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我對太姥山神往已久?!渡胶=?jīng)·南山經(jīng)》記載:“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東海,多沙石。”箕尾之山就是太姥山。
太姥山歷史上與武夷山、雁蕩山并稱閩越三大名山。仰望太姥山,怪石嶙峋,險峻峭拔,綠峭摩天,搖曳云表,蔚偉壯麗。時有云氣摩觸峰巒,像薄紗籠罩,時而逍遙,時而汗漫。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夫妻峰,它們相互依偎數(shù)千載,相親相愛億萬年,仿佛訴說纏綿悱惻的愛情。以大自然的永恒詮釋“我心匪石,不可轉也”的詩意,以地老天荒的永貞昭示太姥娘娘的心。太姥山的山石千奇百怪,向外伸的似撩人衣衫,向下掛的像搖搖欲墜;懸掛山間的石瀑布飛流直下,浴翠滌蒼,碧綠不染纖塵。肖人肖物的怪石,正像古人所贊:“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毖赝净蜿柟庵鄙浠蚴a翳蔽天,清風泠泠如絲竹輕彈。石階或陡峭或舒緩或紆曲,兩旁的杜鵑花已過了盛花期,些許枯蕊還依依不舍地殘留在枝頭,仿佛在向太姥傾訴曾經(jīng)的姹紫嫣紅。行至半山腰,盤曲的石階旁臥著一塊心形巨石,苔蘚斑斑,碧草幽茂,盤根錯節(jié)的藤蔓與樹根纏繞,生生不息,一棵直徑約十幾厘米的靈樹郁勃其上。碧草枝藤蔓延,像人體心臟的毛細血管,那靈樹仿佛就是主動脈,被譽為“太姥之心”。太姥這袒露的心,向世人敞開她寬厚、仁慈、勤勞、善良的心胸,仿佛向世人昭示樂善好施、普濟眾生的佛心。
在山頂吃過午餐,稍作休息便下山。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盡管十步一休,五步一歇,“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興致依然不減。為了顯示旺盛的精力和不服老的心態(tài),我和幾個年輕人走在前面,即便氣喘吁吁、小腿脹痛,也少在眾人面前喘息,唯恐年輕人笑話我年邁。在一個岔路口,一邊是一條平坦的大路,一邊崎嶇蜿蜒向上通往五百羅漢堂,我們沿平坦的大路走了一公里左右,漸漸發(fā)現(xiàn)離山遠,靠海近了。文友估計走錯路了,趕忙在微信群里求助,按定位原路返回。原來,大隊人馬都在五百羅漢堂等候我們。貪戀平坦路,反而多走了兩公里的冤枉路。
古人認為,山水與人,其氣本相流通。但他們徜徉山水、徘徊觴詠的時候,常常會寄托一種與愉悅美景相反的哀怨悲涼情感,抒發(fā)如辛稼軒“無人會,登臨意”的惆悵與無奈?!胺蛭镏嬲?,棄沒于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保W陽修《菱溪石記》)“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閑之肆志也。”(都穆《游云龍山記》)“忘攀躋之勤,而不知高深之為懼也?!保ㄍ魸擅瘛队吸S山記》)“此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時也?!保ㄍ跛既巍队谓股接洝罚┧麄兗那樯剿?,是為了逃避殘酷不公的現(xiàn)實;夢寐蒼翠,是為了化解心中積郁的塊壘;縱情奇秀,更是為了排遣生不逢時的郁結。
人在旅途,累中的樂,非閑逸之樂可比。樂中的累,它體現(xiàn)的是追求,是一場彌補殘缺的修行,就像太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