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媛
【摘要】兒童畫作為一種圖語,具有與口語相似的性質和功能,是幼兒認識世界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幼兒可以通過繪畫表達其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面對幼兒紛繁的畫作,不能簡單地把幼兒的畫作與兒童的智能、情緒焦慮做出一一對應,也不能理解為大腦簡單“輸出”的資料,而是要通過幼兒的繪畫作品與幼兒“對話”,透過幼兒的畫作看到幼兒心靈深處,將作品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才能走進幼兒復雜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兒童畫背后所隱藏的秘密和價值。
【關鍵詞】觀察 ?表征 ?創(chuàng)作 ?情緒情感 ? 色彩
繪畫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之一,幼兒繪畫時多個感官活動相結合,往往通過特殊的符號來表達思想、宣泄情緒、想象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世界。教師通過解讀這些真實“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日常行為,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從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表達、表現情緒情感,為其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提供支持。那么,面對一幅幅展現幼兒生活痕跡與個性的靈動作品,教師究竟該從哪里切入解讀?以下就通過一些具體案例,談談如何通過解讀幼兒繪畫作品走進幼兒。
一、觀察,基于畫面特征解讀
在幼兒繪畫時,教師的觀察并不是盲目地走馬觀花,而是要對“觀察什么”做到心知肚明。面對幼兒的作品,我們可以先從畫面入手進行觀察,比如線條、色彩、畫面細節(jié)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同樣的繪畫主題,幼兒的繪畫作品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的畫面內容豐滿,線條清晰明快,而有的幼兒作品內容空泛,線條雜亂無章。有時我們只要透過一個作品完成的全過程,就可以大致地解讀幼兒的個性特點。
如在畫“郊游”為主題的作品時,有一位程程小朋友尤其快,每次落筆迅速,似乎這個話題在他心中已存在好久,不用思考就能畫下來。不一會兒,他已完成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拉我看,想與我分享他開心的故事。我們可以觀察到:畫面色彩明亮,筆觸一筆構成,內容主次分明,從中不難看出他在整個繪畫過程中,心情很愉悅,對自己充滿信心。從他繪畫過程中對主題不加思索,畫面清晰而且內容豐富,富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可見程程的主觀性較強,做事有主見,思維比較靈敏,性格很活潑。總之,從繪畫的各方面可以看出程程與老師和同伴們相處得很愉快,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我觀察到睿睿小朋友在繪畫時對同伴不時張望,落筆猶豫不定。當我走過去看他畫時,他用小手捂著畫面,不敢展示,顯得沒信心,完成的作品線條改動多,畫面主次不明,內容、色彩較為單一,這顯示著該幼兒對環(huán)境缺乏安全感。當他害怕、猶豫時又不愿意用語言表達,只是用期盼的眼神被動地等待同伴的幫助,從中不難發(fā)現睿睿在社會交往上具有明顯的退縮傾向。
色彩折射情緒情感,線條傳遞個性信息,細節(jié)則蘊涵深層含義。由于受天性、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流暢、頓挫、雜亂、粗獷等不同特點的線條反映了幼兒不一樣的個性特征,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同時,作品細節(jié)還能映照出幼兒的多元智能。
二、傾聽交流,在師幼互動中解讀
教師是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教師的傾聽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感與積極的情緒情感,分享交流是傾聽幼兒想法的良好時機,教師能通過幼兒對作品的介紹獲得更全面、豐富的信息。班上有一位女孩叫萱萱,她是一位轉學生,今年剛轉入我們學校,據了解她父母是重組家庭,生活起居一般是由奶奶照顧,入學的一段時間來,萱萱表現出不合群、很孤僻的特點,她總喜歡孤單一人,不愿意與小朋友做游戲,缺乏主動性。
在這次主題繪畫《郊游》作品中,萱萱的作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畫紙中間只有小女孩一個人,沒有其他人和她一起郊游,四周空白,說明她很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內心特別孤單。觀察眼神的方向,沒有目視前方,而是看著腳下,體現了這位孩子害羞靦腆,害怕與外界交往。眼角的一滴眼淚(特地用藍顏色加深),可以看出她很想得到別人的關注,也很想找到傾訴的對象。從繪畫的表征中,我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她給自己穿上了漂亮的高跟鞋。當我問她為什么要穿高跟鞋時,她頓時開心起來,說:“等我長大了就可以穿高跟鞋,那時就變美了。”說完笑得特別開心,可見萱萱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贊賞,也是位有想法的孩子。
羅恩菲爾德認為,兒童的藝術是一種自我塑造的表達,而不是視覺經驗的表達。對于幼兒來說,繪畫能最直接、最直觀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用畫畫來宣泄自身的情緒,畫出困擾他們的事件和問題,減少了內心的焦慮,使心理得到平衡。
三、支持,在滿足需求中解讀
繪畫是幼兒生活的印記,幼兒在創(chuàng)作時會留下思想的烙印,也會留下需求的信號。我們在解讀幼兒作品的側重點時,要注意因人而異,善于發(fā)現幼兒作品中隱含的需求信息,立足幼兒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多元的支持,繼而在支持跟進中解讀幼兒的內心和情感。
案例中的萱萱愿意和我交流,把我當作傾訴的對象,說明她沒有完全封閉自我,她有著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她希望得到同伴的喜歡、關心。幫助她、改變她,這也成了我的難題。經過觀察發(fā)現,萱萱會把自己心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通過畫筆來宣泄,就從這兒入手,我把萱萱拉入班級這個大家庭,讓大家來關心她、喜歡她,也讓她消除原先的顧慮,感受集體的溫暖。從此以后,每當她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會讓她解釋畫的內容給大家聽,讓大家給她更多的掌聲和鼓勵,幫她建立自信。在幼兒自由繪畫選擇上不僅僅是集體繪畫,有時是以小組為單位,有時是幾位孩子為一組來完成作品,通過在集體繪畫中與同伴共同合作、相互協(xié)商,萱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老師、同伴溝通、交流、協(xié)商,萱萱慢慢消除自卑感,打開心扉,直至完全融入集體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現在萱萱的畫面無論是從色彩、內容、線條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她的畫面中不再是孤零零一個人,而是多了一群好伙伴,從每次沮喪的表情到開心的笑容,從失去光芒的太陽到紅紅的太陽,從閉著的眼睛到圓溜溜的大眼睛,可以看出她此時內心的喜悅與滿足。她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繪畫作品中,在一日活動中的方方面面也看到了她可喜的變化:能愉快地與同伴一起建構高高的樓房,能主動地與同伴交流感興趣的話題,小朋友們也愿意與她一起分享玩具——這也許就是“繪畫”的神奇魅力吧。
孩子們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著自己的生活經驗,用色彩表達著不同的心情,這一幅幅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情感的表達,給了我們通往彼此內心的通道。
有時,孩子們的畫作可能就是自己的投影,是他們內在(深層人格、被壓抑的渴望、各種情節(jié)等)與外在(對別人的評判、對鏡中自我的看法等)的結合,它成了反映他們深層人格的窗口,體現了他們的品質和愿望,以及復雜的內心問題。教師只有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繪畫發(fā)展特點,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解讀孩子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走出困惑,為孩子的心靈成長開啟一扇明亮的天窗。
參考文獻:
【1】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江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
【2】屠美如.5-6歲兒童繪畫能力發(fā)展的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7.
【3】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