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高克利 宗晨月 陳文慧
摘 要 浙貝母,俗名叫浙貝、象貝,是“浙八味”之一,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鱗莖入藥,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之功效。近年來,隨著浙貝母的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大,浙貝母人工栽培的面積也不斷擴大。從種源、繁殖方法、種植模式、田間管理和加工方法等方面對浙貝母的栽培和加工技術進行綜述,旨在為浙貝母的栽培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 浙貝母;栽培;加工
中圖分類號:S567.23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24
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浙產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以其干燥鱗莖入藥,主要活性成分為貝母甲素、貝母乙素等,具有止咳祛痰、清熱散結等功效。浙貝母主產地在浙江,其他地方也有栽培,野生較少。目前人工栽培區(qū)域主要集中浙江省、江蘇省、江西省和福建省等地。但人工栽培出現產量較低,鱗莖較小、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等情況,影響了浙貝母的品質。因此,從不同種源、繁殖方式、種植模式、田間管理和加工方法等角度探究提升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有效途徑。
1 種源
浙貝母為大宗常用中藥材,主要栽培于浙江省、江蘇省等地,湖南省、安徽省、福建省也有少量種植。商品浙貝母主產于浙江省磐安縣、鄞州,東陽市、縉云市、永康市等地。張彥南等對浙江省、江蘇省浙貝母主產地栽培品種與生產現狀進行調研,發(fā)現兩省品種不僅出現混雜現象而且栽培技術不配套,導致產量和品質不高[1]。張曉明等研究發(fā)現,浙貝母異地種源存在生長優(yōu)勢,這種異地種源優(yōu)勢現象,對栽培產量的高低產生較大影響[2]。沈秋等研究了不同產地和品種對浙貝母主成分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研究發(fā)現,不同產地對浙貝母生物堿含量的影響較大[3]。鄭堅等研究了江蘇省南通市、浙江省文成縣、浙江省鄞縣等產區(qū)的浙貝母種(鱗)莖產量水平及其與種(鱗)莖營養(yǎng)元素、土壤、氣候等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4],結果表明,江蘇省南通市種莖較浙江省產區(qū)種莖高產,主要是由于南通市產區(qū)土壤全氮、全磷、有機質含量較高,從而導致浙貝母鱗莖總體營養(yǎng)水平偏高。因此,加強浙貝母育種工作,建立浙貝母種苗繁殖基地,改進浙貝母栽培及加工技術勢在必行。
2 繁殖方法
浙貝母的繁殖方式主要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是種子繁殖,浙貝母種子繁殖需低溫打破休眠,且出苗率不高,故在大規(guī)模生產中較少使用。而無性繁殖出苗率高,操作簡單,主要有鱗莖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等,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鄭小東等選用浙貝母鱗莖做種,鱗莖需芽頭飽滿、抱合緊密,在播種前需用甲基托布津浸種30 min后晾干播種[5],此方法繁殖周期短,商品性狀好。組培繁殖不僅能保持原有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且繁殖速度快,繁殖規(guī)模大,生產效率高。浙貝母的組織培養(yǎng)始于1977年,蘇新用MS、White、Ls三種培養(yǎng)基對浙貝母進行組織培養(yǎng),結果表明MS+2,4-D1.0 mg·L-1+6-BA 0.6 mg·L-1+水解酪蛋白300 mg/L和MS+IBA 0.5 mg·L-1+6-BA 1.0 mg·L-1培養(yǎng)基誘導浙貝母愈傷組織的效果最好,能較好的促進浙貝母種胚成苗[6]。羅偉人研究發(fā)現,BA 2~4 mg·L-1、2.4-D l~2 mg·L-1、NAA 0.5~1 mg·L-1、KT 1~3 mg·L-1的配合使用能有效促進愈傷組織和芽的形成[7]。
3 種植模式
3.1 連作
為滿足集約化農業(yè)的發(fā)展,受耕作土地的限制,浙貝母重茬現象日益嚴重,并影響了主產區(qū)浙貝母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連作使得浙貝母長勢變弱、發(fā)病率增加、產量和品質下降[8]。廖海兵等研究結果表明,浙貝母連作的土壤易酸化,從而導致真菌增加,影響土壤中脲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變化,抑制浙貝母的生長,使得浙貝母中總生物堿含量偏低[9]。虞和平等對浙貝母連茬連作和休耕栽培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連作生產的浙貝母個頭較小、商品行較差,且病害嚴重[10]。
3.2 輪作
近年來,在各地區(qū)已經成功探索出了浙貝母-單季稻[11]、浙貝母-竹蓀[12]、浙貝母-甜玉米[13]、浙貝母-番薯[14]、浙貝母-青毛豆[15]、浙貝母-生姜[16]和浙貝母-煙草[17]等輪作模式。浙貝母輪作栽培技術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yǎng)分和防治浙貝母菌核病與灰霉病的發(fā)生,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jié)土壤肥力,顯著提高經濟效益。以麗水市云和縣“浙貝母-單季稻”高效循環(huán)種植模式為例,每公頃產值達36.91萬元,純收益18.1萬元,實現了錢糧雙豐收,可見輪作已成為浙貝母主要栽培模式之一。
3.3 間作
浙貝母與其他作物間作不僅可以提高浙貝母的光合效能,促進高產,而且還能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海門市研究人員探討了浙貝母與葡萄間作,該模式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土地空間種植浙貝母。浙貝母也可與藁本 間作,藁本喜蔭,且根入土深;而貝母喜光,根入土淺,二者互補[18]。浙貝母還可以間作在林地和果樹地,形成立體高效栽培模式,且管理方便,土地利用率高,經濟效益顯著。
3.4 套作
套作是充分地利用土地空間,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產量的栽培模式。東陽市千祥鎮(zhèn)采用浙貝母-水半夏[19]、浙貝母-春玉米-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種植技術的套作模式[20],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決了前后季作物間的季節(jié)矛盾,產量高且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東臺市通過推廣桑園套種浙貝母,開辟了一條新的增效方式[21],既拓展了蠶農的致富途徑,又提高了蠶??癸L險能力,促進了蠶桑產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還有的地區(qū)以浙貝母為主,套種小番薯、夏陽菜、大豆和夏秋白菜等農作物,獲得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及生態(tài)效益。
4 田間管理
4.1 施肥管理
浙貝母的產量和品質與肥料的施用關系密切,石子建等研究發(fā)現,硼肥可促進浙貝母鱗莖對硼的吸收,提高產量[22]。盧曉等發(fā)現使用有機雞糞作為基肥時,菇渣作覆蓋時浙貝母鱗莖最高[23];陳天德等研究發(fā)現,每公頃施用鉀135 kg、磷105 kg、氮240 kg時,浙貝母產量最高[24]。何伯偉等對浙貝母1號的不同生長時期的肥料施用研究發(fā)現,用腐熟農家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作為基肥,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作為追肥,能顯著提高浙貝母1號的產量[25]。郎曉平等研究發(fā)現,適量的黃腐酸鉀有機肥用作浙貝母后期追肥,效果較純化學肥料磷酸二氫鉀好[26]。鄔小紅等研究不同鉀肥品種及配施對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結果顯示,浙貝母生產中推薦選用氯化鉀和硫酸鉀25∶75配施作為鉀源,以提高浙貝母產量和品質[27]。崔迪等減量施肥與優(yōu)化配施及密植栽培相結合,能實現浙貝母增產節(jié)本增效[28]。
4.2 病蟲害防治
灰霉病、黑斑病是浙貝母栽培中常見病害,科學防控浙貝母病害,能促進浙貝母產量的提高。葉加亮介紹了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和軟腐病等浙貝母主要病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為害特點,并提出了合理的綜合防治技術[29],宗侃侃等探明了浙貝母灰霉病的發(fā)病流行規(guī)律,并提出浙貝母灰霉病的農業(yè)防治和化學防治技術[30]。鄧曹仁等用5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進行田間防治效果試驗,發(fā)現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酰胺2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的防效良好[31]。徐云飛等研究了浙貝母黑斑病的致病菌,發(fā)現鏈格孢菌和細極鏈格孢菌是主要的病原真菌[32]。鄭明子等發(fā)現生防菌劑“寧盾”在浙貝母根腐病的生物防治上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用來替代浙貝母的化學防治可行性較高[33]。劉玉紅等調查了浙江省浙貝母主產區(qū)的病蟲害發(fā)生及農藥使用情況[34],指出浙貝母病蟲害防治應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業(yè)防治為主,適量使用化學防治,并優(yōu)先選用環(huán)境友好的農藥劑型。
5 加工方法
浙貝母常見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硫磺熏制法、生切烘干法、貝殼粉吸附法、冷凍干燥法和微波干燥法。硫磺熏制法是較為古老的加工方法之一,田玉軍研究認為硫磺熏制使得藥材增白,外觀較好[35]。王又迪等發(fā)現硫熏在一定范圍內能增加浙貝母有效成分的含量[36],但卓詩勤等認為硫熏降低了浙貝母中總生物堿、總皂苷的含量,且低于鮮切飲片[37]。任建萍等認為硫熏影響浙貝母的口感,對人體不利[38]。我國于2010年版《中國藥典》已取消了硫磺熏蒸的加工方法,逐步實現浙貝母無硫化加工。生切烘干法和貝殼粉吸附法在加工浙貝母的過程中,會使得浙貝母芯芽脫落,降低浙貝母的生物堿含量。程斌分析了貝殼粉吸附、生切烘干、冷凍干燥、微波干燥4種加工方法對浙貝母外觀和質量的影響[39]。研究發(fā)現,冷凍干燥處理的浙貝母的母素甲和貝母素乙含量最高,微波干燥和生切烘干次之,貝殼粉吸附含量最低。微波干燥法不僅能保證浙貝母生物堿含量而且速度快且無污染,適宜推廣應用。
6 結語
浙貝母作作為重要中藥材被廣泛應用。許多地區(qū)都對浙貝母的種植栽培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因產地及種植模式的差異,導致浙貝母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差異,因而需建立規(guī)范化的種植技術操作規(guī)程,以保證藥材的安全、有效、穩(wěn)定和質量可控。在繁殖育種方面,組培繁殖速度快,培養(yǎng)周期短,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推廣應用價值,應加強相關研究。在施肥方面,要探索出氮磷鉀與微量元素的配施對浙貝母鱗莖產量及有效成分的關系。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要加強生物農藥的研制速度以替代化學防治。在加工方法方面,應不斷改進加工工藝,提高浙貝母的成品質量,從而提升其商品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彥南,王康才,張曉倩,等.不同浙貝母栽培品種貝母素甲累積規(guī)律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3):421-423.
[2] 張曉明,姜娟萍.浙貝母種源產地對栽培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5):840-842.
[3] 沈秋,周潔,王卓瓊,等.不同產地和品種對浙貝母主成分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中藥材,2011,34(10):1503-1508.
[4] 鄭堅,陶正明,李林,等.不同產區(qū)浙貝母種(鱗)莖環(huán)境因子及產量研究[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5(5):12-15.
[5] 鄭小東,金再欣,劉小麗,等.浙貝母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8):174-175.
[6] 蘇新.浙貝母種胚的離體培養(yǎng)研究[J].基層中藥研究雜志,1995,9(1):7-8.
[7] 羅偉人.湘貝母鱗莖組織培養(yǎng)研究[J].長沙水電師院自然科學學報,1994,9(3):326-328.
[8] 呂先真,鄭永利,潘蘭蘭,等.浙貝母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2):85-86.
[9] 廖海兵,李云霞,邵晶晶,等.連作對浙貝母生長及土壤性質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1,30(10):2203-2208.
[10] 虞和平,吳祖建.浙貝母連茬連作和休耕栽培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4):45-48.
[11] 周奶弟,曾孝元,應林友,等.仙居縣“貝母-單季稻”輪作模式及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4(6):142-144.
[12] 毛土有,楊明華.江山市竹蓀-浙貝母高效栽培模式[J].中國農技推廣,2018(9):44-46.
[13] 溫作星.浙貝母-甜玉米輪作種植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4(6):146.
[14] 厲佛龍,馬國光.旱作新模式“貝母-甜玉米-小番薯 ”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5(19):30.
[15] 沈華,宋永飛,施曉暉,等.“葡萄+浙貝母-青毛豆”高效種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5(6):161-162.
[16] 姜娟萍,宗侃侃,王松琳,等.浙江省浙貝母生態(tài)種植模式及效益[J].浙江農業(yè)科學,2021,62(3):536-537.
[17] 符昌武,彭斯文,曹明鋒,等.煙草-浙貝母輪作模式與經濟效益分析[J].湖南農業(yè)科學,2020(12):10-13.
[18] 羅孝貴 ,豐先紅,李健,等.川貝母、藁本間作立體種植技術[J].南方農業(yè),2016(30):45-46.
[19] 曹開金,呂學高,陳剛,等.“貝母-水半夏”栽培模式效益淺析[J].現代農業(yè),2012(6):16-17.
[20] 董航順,馬玲玲,葉川.東陽市浙貝母/春玉米/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種植模式[J].糧經作物,2017,34(18):13-14.
[21] 范盧生,趙永剛,顧光銀,等.桑園套種中藥材浙貝母技術[J].江蘇蠶業(yè),2016(4):37-38.
[22] 石子建,李建輝.貝母關鍵栽培技術及種植模式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20):59-60.
[23] 盧曉,畢艷孟,霍亞珍,等.不同施肥和覆蓋措施對浙貝母產量和有效成分的影響[J].中國現代中藥,2018,20(5):576-580.
[24] 陳天德,金天壽,倪順堯,等.浙貝母最佳氮、磷、鉀施肥量初探[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9(2):23-25.
[25] 何伯偉,周書軍,陳愛良,等.浙貝母浙貝1號特征特性及栽培加工技術[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4(6):833-835.
[26] 郎曉平,孫健,沈曉霞,等.黃腐酸鉀對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1):72-77.
[27] 鄔小紅,周濃,侯瑤,等.不同鉀肥品種及配施對浙貝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20,39(8):6-12.
[28] 崔迪,崔培章,陳紅方.浙貝母減量優(yōu)化施肥效應[J].浙江農業(yè)科學,2021,62(4):698-700.
[29] 葉加亮.浙南山區(qū)浙貝母高產栽培技術與加工方法[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5(6):114-115.
[30] 宗侃侃,石紅靜,陳淑淑,等.浙貝母灰霉病發(fā)生流行因子分析及綜合防治技術[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8,59(9):1547-1549.
[31] 鄧曹仁,胡啟松,陳林杰,等.5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J].浙江農業(yè)科學,2020,61(11):2303-2304.
[32] 徐云飛,祁依佳,溫思思,等.浙貝母黑斑病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及分子檢測[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44(2):111-118.
[33] 鄭明子,葉海軍,俞儀陽,等.生防菌劑“寧盾”對浙貝母的防病促生作用[J].中國現代中藥,2020,22(11):1871-1874.
[34] 劉玉紅,陳淑淑,孫彩霞,等.浙貝母病蟲害發(fā)生及農藥使用現狀調查[J].浙江農業(yè)科學,2020,61(3):448-450.
[35] 田玉軍.硫磺熏蒸法炮制浙貝母的工藝探討[J].山東醫(yī)藥工業(yè),1999,18(2):5-6.
[36] 王又迪,申屠瑞莎,潘穎潔,等.以浙貝母為例研究硫熏炮制新工藝[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44(5):576-579.
[37] 卓詩勤,張浩,丁弋娜,等.硫熏和鮮切浙貝母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3):618-621.
[38] 任建萍,靖濤.關于浙貝母產地加工的幾個問題[J].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0,20(4):55-56.
[39] 程斌,楊雄志.浙貝母無硫化產地加工工藝的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22):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