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教學背景】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小古文,選自《世說新語·雅量》。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歷史傳說故事”,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因此,本單元要求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簡要復述的能力。而學習本篇課文,重點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能復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僅49字,短小精悍,介紹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年時善于思考、冷靜推斷、“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通過“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的對比,讓人們感受到王戎聰明、愛思考、善于觀察的形象特點。
【教學過程】
片段一:聚焦“主題”“要素”
1.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鶊D,圖上畫了什么?(指名說。)
師小結(jié):歷史的車輪總是不停地向前行駛,時光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可有些人的名字就像淘盡泥沙才出現(xiàn)的金子一般,永遠閃亮地留在了史書上,難怪第八單元導語說:時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師出示第八單元篇章頁,齊讀“時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了解“俊杰”,明確語文要素。
師導入: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第八單元的第一課,來認識其中的一位俊杰——王戎。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寫他的名字。
板書:王戎。
3.師:“戎”是本課的生字,短橫豎撇表示“鎧甲”,“戈”指的是兵器,斜鉤要寫得舒展,“戎”就是古代兵器的總稱,也指軍隊。一起讀讀他的名字。
(設計意圖: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是零起點,從三年級的歷史故事《司馬光》、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到四年級的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罚瑢W生已經(jīng)初步習得了關于文言文的一些閱讀方法。教師從“單元導語”拉開學習的序幕,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人文氣息,對主人公充滿好奇,從而為學好課文打下基礎,可以說是非常緊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需求。)
片段二:聚焦人物形象
1.師:諸小兒都爭著跑去摘李子了,王戎為什么不動呢?(指名說。)
2.師:首先王戎是在觀察李子,李子樹長在路邊,樹上的李子還多得要把樹枝壓彎了,然后他就在想:如果李子是甜的,人們就會爭著去采摘,可如今樹上“多子折枝”。
師出示:甘李 競走取之 樹必無李 多子折枝 無人取之 此必苦李 。
3.師:看著大屏幕,誰能用上“如果……那么……”這樣的連接詞,來說清楚王戎思考的過程。小組合作先討論,再回答。
板書:觀察? 思考? 判斷。
4.師:此時我們再來讀“唯戎不動”,王戎真的沒動嗎?從中你能感受到王戎是個怎樣的孩子?(善于觀察/獨立思考/準確判斷)。聽了王戎這一解釋,諸小兒有什么話要說呢?
板書:聰慧。
(設計意圖:文言文學習離不開想象。通過質(zhì)疑聚焦,順勢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王戎內(nèi)心,想象體會王戎“不動”的原因和斷定“苦李”的分析依據(jù)??紤]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讓學生一下子理解“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了解王戎推理的思考過程,有一定難度,在課堂教學中要分解推進,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轉(zhuǎn)換角色,讓學生懂得思考的過程,走進王戎內(nèi)心。想象體會王戎“不動”的原因和斷定“苦李”的分析依據(jù),在想象說話中引導學生跟著王戎透過觀察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一步步思考分析看到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從而進一步感受王戎的“神童”形象。)
【教學反思】
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立足文本,帶領著學生從“單元導語”、詞句理解、人物思維過程等方面,以朗讀為基礎,以理解為根本,以積累為落腳點,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品析。
一、立足文本特點,有效滲透立德樹人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有一個突出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是增加了“單元導語”,從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雙線架構(gòu)進行編排,每一個單元中的選文也是獨具匠心,教材中所體現(xiàn)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講授語文知識,也要滲透德育教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捌我弧敝?,教者能夠立足于教材編排特點,從“單元導語”入手,帶領學生欣賞古色古香的“單元導語”圖,開啟學生的學習之旅。讓學生在觀察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誦讀詩句中感受中華語言之美,讓學生在交流中觸摸“俊杰”的內(nèi)涵,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驅(qū)力,以榜樣為標桿,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為走進小古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挖掘文本資源,有效滲透學科育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張載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辟|(zhì)疑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也很善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許多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快速地了解課文預設的情境,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樣,學生在尋求正確答案的同時,教師也進行了學科育人教育。在教學“片段二”時,筆者立足于學生有學習小古文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以主問題“王戎真的沒動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思維碰撞中讓學生進行想象和角色體驗,與王戎對話,感受王戎的思維過程,在體驗中走進人物,感知人物形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王戎的“聰慧”,能夠在生活中做一個“聰慧”的孩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進行準確判斷。“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教師在教學中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熱情,做到了教學實效與學科育人的統(tǒng)一。
在統(tǒng)編版教材的單元統(tǒng)整視野下,閱讀教學不能僅僅駐足于文本的表層、停留在學生“已知”的言語內(nèi)容的層面,而是要基于學生課前預學的實際學情,立足文本特點,挖掘文本資源,有效滲透立德樹人和學科育人,為學生深入研讀教材、豐富學科知識打開一扇窗。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