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榮 徐釗
(西南林業(yè)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展覽不僅僅是社會物質文明發(fā)展的產物,也是精神文明發(fā)展的產物,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文化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特質,也正是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展覽空間設計有著其存在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近年來,展覽空間以其獨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多元化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及多重元素融合的空間形態(tài),在其表現(xiàn)形式、內容界定、含意延伸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不同文化給予的綜合表達。
隨著全球經濟化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發(fā)展,當代藝術展覽將社會、文化、藝術、空間與觀眾緊密聯(lián)系,也讓展覽活動的藝術形式和呈現(xiàn)方式在時代演變中能更加把握及重新定義其文化藝術價值。展覽空間的發(fā)展應該提倡展品、空間與觀眾之間的聯(lián)系及其所處的關系,追求靈活多變的合理展覽方式,增加空間在人們感官上的刺激與沖擊,在提高展覽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觀眾的內心需求與情緒感受,進一步提升展覽空間給予人們的體驗和品質。今天,社會大眾源源不斷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如何實現(xiàn)展覽空間場景營造與社會大眾精神需求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結合新理念、新材料、新技術使展覽空間設計更加清晰地敘述、表達,從而增強展覽活動的參與性和趣味性,成為當代藝術館展覽空間設計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高士明[1]曾闡述道:“策展是一種思想的行動。策展人不止穿梭游曳于藝術家、觀眾、美術館、畫廊這些有形的事物之間,同樣連接貫穿著藝術史、媒體、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這些看不見的事物。這些有形之物和無形之物共同構成了藝術史、博物館、大眾媒體與藝術市場的大循環(huán)。”因此,策展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對藝術創(chuàng)作結構的全新詮釋,另一方面在于新的創(chuàng)作形式與表達形式的實驗與探索。
展覽是策展人精心打造的空間場景,展品與空間相互映襯,以突出展覽的主題性和藝術性,從而在呈現(xiàn)方式上更加拉近展品與觀眾的距離,同時避免出現(xiàn)展覽主題不明確,甚至是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展覽作品、空間營造及藝術敘事改變了原有展品的呈現(xiàn)方式,真正意義上做到展覽空間輔佐藝術空間,成為一種新的空間延伸,這也是當代藝術展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展覽空間的歷史演進,逐漸從最初的“容器化”堆砌空間轉化為展品與空間之間的界限“模糊化”,展品的自身邏輯與意義傳遞并不是一定要在特定空間中才能得以彰顯,而是造就出展品與空間遙相呼應及不同尺度的空間氛圍。例如,1702 年,約翰·邁克爾·布雷特施奈德(Johann Michael Bretschneider)創(chuàng)作的畫作《畫廊》就如實反映了當時的展覽空間——“懸掛法”,將墻面上掛滿畫作,沒有任何空間流線的規(guī)律可言,甚至沒有展示藝術的美感,只為在有限的空間之中展示盡可能多的作品。1958 年4 月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在巴黎伊利斯·克萊爾畫廊舉辦了名為《空無》的展覽,克萊因將這個空無一物的空間作為他的一件作品,將白色的空間作為展覽的主體。而這個作品也打破了原有的展覽方式。展品不再只是簡單向觀眾表達其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甚至是展現(xiàn)藝術家的個人價值觀,《空無》表達出在展覽中觀眾作為展覽因素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被呈現(xiàn),強調了觀眾在展覽空間中的交流互動,從而打破了展品在空間呈現(xiàn)中的距離感和界限感。展覽方式逐漸開始從二維平面展現(xiàn)方式向三維立體形態(tài)互動交融,展覽空間不再只是單純擺放展品的空間,而是形成了與展品相互交融的互動空間,在此基礎之上觀眾則是填充空白空間的參與者。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科技水平的進步及全民素質的提高,社會大眾對于展覽空間與藝術作品的認知和訴求都在發(fā)生顯著變化。早期的展覽空間是一個標準模型,從開始只為展示盡可能多件展品的空間陳列方式,再到當代藝術、現(xiàn)代雕塑、裝置藝術蓬勃發(fā)展而形成的“白盒子”空間。這些空間敘事手法是當代藝術不斷發(fā)展的結果,他們通過自身條件的補充完善,將展覽空間容器化,容納其需要展示的作品,使展覽作品在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中得以完美呈現(xiàn)。進入20 世紀后,隨著西方兩次工業(yè)革命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不再是割裂狀態(tài),而是變得越來越模糊,藝術品逐漸走入大眾生活,藝術的呈現(xiàn)方式開始不斷走向大眾化。而進入21 世紀后,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網絡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影響著展覽空間表達形式不斷科學化和技術化,展覽空間被固定抽象化,從而表現(xiàn)出展覽作品創(chuàng)作的藝術語言、藝術涵義和藝術基調,空間變得更加具有秩序性,使得展覽作品與空間形態(tài)深度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空間整體,其內在意義也更加突出,觀眾的內心感受也更加強烈。
因此,展覽空間發(fā)展至今,逐漸轉變?yōu)檎褂[作品與空間情境在一個彼此呼應的空間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展覽空間成為作品空間的延伸,成就空間與藝術的交融,并將觀眾帶入空間進行場景的再次創(chuàng)造,達到“以人為本”的展覽目的。
展覽空間的場景體驗,不單純只是展品的單線輸出,也不再是靜態(tài)的審美活動,而是觀眾與展品、空間詩化意境的建構。在展覽過程中,觀眾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場景體驗,能夠在人們內心產生屬于自己的文化輸出,這是一種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知識、情感體驗的心理消化?!安豢煞裾J,合作性和參與性實踐的趨勢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盵2]當代藝術展覽作為輸出型特定場所,將不同民族、不同職業(yè)以及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人聚集在一起。當代藝術展覽是一個大型公共開放型的文化場所,鼓勵不同的觀眾在場景中、作品中以及人與作品的交互中去感悟自己、感悟生活,甚至感悟宇宙,以至將感悟投入工作生活進行自我藝術的補充、升華,讓展覽空間、展覽作品成為藝術生命從而生生不息。
展覽空間發(fā)展到今天與藝術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藝術融入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生活再反作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與展覽空間總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甚至是彼此成就,然而展品作為融入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表達并非只是藝術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的簡單關聯(lián),而是藝術作品與展覽空間形成的藝術語境和藝術體系對觀眾的體感引導,最終生成對藝術、空間、場景的自我感受、自我消化、自我吸收和自我再創(chuàng)。
當代藝術館作為大型公共空間,展覽空間的營造方式是通過對空間內容的梳理、空間邏輯的形成、敘事框架的建構、展覽主題的表達,從而強化觀眾對展覽活動的認知與感受,并且通過對展覽活動的藝術表達將展覽空間的表述模式進行全面深化發(fā)展,使得展品與空間之間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情感化的藝術作品和審美體驗,這也是當代藝術創(chuàng)造輸出路徑的一種有利循環(huán)??傊褂[活動的空間表達與敘事分析有別于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手法,突破了對展覽作品的簡單觀感,從展覽空間的營造方式及空間構造洞察展覽活動的本質表象,認知其內在的思想鋒芒。展覽空間置于生命、世界、宇宙等宏觀語境之中,把握當代藝術中人與空間的感知與作用,它將人渺小化,重新建構起觀眾對身體、情感與自我認知的全新體驗和參觀方式。伴隨著建筑的整體框架,一場展覽活動從展覽作品的藝術魅力開始,到展覽空間的場景營造結束,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的場景體驗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也是不同文化傳輸?shù)膬r值體。
展覽空間中展覽作品本身的寓意以及布展想要表達作品的寓意是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藝術館展覽空間這樣特定的場所之中,空間流線是整體空間重要的韻律表現(xiàn),也是展覽空間中最為重要的設計表達手段之一,而展覽空間無論是傳統(tǒng)型展覽或是藝術裝置都是通過觀看來傳遞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視覺沖擊是空間最為突出的表達,所以色彩搭配在展覽中是尤為重要的設計環(huán)節(jié),至于空間肌理的表現(xiàn)則需要通過不同的材料來進行設計表達甚至是二次設計表達,空間和材料相輔相成,可以將展覽的主題性和藝術性更好地合理呈現(xiàn),而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說:“越往前走,藝術變得更科學,而科學變得更為藝術,它們在山麓分開,又在頂峰匯聚,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人可以預料到它們交匯時刻究竟會迸發(fā)出怎樣璀璨的光芒?!爆F(xiàn)如今的展覽空間靈活多變,呈現(xiàn)方式也將越來越科學化、技術化,科技感在空間營造的場景氛圍中會對觀眾產生不同的體驗幻覺,在作品、空間中不同的場景設計策略會給觀眾帶來一些新的視點和視角以促進新的藝術構思和創(chuàng)作,形成對藝術發(fā)展有利的正向循環(huán)[3]。
當代藝術館展覽空間流線與空間規(guī)劃是場景設計的開端,也是奠定策展最終呈現(xiàn)展示效果的基礎。古希臘新柏拉圖派哲學家波菲魯斯(Porphyrus)曾在3 世紀時寫道:“一處入口,是一件神圣的事物。越過這個神圣之處,從而進入一個他人統(tǒng)轄下的室內空間?!盵4]一座建筑的門廳可以讓人遠離街道的紛擾和人群的熙攘,在心靈上隔絕了外界環(huán)境的塵囂。展覽活動開始的部分是序廳,同時序廳也是空間流線中非常重要的樞紐和轉折點,能夠給予觀眾明確的導向指引。
展覽空間的序廳是一個過渡空間,其場所過渡是讓觀眾由外部空間進入展覽空間,是從具有公共屬性的空間轉向具有特定主題的定制空間,同時還是展覽空間進行“自我敘述”的鋪墊,在一定程度上為展覽活動奠定藝術基調、主題和風格。清晰明朗的空間流線會帶來良好的觀展感受,過于復雜的空間流線則會帶來混亂的感受,以及會讓觀者受到不安情緒的影響。1929 年,作為四大現(xiàn)代建筑大師之一的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并建成的巴塞羅那德國館,是現(xiàn)代建筑中流動空間最為精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德國館自由布置的墻體相互垂直、縱橫交錯、隔而不斷,有的墻體延伸出去成為圍墻,而寬大的挑檐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平靜的水面組成了建筑物的虛實對比,形成既分隔又聯(lián)系、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使室內各部分空間與室外空間相互貫穿。德國館內部沒有過多的裝飾與展品,展覽空間呈多變且靈活的空間組合設計表達,實現(xiàn)了空間藝術技藝與文化理想的融合。與此同時德國館內還設計了多種豐富的空間流線(圖1),觀眾可以根據(jù)自身喜好選擇不同的游覽線路,不同的路徑也會帶來不同的認知感受與情感體驗,這些豐富的空間流線可以讓觀眾快速地完成參觀,當然也可以曲折迂回地駐足欣賞。
圖1 巴塞羅那德國館的空間流線圖
展覽的空間規(guī)劃在展現(xiàn)其活動主題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空間流線的節(jié)奏感,盡量避免將展覽空間均勻劃分成一個個單調枯燥的空間形式。“均分制”的展覽空間會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疲勞和心理上的不適。無障礙設施在展覽空間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是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縮影,更是作為大型公共空間對于社會大眾服務機構關懷的充分體現(xiàn)。
歌德(J.W.Goehte)在1810 年出版的《色彩論》中認為色彩對人的情緒有著直接的影響,色彩具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可以直接而又強烈地作用于人們的情緒,情緒交雜后得出最真實的情感體會。色彩的魅力就在于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帶給人們對空間環(huán)境最直觀的感受,色彩比其他單一的因素更能把一個單調、普通的空間變得生機勃勃[5]。色彩的魅力在于不論什么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著對色彩的獨特見解和自我感受,色彩帶來的視覺享受是難以抗拒的,所以相較于其他色彩單一的展覽空間觀眾在情緒上會更加興奮、更加活躍。
色彩是展覽空間中最先映入眼簾的元素,不同的色彩基調可以給予人們不同的視覺體驗,從而在色彩處理上將人們帶入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色彩通過視覺傳遞具有療愈人們心理感知、內心情感的作用。例如,2020 年12 月在廣州設計周1 號館論壇區(qū)展出的設計作品——《色彩叢林·坐座作設計展》(圖2),是首個由加拿大MF 進口涂料和廣州設計周聯(lián)合設計打造的主題展覽,這次展覽是設計和功能的藝術碰撞,提供了一個多功能活性狀態(tài)的體驗設計展。策展人周游以山川、叢林為主要創(chuàng)作靈感和設計元素,將現(xiàn)場活動座位賦予在顏色多彩漸變以及高低錯落的木條造型之中,觀眾在觀展中可進行休息交流、觀展學習,以喚醒觀眾在空間中色彩和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的融合體驗。一張張座椅顯現(xiàn)在色彩斑斕的木條之中,并與臨近一旁的MF 主題展位上山川造型的木條遙相呼應,精妙的色彩設計讓空間煥然一新,偌大的展廳中通過色彩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抓住眼球的同時也抓住了人們的情感,從而使展品更加深入人心,充分表現(xiàn)展覽內容的藝術魅力和主題表達,并很好地將色彩絢麗的座椅與空間相融合,提升了空間在展廳中的綜合使用和觀賞價值。
圖2 色彩叢林·坐座作設計展
在展覽空間中,色彩是最為強大的“武器”之一,可以烘托整體空間,為展覽展品與營造空間服務。色彩對特定區(qū)域或某一主題具有明確的辨識性,觀眾進入展廳被空間色彩、展品色彩而吸引,設計師對于色彩的選擇及色調的搭配能夠配合場景營造出展覽所需要的意境和氛圍,通過色彩從展覽作品到展覽空間全方位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從而觸動觀眾的情緒并激發(fā)他們的內心感受,使觀眾可以全身心參與到展覽空間與展覽活動之中。
材料在展覽空間中的視覺呈現(xiàn)有著其內部存在的肌理表達。每種材料都擁有與世界溝通的語言,有著其自我表達的溫度和情感。材料擁有語義學特征,有時清楚知道,有時莫名了解,“正是由于材料和社會功能關系密切,我們喜歡的材料和出現(xiàn)在我們身旁四周的物質才會那么重要。材料擁有意義,訴說著我們的理念,讓我們成為我們。”[6]展覽空間對于展品使用的材料有著空間自身的情感和意義,在展覽空間的設計與運用中應該結合展覽作品的材料進行選擇和應用,把握材料質感與展覽主題是否相互協(xié)調、相互成就,這樣才能突出展品的藝術肌理,更好地融合展覽活動的藝術性、主題性。
材料是設計師靈感來源與個性表達的手段之一,材料本身的呈現(xiàn)或是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組合呈現(xiàn)都會有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廣州藝術博物院“千字文書法展”(圖3),在展覽空間整體的氛圍營造上,將材質打造出紙張的視覺感受。材料的選擇與展品特色相結合,將書法與紙張的質感融入空間設計之中,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紙,其形成則需要多重工序,水與纖維固定在紙中,紙又可溶于水中,所以在空間設計的表達上將直線呈現(xiàn)與曲線呈現(xiàn)融合表達出紙張與水的有形與無形。一方面材料可以盡情展示其本身自我存在的價值和魅力,例如肌理、質感、色澤等藝術屬性或價值屬性;另一方面材料可以變換呈現(xiàn)出其他的屬性使用,將其運用和展現(xiàn)到其他材料的藝術表達之中,透過自我的屬性價值傳遞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
圖3 千字文書法展
隨著時代、科技和互聯(lián)網的不斷推進,無論是藝術的自我發(fā)展又或是藝術的融合發(fā)展,都將是越來越走向科學化。而科技的發(fā)展也將改變藝術的呈現(xiàn)方式,與此同時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呈現(xiàn)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例如多媒體、三維影像、虛擬現(xiàn)實、超級數(shù)字等,并且制作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例如3D 打印、智能制造等。
展覽空間設計在其呈現(xiàn)手段上是靈活多變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要為展品服務。新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將展覽主題更加明確有效地敘述、表達,從而增強展覽活動與觀眾之間的參與性以及展覽活動本身的趣味性,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與探索[7]。因此,當代藝術館展覽空間設計應當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勇于嘗試新理念、新材料、新技術等個性化的表達手段,拓展和延伸展覽活動的主題性和藝術性,同時也給觀眾帶來更多不同層次的感受。但是,對于展覽空間在新技術方面的探究應當把握好其使用的“劑量”,避免使用過度,起到喧賓奪主的不良反應,以至忽視展覽活動中的展品,這樣會給予展覽空間場景效果不良的負面影響。
當代藝術館展覽空間的場景營造在考慮建筑結構的同時還要將展覽作品的藝術基調、創(chuàng)作思路融入其中,需要結合展覽活動的設計策略和整體布局,利用空間流線、色彩搭配、材料表現(xiàn)、技術呈現(xiàn)來表達展覽空間的主題性和藝術性,完善展覽空間對藝術作品的主題意境和空間塑造,從而有效吸引觀眾對展品的關注,同時也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追求。展覽空間場景營造需要通過展覽活動的內容對三維空間進行有序的排列組合,從而將展覽作品、藝術基調與文化傳輸?shù)囊饬x價值對觀眾進行表達和傳遞;展覽空間場景營造最為本質的因素是以人為本,展覽活動將會不斷地展現(xiàn)空間、展品與觀眾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情感融合;展覽空間設計實踐,宗教信仰中的色彩禁忌是對策展人的考驗,避免禁忌事宜才能更好地確保展覽活動的正常運行。
總之,當代藝術展覽發(fā)展至今,展覽的空間表達與敘事分析都將重新建構,有別于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手法,展覽空間置于生活、世界、宇宙等宏觀語境之中,重新建構對身體、情感與自我認知的全新體驗,從而對生命有著重新的自我認知。把握當代藝術展覽的“自我空間”與“空間自我”,重新構建當代藝術展覽的參觀方式,突破對展覽藝術作品的簡單觀感,從藝術設計的形式、手法以及空間構造洞察展覽的本質表象,認知其內在的思想鋒芒。在滿足展品呈現(xiàn)效果的基礎上,高效利用展覽空間的有效展示面積,增加空間在展覽活動中的不同使用功能、展覽方式和參觀動線,才能營造出展覽作品空間展示的主題性和藝術性氛圍,提升展覽空間的藝術審美、心理感受以及豐富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