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恭
部編版必修上冊,在浩如煙海的中華詩詞文庫中,將《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編在必修上冊第7課下,必有其用意。這兩首詩歌同屬兩漢魏晉時期作品,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渴求在時代中建功立業(yè),而陶淵明原本是彭澤縣令,卻因不喜官場的污濁之氣而辭官歸隱。一個追求建功立業(yè),一個熱愛田園生活。我們可以通過體會兩首詩歌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比較兩位詩人的人生理想,探討不同的人生選擇,從而探究兩位詩人在相似時代背景下不同的生命思考。
一、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
《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一首是四言詩,一首是五言詩,在節(jié)奏上自然存在差異,而兩首詩歌分別采用不同的表達技巧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則使得二者風格迥異。
就表達技巧而言,《短歌行》以敘事為主,抒情為輔,沿襲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藝術(shù)手法上多使用比興,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等,起興自如,比喻生動,頗有托物言志的韻味。這首詩還巧妙地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詩句,將《鄭風·子衿》和《小雅·鹿鳴》兩首詩巧妙地融合在詩歌中,從而賦予本詩古樸典雅的情趣,蘊藉深沉?!抖谈栊小愤€使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雖然在詩歌篇頭抒發(fā)了人生苦短的感傷,卻在篇尾抒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凌云壯志,情感上揚。曹操化用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其雄心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這欲揚先抑中,人生苦短的慨嘆與建功立業(yè)的雄心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慷慨悲涼的風格。
《歸園田居》(其一)則以寫景為主,敘事為輔,通過景色的描繪,抒寫心中的志向。陶淵明將自己比作“羈鳥”和“池魚”,以“樊籠”來比喻官場,以官場的不自由來反襯田園生活的自由自在。陶淵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信手拈來,那些堂前屋后的榆柳桃李、深巷中的狗吠聲、樹梢上雞的身影,勾勒出了一幅鄉(xiāng)村日常圖景,暗示著田園生活的寧靜祥和,也彰顯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機,表達對田園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田園生活作為官場生活的對立面,是陶淵明厭倦官場、仕途失望的最佳歸宿。這首詩前半部分節(jié)奏緊張,后半部分漸趨舒緩,轉(zhuǎn)換十分自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寫出了詩人的閑適自在,也形成了自然淳樸的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兩首詩歌中都描寫了“鳥”,但意義卻不一樣,一為人才之比,一為自己之喻;一為追求人才共建功業(yè),一為脫離官場渴望自由,在出與處之間,兩位詩人作出了迥異的選擇。
二、詩歌表達的情感
固然,不同的詩歌情感不會一樣,就算是同一位詩人,在其生涯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情感也可能大相徑庭,遑論不同詩人的作品。《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情感濃淡不一,意味深淺相異,正體現(xiàn)兩位詩人對于人生的不同體驗。
《短歌行》所呈現(xiàn)出的詩人情感,是慷慨激昂的。詩人開篇即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發(fā)了對人生短暫的慨嘆。曹操作為一個擁有遠大志向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總有一種建功立業(yè)、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尤其是此詩作于赤壁之戰(zhàn)前后,戰(zhàn)場上的對峙場面,為本詩營造了緊張迫切的氣氛。而在一番慨嘆之后,曹操表達了對朋友不遠千里來投的喜悅之情,以及對賢才的渴求之情?!爸芄虏?,天下歸心”,豪邁地表明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雄心壯志。值得肯定的是,詩人沒有沉湎于開篇憂郁悲涼的情緒,而是通過“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樣的詩句,從音樂上有力地提振了本詩的情感基調(diào),使本詩在慷慨悲涼中還存有較為明朗的樂觀向上。
《歸園田居》(其一)開門見山,說自己年少時就喜歡山林,對自然風光情有獨鐘,而后用“塵網(wǎng)”“羈鳥”“池魚”等意象,表明自己十分懊悔進入官場,其中“三十年”是虛指其漫長的官宦生涯。畢竟,陶淵明從開始做官,到辭去彭澤令,前后為期十三年,而非三十年。接著,陶淵明以白描手法,描寫鄉(xiāng)村中常見的“榆柳”“桃李”“雞狗”“桑樹”等景物,自然清新,以此表現(xiàn)自己對田園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他自稱擁有“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考慮到陶家的僮仆和稚子為數(shù)不少,這樣的居住條件很一般,甚至有些艱難,正如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的“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但是,陶淵明并不覺得生活條件艱苦,反而享樂于其中。尤其是“戶庭無塵雜”,與惠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狈浅O嗨?,世俗雜事未能入詩人眼,享受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才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在此,詩人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景、情、理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詩人厭惡官場,熱愛自然,享受歸隱田園的樂趣。
兩首詩一為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yè);一為消極出世,享受田園風光。在對待為官建業(yè)上,兩人顯然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三、相似時代中不同選擇的原因
曹操和陶淵明雖相距約200年,但社會背景十分相似,一是諸侯割據(jù)的東漢末年,一是動蕩不安的晉宋易代之際。在相似的年代,為何兩人作出如此迥異的人生選擇?
從時代背景上來看,漢末時期,建安文人對自然生命有著清醒認識,他們追求生命的長度和厚度。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立德、立功、立言思想,是他們追求的方向。這使得建安時期成為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時代。而陶淵明所處的晉宋易代之際,世事艱難。再加上兩晉實施門閥制度,導(dǎo)致眾多仁人志士不易施展抱負。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多以保全自身為要義,盛行隱逸流風,更難說建功立業(yè)了。
從詩人出身及個性而言,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父親曹嵩位列三公九卿,富甲一方。曹操正是含著金鑰匙出身,本人也在二十歲之時被舉孝廉為郎,歷任多職,直至丞相??梢哉f,曹操出身名門望族,起點甚高,為人聰慧,生活閱歷豐富,且極為自信,是一位既注重現(xiàn)實精神又不缺乏理想信念的政治家,擁有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在諸侯爭霸的漢末時期,曹操利用自己獨有的政治資源和殷實家業(yè),終于掌握漢朝的大權(quán),但他深深地知道,只有網(wǎng)羅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于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下了三道《求賢令》,講求“唯才是舉,我得而用之”。隨之,北方眾多優(yōu)秀人才投靠曹操,曹操不計前嫌,應(yīng)收盡收,各盡其才,改變了漢末宦官和外戚長期輪流掌權(quán)的不良局面,使?jié)h末文人有了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曹操的遠見卓識和任人唯賢終于使他名垂千古,為其子曹丕廢漢建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為后來的司馬炎統(tǒng)一全國做了良好的鋪墊。
相較于曹操豪貴的身世,陶淵明就遜色許多,他的一生,都圍繞著出與處的矛盾。雖然陶淵明曾祖父陶侃曾官居太尉,但由于出身庶族,始終未被士族階層認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本就已經(jīng)享受不到先祖的官爵紅利,并且陶淵明父親在陶淵明8歲時就已經(jīng)去世,這使得陶淵明沒有足夠崇高的靠山,在仕途上也頗為不順。此外,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晉代名士,清高傲世,任懷得意,道法老莊,深受陶淵明崇拜,在陶淵明的思想中注入了老莊自然的思想。陶淵明年少時候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偉大志向,在時代的摧殘下,終究還是變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游自在,唯有回歸自然、隱居田園才是陶淵明的理想歸宿。
四、為何將兩首詩放在一課中
這兩首詩歌均為古體詩,成就也都很高,卻擁有迥然不同的風格和情感。首先,詩歌的韻律上就存在極大的不同。《短歌行》是四言古詩,《歸園田居》(其一)是五言古詩。四言詩兩字一頓,古樸凝重;五言詩自由靈動,清新自然。一“凝重”,一“清新”,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次,兩首詩在感情的強烈程度上也有所不同。一為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yè);一為淡泊名利,渴望回歸田園。兩者表面上有所矛盾,實際上卻互為補充,表明了在特定歷史時期,不同人可以擁有不同的人生選擇。當然,兩首詩也有其相似的地方,除了都是古體詩外,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一是諸侯爭霸的東漢末年,一是王朝衰微的晉宋易代,時局不穩(wěn),人心難定,作為個體,如何抉擇,也是一大難事。
兩首詩歌編在同一篇課文下,除了讓學(xué)生在對比閱讀中體會不同詩歌的風格、情感和藝術(shù)手法,使學(xué)生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xué)會知人論世,賞析古詩,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人生思考和哲學(xué)道理,讓語文老師教導(dǎo)學(xué)生,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除了建功立業(yè)、揚名立萬之外,還有別的出路,比如淡泊名利、歸隱田園。事實上,只要能夠獲得心靈上的自我滿足,就是一種美。
五、小結(jié)
通過比較兩首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差異,探討兩位詩人在相似時代背景下作出的不同選擇,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詩人的多元選擇,看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多樣精彩,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兩首詩各得其美,交相輝映;兩位詩人各得其志,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