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王莉,劉凱宋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450000]
癲癇(epilepsy,EP)是很多種因素聯合導致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的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1],其癥狀表現有著短暫性、突發(fā)性和反復性,是兒童神經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而在臨床診斷治療過程中,癲癇患兒往往還伴隨著其他癥狀,這些癥狀容易與癲癇共同存在于同一個體中,且不同疾病之間的主次也難以分清,往往都是相互影響而成為癲癇癥的共患病。常見的共患病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kinetic disorder,ADHD)、偏頭痛、抽動性障礙等[2],其中又以ADHD 發(fā)生率最高,若是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對其進行評估,定下干預方針,會極大程度的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及學習能力[3]。因此,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針對患有ADHD 的癲癇患兒進行臨床觀察,分析其病癥表現及導致發(fā)生的危險誘因,從而為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2016 年6 月至2017 年12 月和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兒童癲癇患兒共135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6例,女69 例;年齡7~10 歲,平均(8.5±2.5)歲。兒童神經科醫(yī)師依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對135 例患兒進行ADHD 共患排查,確診為ADHD 的患兒納為觀察組(47 例),具備ADHD 癥狀卻并未達到診斷標準的患兒為對照組(88 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美國精神病學會編制的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學》(DSM-V);②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篩查量表(SNAP-IV)中文版。
①觀察組患兒在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指定診斷標準分類的同時,還要符合DSM-IV 中關于癲癇癥及癲癇共患病的診斷標準;②無心、肝、肺及神經系統等的重大疾??;③腦部CT 或MRI 未發(fā)現異?;虿涣及Y狀;④年齡大于6 歲且總智商(Full-Scale Intelligence Quotient,FSIQ)分數要高于80 分。
①精神發(fā)育遲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品行障礙或嚴重精神?。虎谟捎诎d癇病癥本身或抗癲癇藥物引起的ADHD 表現患兒;③合并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
由經驗豐富的兒科神經科主任醫(yī)師根據DSM-V對患兒進行ADHD 初步診斷,在對患兒及患兒家長進行問診和填寫ADHD 評定量表和SNAP-IV 對患兒進行篩查測試。
采用VADPRS 量表對兩組患兒進行功能損害評估,該自評表內容由行為部分和表現部分組成,其中行為部分一為源于DSM-V 診斷標準中的18條癥狀,當中1~9 題評估注意缺陷程度,10~18 題評估多動及沖動癥狀情況,二則用于篩選共患病的29 條癥狀,當中1~8 題評估對立/違抗性障礙,9~22 條為評估品性障礙,23~29 題評估情緒障礙。18 條癥狀標準中,注意缺陷癥狀的條目數≥6,評分≥2 分,為存在注意缺陷(ADHD-I);多動、沖動癥狀條目數≥6,評分≥2 分,為存在多動癥(ADHD-HI),若兩種標準皆有,為混合型(ADHD-C)。診斷同時還當滿足兩個條件:發(fā)病在7 歲以前,癥狀須在2 個或2 個以上場合出現。
采用數據軟件SPSS 22.0 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對癲癇共患ADHD 危險因素進行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135 例就診兒童中,88 例非ADHD 患兒中,男48 例,女40 例,男女比例為1.0∶0.8;47 例被確認為ADHD,診斷陽性率為34.8%,男28 例,女19 例,男女比例為1.00∶0.68,其中注意缺陷(ADHD-I)為31 例,多動癥(ADHD-HI)為7 例,混合型(ADHD-C)為9 例;男女ADHD分型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38,P=0.000)。
將ADHD 共患病作為因變量,給藥、病程、癲癇家族史、發(fā)作類型、癲癇是否控制為自變量。本研究中將給藥、癲癇家族史、發(fā)作類型、癲癇是否控制均為二分類變量,直接賦值;病程為連續(xù)變量,直接納入方程,賦值情況見表1。經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服用藥物的癲癇患兒是否控制癲癇共患ADHD 的危險因素進入方程,對照組患兒(未服用藥物)中未發(fā)現任何因素進入方程,見表2。
表1 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說明
表2 ADHD 患兒危險因素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
ADHD 共患病在早期的解釋是為易發(fā)生在兒童時期的一種精神障礙[4],起病多為7 歲以前,主要癥狀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或沖動,并且伴隨著學習困難和品行障礙,作為癲癇共患病中的一種異質性疾病,它的病因復雜,且能夠引起多種行為障礙,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會造成負擔,目前已經成為危害癲癇患兒身心健康的頭號問題,但由于現代醫(yī)學對于它的認知缺乏具有診斷意義的病因和病理學改變,其發(fā)現依據主要依靠??漆t(yī)師根據臨床表現及家長或監(jiān)護人對于患兒癥狀或行為的描述來進行評估和判斷[5],因此往往會錯過診斷的最佳時期。
目前,關于癲癇共患ADHD 的原因尚且不是完全明確,導致的發(fā)病機制或許包括癲癇與ADHD 之間存在的共同基因缺陷、抗癲癇藥物的作用[6]以及癲癇自身的影響等多方面因素,但又有文獻表明,癲癇共患ADHD 與上述原因并無影響,對此,本院以135 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ADHD 的臨床癥狀及導致共患病的危險因素,發(fā)現ADHD 的臨床具有以下特點:①癲癇患兒共患ADHD 的發(fā)生率多為12.0%~37.7%,ADHD 在癲癇患兒中的檢出率為12%~39%,本研究中檢出率為34.8%;②癲癇的發(fā)作形式多樣,當中以局灶性發(fā)作合并ADHD 占比最多,為62.7%;③在癲癇患兒共患ADHD 中,ADHD-I 型為多數,占患者群60.7%~88.0%,本研究中ADHD-I 型占比65.9%,明顯高于另外兩種類型[7]。而在對共患ADHD 的危險因素研究中,ADHD 在全面性發(fā)作,多藥聯合治療中患病率高,并且對使用了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兒進行Logistics 回歸分析發(fā)現,癲癇癥狀是否被控制與癲癇ADHD 共患病關系密切,而提示型全身發(fā)作,多藥聯合治療病原因暫且不明,但也不排除抗癲癇藥物中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引發(fā)ADHD 癥狀。
綜上所述,患兒不同情況下的共患ADHD 發(fā)作率不同,其誘發(fā)因素也復雜多樣,對此,盡早干預患兒病情,嚴格按照臨床標準對患兒進行針對性治療,不斷調整改善治療方案,有助于患兒逐漸適應社會,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