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先森
“哩唔好唔開心?!?/p>
在廣東生活的一個朋友的5歲小侄女和我說這一句話的時候我沒有聽懂,笑瞇瞇望著她說:“我聽不懂粵語??!”
她也不告訴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只是故意老氣橫秋伸手拍了拍我的頭,像是在摸她家的那條叫“布丁”的小狗。
后來,朋友和我說,那個小姑娘的意思是,你不要不開心。
我有些愣:“我沒有啊?!毕肓讼胗謫?,“這么明顯嗎?”
朋友笑:“倒也不是,就感覺你像是一只鼓鼓的河豚。”
我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氣球。漸漸鼓滿了氣,到了極限的時候就會“砰”一聲爆炸,癟下去之后再繼續(xù)蓄力,反反復(fù)復(fù)。
心里有很多的情緒壓得喘不過氣,因為沒有辦法發(fā)泄出來,只能自我消化。
朋友說:“因為你總是選擇把不喜歡的東西藏在心里而不是說出來的緣故吧?!?/p>
我覺得她說得大概是有道理的,不會述說自我的想法好像一直是我的一個毛病。
比如和人一起吃飯,我最先想到的總是對面的人愛不愛吃。
和同學(xué)聚餐的時候,他們的口味大都偏重偏麻,我腸胃不太好不太能吃也從來不說,咬牙忍受,或多或少會去吃一些。聚完餐回家之后捂著肚子在床上冒著熱汗。
這些都是完全沒有必要發(fā)生的事情,只要我能夠張口說出一句,哪怕一句就夠了。
永遠都在為別人的情緒而負擔(dān)一些沒有必要的支出,像是掉進了一個巨大的深坑沒有辦法逃脫。
這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沒有辦法改變,因為比起當下的難受,更擔(dān)心對方的不滿牽扯到以后的糾葛。盡管知道這是一種回避式的懦弱行為,但也是當下我能做的最好的決定之一。
不只是我,另外一個好友同樣是這樣的。
一起逛街的時候走得好好的被嬉戲玩鬧的小孩兒撞倒摔了一跤,沒喝完的奶茶濺了一身,也濺了幾滴在男孩子的衣服上。目瞪口呆還沒來得及反應(yīng)過來的同時,她卻幾乎條件反射和那個男孩道了歉。
男孩的媽媽趕了過來恰好聽見,將小孩子拉起來,不悅地對著我們說:“你們這么大的人,怎么走路也不小心一點兒??!”
“不是,是他自己撞上來的?!迸笥讶滩蛔∞q駁一句。
“他撞上來你剛剛為什么會道歉?”女人瞪著我們,將小孩兒拉在一旁,一臉“你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怎么回事”的表情,說完便拉著小孩兒走了。顯然是不想再和我們有什么牽扯。
我們明明是受害者,最后卻變成了加害人,實在是荒唐。
她說:“實在不應(yīng)該下意識道歉的?!?/p>
可是我也知道,不由自主,幾乎是條件反射一般的自我意識。
我和她面面相覷,最后苦笑一聲,只好作罷。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別人的情緒開始能夠強烈地影響到自己。
我會因為擔(dān)心對方的不喜歡逼著自己去喝不喜歡的湯,會因為對方的不喜歡而默認去做一些自己不認同的事情,也會因為對方的不喜歡而逼著自己去做一些完全無法理解的事情。
他們的眉頭微微一皺,我的心就跳一跳。
后來我在書上看到,這叫作“討好型人格”。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就是,喜歡主動道歉,迎合他人,沒有原則底線,不會拒絕,害怕麻煩別人,默默承受,害怕表達想法,怕負面評價。
我沉默了一會兒想:至少我還是有原則底線的。
另外一個聲音在腦海里響起來:可是你的底線值很高啊,那和沒有底線有什么區(qū)別呢?
在很多情況下,我的不高興都是建立在別人高興的基礎(chǔ)上。因為我并不知道我的高興會不會讓對方不高興,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個人會不高興,我寧愿那個人是我。
這一段話說出來像是繞口令,但是確實是心里的真實感受。
誰不會在午夜夢回的時候懊惱為什么自己要做這些事情,誰又是天生就喜歡退后把所有的選擇權(quán)交給別人。我不知道這種性子是怎么養(yǎng)成的,但是我終歸是變成了這樣的一個人。
因為討好別人而誕生了一些不滿的情緒,到最后都要自己慢慢地下咽,是在慢慢吃了幾次狠虧,想起來都覺得心里j揪成一團之后才明白:和人相處得好并不意味著就要將對方的需求置于自己之上,而是在尋求一個平衡值。
我的天平太過于傾斜對方,所以才會把對方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輕。我以為那些事我能夠自我消化,但是偶爾顯露出來的疲憊到底還是會露了餡兒。
希望下一次再見,小姑娘能夠?qū)ξ艺f“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