強化)可知,釬料等軸晶硬度應(yīng)受固溶強化與細晶強化的共同影響。其中Bi相含量是影響固溶強化的主要因素,而共晶片層間距是影響細晶強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硬度應(yīng)隨Bi相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隨共晶片層間距的增大而減小。
如圖5所示,與Sn58Bi釬料相比,Sb的添加會降低釬料等軸晶硬度,Ag的添加會提高釬料等軸晶硬度,而Ag,Sb的共同添加則會降低等軸晶時效前硬度,但會提高等軸晶時效后硬度,且隨著Sb含量增加等軸晶時效后硬度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趨勢。
圖5 釬料等軸晶維氏硬度
釬料時效后等軸晶中Bi相含量的增大使得等軸晶中較硬相Bi相增加造成硬度的增大,而等軸晶共晶片層間距增大則使得相界減少造成硬度減小。如圖3所示,對于Sn58Bi,Sn58Bi-1Sb和Sn58Bi-1Ag釬料,時效后其等軸晶硬度減小,說明這些釬料時效后的等軸晶硬度受共晶片層間距的影響更為顯著。而對于添加Ag和Sb的釬料,時效后硬度增大,這說明Ag和Sb的共同添加使得共晶片層間距對等軸晶硬度作用程度減小,造成時效后等軸晶的硬度主要受Bi相含量的影響。
(1)Sn58Bi釬料在時效過程中,樹枝晶內(nèi)的Bi相發(fā)生分解,而使得Bi元素通過擴散進入等軸晶的Bi相中,進而造成了釬料組織在時效過程中的粗化。
(2)與Sn58Bi釬料相比,Ag的添加細化了釬料的組織,Sb的添加細化了時效前組織加快組織粗化速度,而Ag和Sb的共同添加使組織的粗化,但可降低粗化增幅。
(3)Ag的添加會提高釬料等軸晶硬度,Sb的添加會降低釬料等軸晶硬度,Ag,Sb的共同添加則會降低時效前硬度、提高時效后硬度,且使得時效后的等共晶硬度主要受Bi相含量的影響。
[2] Yu Jieqiong, Richard Welford, Peter Hills. Industry responses to EU WEEE and RoHS directives: perspectives from China[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13(5):286-299.
[3] Xu J, Xue S, Xue P, et al.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0.3Ag-0.7Cu solder bearing Nd[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6, 27(8):8771-8777.
[4] 薛松柏, 王博, 張亮, 等. 中國近十年綠色焊接技術(shù)研究進展[J]. 材料導(dǎo)報, 2019(17):2813-2830.
[5] Zhang Min, Xu Huanrui, Wang Gang, et al. Effect of Ga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Zn-Bi solder for photovoltaic ribbon[J]. China Welding, 2019,28(4):1-7.
[6] 馬一鳴, 儲繼君, 呂曉春, 等. Ag和Zn對Sn58Bi釬料潤濕性及焊點組織的影響[J]. 焊接, 2020(12): 11-15.
[7] 余嘯, 李玉龍, 胡小武,等. Cu基板退火處理的Cu/Sn58Bi/Cu釬焊接頭界面微結(jié)構(gòu)[J]. 焊接學(xué)報, 2015, 36(10):29-32.
[8] Wang Fengjiang, Chen Hong, Huang Ying, et al. Recent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n-Bi based low-temperature Pb-free solder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9(4): 3222-3243.
[9] 李繼平, 衛(wèi)國強, 康云慶. Ag,Cu對Sn-40Bi釬料合金釬焊性能和顯微組織的影響[J]. 焊接, 2019(8):13-16.
[10] Suganuma K, Sakai T, Kim K S, et 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soldering QFP with Sn-Bi-Ag lead-free alloy[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2002, 25(4):257-261.
[11] 朱路, 楊莉, 宋兵兵,等. 納米Ag顆粒對Sn-58Bi無鉛釬料組織及焊點可靠性的影響[J]. 焊接, 2017(7):42-44.
[12] Zhang C, Liu S D, Qian G T, et al. Effect of Sb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Sn-Bi solders[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4, 24(1): 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