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wèi)權,成章,陳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清遠市人民醫(yī)院 骨科,廣東 清遠 511518)
腕管綜合征(CTS)是一類以正中神經支配的手掌橈側3 個半指出現的感覺麻木、疼痛、無力等、患者常伴有夜間麻木醒史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綜合征,正中神經受到機械擠壓力沖擊是其主要的發(fā)病原因[1]。臨床針對CTS 的治療手段以外科手術為主,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掌腱膜擴大切開術與常規(guī)腕橫韌帶切開正中神經減壓術是目前治療CTS 的主要術式。觀察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并認識術中各種并發(fā)癥的處理,有利于選擇更理想的手術治療方式[2-3]。本研究比較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掌腱膜擴大切開與常規(guī)腕橫韌帶切開正中神經減壓治療CTS 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7 月清遠市人民醫(yī)院骨科收治的CTS 患者100 例,根據治療方案的差異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納入標準:①經B 超、肌電圖檢查證實,符合《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中CTS 的診斷標準,有典型夜間麻痛醒史[4];②手術治療前經保守治療無效;③具有手術指征,自愿接受手術治療;④術前濱田分級為Ⅰ~Ⅲ級;⑤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感染性疾?。虎趥魅拘约膊?;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⑤血液系統(tǒng)疾?。虎迱盒阅[瘤。實驗組男性7 例,女性43 例;年齡29~81 歲,平均(43.66±7.10)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5.27±1.43)個月;疾病程度:中度32 例,重度18 例。對照組男性5 例,女性45 例;年齡35~75 歲,平均(43.08±6.12)歲;病 程1~12 個月,平 均(5.32±1.09)個月;疾病程度:中度35 例,重度15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腕橫韌帶切開正中神經減壓術治療CTS: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上臂系氣囊止血帶,患側上肢外展于手術臺上。常規(guī)手術消毒鋪巾,手腕下墊襯墊維持患側腕關節(jié)輕度背伸位,于腕橫韌帶上腕正中神經作長約1.5 cm 切口,縱形切開皮膚皮下至腕橫韌帶,尖刀小心切開腕橫韌帶及向遠端屈肌支持帶,不向遠端切開掌腱膜,沖洗切口后縫合傷口、無菌包扎。
1.2.2 實驗組 采用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擴大掌腱膜切開術治療CTS: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上臂系氣囊止血帶,患側上肢外展于手術臺上。常規(guī)手術消毒鋪巾,手腕下墊襯墊維持患側腕關節(jié)輕度背伸位,于腕橫韌帶上腕正中神經作長約1.5 cm 切口,縱形切開皮膚皮下至腕橫韌帶,尖刀小心切開腕橫韌帶,用血管鉗伸入韌帶下方保護腕管內容物免受損傷,切開腕橫韌帶后用尖刀刀鋒向上倒勾方法向遠端擴大切開屈肌支持帶、增厚掌腱膜,檢查正中神經充分減壓,沖洗切口后縫合傷口、無菌包扎。
1.3.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疼痛緩解時間、麻木緩解時間、瘢痕痛發(fā)生率、神經損傷發(fā)生率。
1.3.2 手最大握力及捏力檢測 采用人體電腦力學測量器(日本歐技技研公司產OG GIKEN 肌力測定儀)及VER 1.01 GT-300 數據傳輸軟件測量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 個月手最大握力和捏力。
1.3.3 正中神經肌電圖指標 采用KEYPOINT 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丹麥丹迪公司)測量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 個月正中神經肌電圖指標,測量指標包括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SNAP 波幅、CMAP 潛伏期、CMAP 波幅。
1.3.4 手功能 采用密歇根手功能問卷(MHQ)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 個月手功能,包括手部功能、日常活動、工作表現、疼痛、患者滿意度等5 個領域,各領域評分為0~100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手功能越佳[5]。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經正態(tài)性檢驗與方差齊性檢驗后,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比較行LSD-t檢驗,組內比較行單樣本t檢驗,偏態(tài)分布的數據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疼痛緩解時間、麻木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且瘢痕痛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神經損傷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n=50)
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手最大握力、捏力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最大握力、捏力比較(n=50,,kg)
表2 兩組患者手最大握力、捏力比較(n=50,,kg)
注:1)組內比較,P<0.05;2)組間比較,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腕部正中神經SCV、SNAP 波幅大于對照組,但CMAP 潛伏期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肌電圖指標比較(n=50,)
表3 兩組患者神經肌電圖指標比較(n=50,)
注:1)組內比較,P<0.05;2)組間比較,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MHQ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MHQ 評分比較(n=50,,分)
表4 兩組患者MHQ 評分比較(n=50,,分)
注:1)組內比較,P<0.05;2)組間比較,P<0.05。
CTS 最早在1854 年被佩吉特提出,佩吉特指出該疾病存在一定致殘率[6]。1999 年該疾病在歐洲的調查顯示,其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約為3.8%[7]。目前我國對于該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報道較少,但隨著生活經濟的不斷高速發(fā)展,CTS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病率顯著升高,尤其是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高速發(fā)展,CTS 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趨勢[8]。CTS 常伴有夜間麻木醒史,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大魚際肌萎縮,其病程長、療效不顯著,患者治療期間經濟負擔較重,且存在一定致殘性[9]。手腕作為人類生產活動所必須的重要部位,手腕功能活動受限,導致諸多生產活動不能進行,極大地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10]。因此,對CTS 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以控制其病情發(fā)展十分重要。目前國內有多種手術方式治療CTS,而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掌腱膜擴大切開術與常規(guī)腕橫韌帶切開正中神經減壓術是目前治療CTS 的主要術式,對于兩種手術進行比較有利于選擇更為理想的術式[11]。臨床實踐中發(fā)現,相當部分患者采用常規(guī)單純腕橫韌帶切開減壓術后恢復不理想,原因是腕橫韌帶遠段正中神經由于掌腱膜肥厚仍存在壓迫,經多年臨床觀察,該病癥通過擴大掌腱膜切開,充分減壓腕管以遠段正中神經,能夠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疼痛緩解時間、麻木緩解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而瘢痕痛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提示與常規(guī)手術相比,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掌腱膜擴大切開術的手術時間更短,且患者術后疼痛、麻木癥狀更輕微,術后可快速緩解,并可有效減少瘢痕痛發(fā)生,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手最大握力、捏力均顯著大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分析原因在于常規(guī)手術的切口較長,需要完全切斷皮膚與腕管橫韌帶間組織,患者可能會出現神經損傷,影響腕關節(jié)過度,導致術后握力及捏力下降,而小切口手術切開掌腱膜使正中神經減壓更充分,且可保護神經及其外膜的完整性,減輕對腕部組織損傷,從而對患者手部握力及捏力的影響較?。?3]。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腕部正中神經SCV、SNAP 波幅顯著大于對照組,但CMAP 潛伏期顯著短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提示小切口手術對患者正中神經影響較小,患者術后神經突觸傳導功能可快速恢復,并可促進神經軸突形成。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6 個月MHQ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提示小切口手術后患者的手功能可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小切口腕橫韌帶加掌腱膜擴大切開正中神經減壓治療腕管綜合癥的臨床療效確切,正中神經減壓更充分、術后并發(fā)癥少,能夠減輕患者術后麻木、疼痛癥狀,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