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從報上讀到的《租一只昆蟲過夏天》一文,其中說到了蟈蟈,不由勾起我對一樁往事的回憶——有關(guān)蟈蟈的一場小小的風(fēng)波。
我的童年時代,生活在河北石家莊一帶的農(nóng)村,每年夏季,逮蟈蟈、養(yǎng)蟈蟈、玩蟈蟈,是小伙伴們的一項有趣活動。所以,我有深深的蟈蟈情結(jié)。長大進城,直至古稀歲月,幾乎每年夏天,都會買一兩只蟈蟈,聆聽其“咯吱、咯吱”的鳴叫,尤其當兩只蟈蟈同時鳴叫時,宛若一曲交響樂,感覺十分美妙。
然而,買蟈蟈也買到過一場氣。
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在街上悠然散步,迎面來了個中年男子,騎著自行車,車后馱著叮叮當當?shù)南X蟈籠子,伴著蟈蟈亂哄哄的鳴叫聲。于是,我招手致意,他即停車。我說我買兩只蟈蟈:“可我眼神不濟,請你給我選兩只叫得好的行嗎?”他說“沒問題”,就精心地東挑西撿,最后說:“這兩只長得雄壯,叫得最好。”接下來,連同籠子,30元成交。然后,他急匆匆騎車而去,還笑咪咪回頭瞧了我一眼,不知是覺得我這個“瞎”老頭好玩呢,還是其它什么原因。沒再多想,我只管喜滋滋地提著蟈蟈籠子回家去了。
到家之后,我將蟈蟈籠子掛在陽臺上,塞進些菜葉子之類,只等欣賞它們的悅耳鳴奏了。但沒想到,等了半天,卻悄無聲息。又等了一兩天,始終沒聽到叫聲。開始,我以為蟈蟈換了環(huán)境,可能有個適應(yīng)過程吧??墒?,一直沒叫,我起了疑心,打了問號,就帶上老花鏡,仔細觀察了一番。?。√炷?!終于發(fā)現(xiàn)新大陸!卻原來,兩只蟈蟈,都長著長長的尾巴(蟈蟈尾部的產(chǎn)卵器),都是母的。而有常識的人,無不懂得,雌性動物很多不鳴叫,母驢不叫,母雞不打鳴,母蟈蟈也是不鳴叫的呀!
“受騙了!上當了!賣給我的兩只蟈蟈,竟然都是母的,心太黑了!騙我錢是小事,敗了我的情趣是大事,傷了我的自尊更是大事!”我一時氣急敗壞,大聲吼叫著,心里非常惱火。怎么辦呢?找那家伙算賬去?到哪兒找啊?談何容易!而這兩只不叫的母蟈蟈,又該如何處置呢?
正在無計可施之際,老伴出了個主意,說,算了算了,小事一樁,犯不著發(fā)火生氣,母的就母的吧,聽不到叫聲,看看蟈蟈美麗的綠色和蹦跳的活力,也有助于調(diào)節(jié)生活呀,沒事兒,養(yǎng)著吧!說的也是,那就認了,養(yǎng)著吧。只是,這口氣咽不下去,總有受騙上當被侮辱之感。但想想,怪誰呢?
當然怪那賣蟈蟈的了。本來,作為小本生意的商販,賺錢不易。為了招徠顧客,有時“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只要不太離譜,人們也可以理解。但是,缺了起碼的誠信,不擇手段地坑人、騙人,甚至連童叟也不放過,那就很不地道,招致唾罵也理所當然。其實,如能講明實情,“一分錢一分貨”,即使是不會叫的母蟈蟈,也未必賣不出去,自己也心安理得。何樂而不為呢?
實事求是說,也怪我自己。近些年,社會上假冒偽劣不少,每年的“3·15”,電視上都會曝光一些坑蒙拐騙的人和事,怎么就沒引起自己的警覺呢?自己眼神不濟,請路人幫忙挑選兩只好蟈蟈也未嘗不可,居然沒想到這一點,卻輕信賣蟈蟈的當事人,致使他得了便宜還賣乖——他那笑瞇瞇回頭瞧我一眼,顯然是在譏笑我“傻蛋、笨鳥、老呆子”呢!這著實是值得汲取的教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