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莉,何夢冉,齊芬頡,張文杰
(1.西北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昆士蘭大學 商學院,澳大利亞 昆士蘭4072)
1948 年在法國楓丹白露成立的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優(yōu)久的全球非營利性環(huán)保機構,也是自然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唯一一個作為聯(lián)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的國際組織。1994 年,IUCN 在出版的《保護區(qū)管理類別指南》指出:國家公園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保護地,其設立的目的是保護大規(guī)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并為人們的精神、科學、教育、娛樂、旅游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一個環(huán)境和文化兼容的基地[1]。自1872 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國迅速發(fā)展起來。國家公園的建立平衡了資源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地質地貌等自然環(huán)境的庇護所和展示窗口。
2013 年11 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是統(tǒng)籌解決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碎片化問題的重要舉措。自2015 年以來,我國陸續(xù)建立了10 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一戰(zhàn)略思想,促使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關于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相關思考和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全面了解我國學者關于國家公園的研究動態(tài),本文對2000 年以來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并運用CiteSpace、Ucinet、VOSviewer1.6.14 等軟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以期明晰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現狀和學者們的研究進展,為國家公園發(fā)展和學者們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參考。
本文選取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數據檢索時間為2020 年10 月2 日。在高級檢索模式下,限定檢索條件為主題=“國家公園”,并且含關鍵詞=“國家公園”,文獻類別為“核心期刊”、“CSSCI”、“CSCD”所載文獻,時間跨度為2000—2020年,共檢索得到文獻2724 條。為了保證分析的客觀性,本文通過對文獻的題目、摘要、關鍵詞等進行篩選,保留與國家公園相關的“風景名勝地”、“自然保護區(qū)”等相近表述,以及涉及的生態(tài)學、地理學、管理學、規(guī)劃等相關學科領域內容,去除不相關的文獻,合并相似的關鍵詞,最終選取有效文獻數量共計2560 篇。
可視化分析是通過對數據之間的關聯(lián)分析,將采集到的數據轉換為可被讀者感知的曲線、矩陣等圖形及圖譜和符號等,能更加直觀全面地判斷數據的變化趨勢,從而挖掘出蘊含在大量數據中的規(guī)律。本文首先運用BICOMB2.01 軟件對樣本文獻的關鍵詞、研究單位、研究作者等進行數據處理,然后運用Ucinet、VOSviewer1.6.14、CiteSpace 等軟件繪制了機構合作關系和合作作者網絡圖譜、關鍵詞網絡圖譜、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等,以展示當前的研究現狀與研究趨勢。
本文根據檢索得到的參考文獻,繪制出2000—2020年國家公園研究的發(fā)文量及其變化趨勢統(tǒng)計圖(圖1)。我國國家公園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00—2005 年為萌芽階段,核心期刊論文年產出數量從4 篇增加到61 篇;2006 年至今為發(fā)展階段,發(fā)文數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年發(fā)文量基本保持在100篇上下。尤其是2006 年核心期刊文章數量幾乎達到了前10 年發(fā)表文章數量的總和(146 篇)。2019年與2020 年的文章數量急劇增長,年產出量均超過300 篇,這一現象與近10 年來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和學者們對這一領域發(fā)展的持續(xù)關注有著密切的關系。
圖1 2000—2020 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發(fā)文量趨勢
針對國家公園研究領域發(fā)表文章的作者所屬單位和機構分布,可以分析相關單位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2]。每個矩形代表學者的所屬單位,矩形之間由帶有雙向箭頭的線段連接,表明單位或機構之間有合作關系。矩形之間的箭頭越多,代表單位之間的合作越密切。由圖2 可見,中國科學院、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中山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清華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與其他機構在國家公園研究領域有較強的合作關系,其中也有因地域相鄰而進行合作的高校單位,如河北師范大學與邯鄲學院之間的合作、長安大學與西安科技大學之間的合作等??傮w來看,機構之間整體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多數單位之間不存在合作關系,如廈門大學、武漢大學、青海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與其他的高校單位或科研機構還沒有建立起合作關系。
圖2 2000—2020 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本文運用Ucinet軟件繪制出國家公園研究者之間合作關系的網絡圖譜(圖3)。圖3 中,矩形代表研究學者,矩形之間有線段則表明學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沒有線段連接則代表沒有關系。合作作者關系中以2 人合作為主,其次為3 人或4 人合作,或以某一人為中心形成5 人及以上的多人合作關系。如,以蘇楊、何思源、魏鈺[3-5]等為核心的作者群主要著眼于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相關研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的人地關系,通過借鑒美國保護地役權[6]、法國大區(qū)公園體制[7]等國外經驗對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和運營實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鐘林生、周睿[8]和虞虎、陳田生、鐘林生等[9]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對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既有較為宏觀的功能分區(qū)研究,也涉及社區(qū)旅游發(fā)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與引導途徑等微觀層面研究。此外,以楊銳[10]為中心的合作團隊主要對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與發(fā)展的理 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
圖3 2000—2020 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表1 2000—2020 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高頻關鍵詞(前10位)
突現詞是指代某一研究領域中突然出現的關鍵詞,是展示研究活躍度的主要指標,代表著該領域中的研究前沿[12],能夠反映學科發(fā)展的新趨勢和突然變化[13]。樣本文獻在不同階段的突現關鍵詞共11個(表2)。
表2 2000—2020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關鍵詞突現表
本世紀初期為萌芽階段,此階段學者們多從“生態(tài)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關鍵詞出發(fā)對個類自然保護地的定位、宗旨、目標進行研究。從2004 年開始,學者逐漸從“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世界遺產”和“自然遺產”等與國家公園相關方面進行研究,這也與我國早期尚未建立起統(tǒng)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多是在以往的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地等基礎之上而整合建立有關。2006 年進入發(fā)展階段以來,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家公園體制”“國家公園指標體系”等相關研究內容成為研究前沿,這與2013 年我國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14]、2017 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15]等相關文件的出臺有關。隨著2019年我國正式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16],“國家公園體制”等相關內容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共現分析有助于挖掘高頻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同類關鍵詞在不同的文獻中同時出現的次數越多,表示這些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越緊密,越能代表該領域的研究主題[17]。從整體上看,近20 年國內學者對國家公園的研究主題較為分散且交叉性較強(圖4),“風景園林”、“游憩管理”、“濕地公園”、“生態(tài)旅游者”、“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地”和“自然保護地”等關鍵詞的節(jié)點較大,表明近20 年這些關鍵詞被學者們關注較多,是國家公園相關研究的熱點主題。而與國家公園建設相關的“生態(tài)移民”、“生態(tài)補償”和“特許經營制度”等關鍵詞的節(jié)點較小,說明目前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少,公眾對此的關注度也較低。“風景園林”、“森林國家公園”、“游憩管理”和“社區(qū)”等關鍵詞所顯示的節(jié)點顏色相同,顯示這些關鍵詞之間較高的相似度。
圖4 2000—2020 年國內國家公園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聚類分析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方法,用它來表示關鍵詞之間的親疏關系[18]。屬性關系密切的詞語可以形成概念相似的種類團,而在一個種類團中的關鍵詞,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較大[19]。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樣本文獻的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得到9 類研究主題(圖5),主要包括:①國家公園體制。該聚類著眼于我國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經營模式和生態(tài)保護策略,探討了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沖突[20]。具體來說,研究主要關注國家公園共同參與機制,討論如何在國家、地方、社區(qū)和公眾層面上統(tǒng)籌權力和需求,明晰自然資源治理的權責關系,讓更多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參與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發(fā)展國家公園多層次、多主體間的信任、合作、激勵機制[21]。②風景園林。研究內容涉及國家公園的功能區(qū)劃分、游憩場地的設計、步道設計、國家公園內建筑風格設計等內容。同時,研究者還將分區(qū)規(guī)劃作為一種管理工具,為國家公園的管理服務[22]。③生態(tài)旅游。不僅有訪客的游憩方式、游憩管理與服務,還包括生態(tài)旅游資源、生態(tài)保護等方面的內容,部分研究側重于國家公園開展生態(tài)旅游的環(huán)境適宜性、景觀適宜性等方面[23]。④多樣性。主要探討了以珍稀樹木、野生動物、微生物等為主的自然保護地區(qū)域物種的多樣性和包括徒步、攀巖、劃船、垂釣等游憩活動方式的多樣性。⑤森林公園。包括對園區(qū)進行防護、妥善處理森林災害、開展園區(qū)巡護工作等在內的一系列監(jiān)測保護措施的研究,此外還有對森林公園游憩承載量的討論。⑥多規(guī)合一。內容涉及國家如何在現有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qū)、濕地公園等的基礎上根據其自然屬性、生態(tài)價值和管理目標進行有效整合,對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的分類系統(tǒng)研究。⑦地質遺跡。學者們主要對地質事件的特點和地質演化歷程進行了探討,包括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的空間分布、形成演化、成景時期分析等內容。⑧國家地質公園。主要研究訪客在具有特殊地質地貌的公園內如何開展科普教育、研學旅行等活動。⑨價值。該研究包括建設國家公園所帶來的生態(tài)價值、科研價值、社會價值,以及與之相關的全民公益性、社區(qū)居民廣泛參與等內容。
圖5 2000—2020 年我國國家公園研究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
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的主體,是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20 年來,國內學者對國家公園的研究經歷了萌芽期、快速增長期等階段,且表現出顯著的政策導向性。由于國家公園這一概念在我國提出的時間較晚,國內學者早期的研究主要圍繞“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qū)”、“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旅游”和“國家公園體制”等內容展開。近年來,我國一系列關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文件相繼出臺,這為國家公園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據,進而促使學者們對國家公園的規(guī)劃管理、機構設置、法律法規(guī)等宏觀層面的相關研究與探索進一步加強。然而,就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文獻來看,仍有許多現實問題亟需進一步關注和深入思考。未來,需進一步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首先,深入探討國家公園生態(tài)保護與多元利益主體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問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是生態(tài)文明體制的排頭兵,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先導。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涉及保護地體系中相關利益主體“責、權、利”的相互制衡,以及統(tǒng)一事權、分級管理的制度安排。如何通過建立和完善國家公園多元利益主體的共同參與機制,如何解決與國家公園建設相關的“生態(tài)移民”、“生態(tài)補償”、“特許經營制度”等具體問題,實現國家公園管理目標上的體制整合和生態(tài)保護對象上的空間整合,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依然是今后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點議題。
其次,提升公眾福祉,推動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在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實踐中,如何在生態(tài)資源保護的前提下,使國家公園能夠實現惠及廣大社會公眾、緩解貧困、提高全民福祉,讓社區(qū)積極參與并從中獲益的目標,未來還需繼續(xù)深入對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的研究,切實解決好原住民生計、國家公園門票定價、特許經營制度、社會參與機制、門戶小鎮(zhèn)建設等關鍵問題。
第三,形成國內國家公園領域的學術共同體,促進不同學術團隊、不同地域之間的研究合作。國家公園的建設需要以人才智庫為支撐,針對各研究機構聯(lián)系不緊密、地域分散的現狀,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各研究機構進行交流,增強聯(lián)系。如,進行中部—東部—西部地區(qū)之間智庫交流與合作,形成信息資源、人才資源共享,學術百花齊放的局面,增強國家公園研究的廣泛性和全面性。同時,研究應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發(fā)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聚焦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qū)共性難題的解決辦法和某些試點區(qū)可復制的經驗,從而更好推進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