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娜,李永恒,孫振江,何太波,王小艷,佟 毅,王澤興,張俊奇,陳凡榮,李 凡,*
(1.中糧營養(yǎng)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2.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廣西 北海 536100;3.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黑龍江 肇東 151100;4.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10;5.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33)
燃料乙醇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資源豐富、碳沉積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優(yōu)點[1-3]。21世紀期初期我國開始發(fā)展燃料乙醇[4],隨著車用燃料乙醇方案的推廣,燃料乙醇行業(yè)發(fā)展迅速,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5-8]。
燃料乙醇發(fā)酵主要原料包括谷物原料、薯類原料、糖質原料以及纖維素原料,其中淀粉質原料主要為玉米、小麥、水稻和木薯等[9-10]。隨著燃料乙醇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原料逐漸由單一原料向混合原料轉化[11-12]。近年來,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我國水稻和小麥庫存量巨大,大量超期儲存糧亟待處理[13]。超期儲存小麥和水稻是長期(3年以上)儲藏的糧食,由于霉變、真菌毒素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一般用于燃料乙醇的生產[14-15]。小麥和水稻原料的利用,能夠實現(xiàn)原料多元化的柔性生產,避免企業(yè)過度依賴玉米原料,有效緩解原料供應緊張的問題[16],形成多種原料替代格局,增強企業(yè)活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促進企業(yè)的長足、健康發(fā)展[17]。由于超標的小麥和水稻價格較低,通過優(yōu)化處理等方式,能夠降低企業(yè)生產成本,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還能保證糧食安全[18]。
目前,燃料乙醇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如何利用超期儲存小麥、水稻等多種原料發(fā)酵生產燃料乙醇。劉勁松等[19]研究了脫殼水稻粉與玉米粉混合發(fā)酵,并對于發(fā)酵醪進行高效液相色譜(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篩選出超期儲存水稻添加比例40%時,淀粉出酒率最高。沈存忠等[20]研究了超期儲存水稻脫殼率對于燃料乙醇生產的影響,發(fā)現(xiàn)將稻谷進行一定程度脫殼生產,有利于生產穩(wěn)定進行且降低生產成本。孫振江等[21]對于以小麥為原料進行酒精發(fā)酵研究,優(yōu)化了適用于小麥發(fā)酵的固形物含量、液化時間和酶加量。其他相關的研究還有很多,這些研究也為燃料乙醇生產提供了指導?;谝陨系那闆r,結合酒精工廠現(xiàn)有生產工藝情況,該研究以耐高溫酒用干酵母為發(fā)酵菌株,采用同步糖化發(fā)酵法,通過測定液化醪和發(fā)酵醪指標,優(yōu)化了超期儲存小麥和水稻混合發(fā)酵的輔料,為復合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提供參考價值。
超強復配淀粉酶(13萬U/g)、低pH淀粉酶(14萬U/g):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耐高溫淀粉酶(18萬U/g)、糖化酶(26萬U/g)、酸性蛋白酶(10萬U/g):山東隆科特酶制劑有限公司;α-淀粉酶(14萬U/g):杰能科(中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蔚藍木聚糖酶(3萬U/g)、夏盛木聚糖酶(3萬U/g)、挑戰(zhàn)定制酶(5萬U/g)分別為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夏盛(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挑戰(zhàn)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惠贈;耐高溫酒用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安菌泰殺菌劑:柳州龍?zhí)┛萍加邢薰?;色譜標品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超期儲存水稻和小麥取自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企業(yè)車間。
ZHWY-2112F搖床:上海智城分析儀器制造公司;安捷倫1200型液相色譜:安捷倫科技公司;3-18K離心機:美國Sigma公司;KQ-800KDV超聲清洗機:江蘇省昆山超聲儀器公司;WELCH 2546C-02真空泵:美國威爾奇公司;AL204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公司;DSH-50-10快速水分測定儀:上海越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NDJ-5S黏度計:上海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液化罐、蒸餾冷凝裝置:河南神泰公司定制;HWS-28水浴鍋: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PHSJ-3F pH計:上海雷磁儀器有限公司。
1.3.1 燃料乙醇生產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操作要點:
小麥和水稻粉碎后均過20目篩網,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保溫70 ℃的混合水(清液∶工藝水∶中水比例為34∶51∶15),控制粉漿干物質含量30%左右,調節(jié)pH5.6,添加α-淀粉酶0.17 kg/t糧,進行拌料30 min。然后將溫度升至90 ℃,液化120 min,整個液糖化和發(fā)酵流程具體參考文獻[21]。
將液化醪降溫至32 ℃,硫酸調節(jié)pH至4.2~4.4,裝液量200 mL/500 mL,發(fā)利耐高溫酒用干酵母接種量0.05%,糖化酶加量0.68 kg/t糧,酸性蛋白酶加量0.035 kg/t糧,安菌泰5 mg/L,轉速100 r/min,發(fā)酵時間72 h。
發(fā)酵完成后,取100 mL成熟醪,加入100 mL去離子水,混合均勻后用蒸餾冷凝裝置蒸酒;蒸酒后剩余的殘液直接用板框布過濾,計算5 min內的過濾速率;濾液用快速水分測定儀測定干物含量。
1.3.2 檢測方法
(1)理化指標的測定
粗脂肪按國標GB 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測定》[22]測定;粗蛋白按國標GB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方法測定[23];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參考文獻測定[24];灰分按國標GB 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測定》[25]測定;淀粉按國標GB/T 5009.9—2008《食品中淀粉的測定》[26]方法測定;還原糖的檢測:按國標GB/T 5009.7—2008《食品中還原糖的測定》[27]測定;干物質的檢測:使用快速水分測定儀測定;黏度:使用黏度測定儀測定;酒精度:酒精計法。
(2)DE值和淀粉出酒率的計算
葡萄糖當量(dextrose equivalent)值及淀粉出酒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3)發(fā)酵醪組成的測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色譜柱:HPX-87H(300 mm×7.8 mm);流動相:0.005 mol/L H2SO4;泵流速:0.6 mL/min;柱溫:65 ℃;示差折光檢測器,設置溫度:50 ℃;進樣量20 μL;運行時間30 min。
1.3.3 試驗優(yōu)化
小麥添加比例優(yōu)化實驗:拌料階段將小麥分別按0%、30%、50%和100%添加至水稻中,其余步驟與1.3.1一致,測定各組指標。
不同種類淀粉酶的篩選實驗:將小麥按30%比例與水稻混合,以淀粉酶活性一致進行添加,設置4組實驗,拌料階段分別添加超強復配淀粉酶(0.26 kg/t糧)、隆大耐高溫淀粉酶(0.21 kg/t糧)、低pH淀粉酶(0.26 kg/t糧)和杰能科α-淀粉酶(0.17 kg/t糧,對照),其余步驟與1.3.1一致,測定各組指標。
降黏酶種類及添加方式的篩選實驗:將小麥按30%比例與水稻混合,根據降黏酶的耐溫特性,設置4組實驗,分別在拌料階段額外添加蔚藍木聚糖酶、夏盛木聚糖酶,同步糖化發(fā)酵階段額外添加夏盛木聚糖酶、挑戰(zhàn)定制酶,各組酶添加量均為0.3 kg/t糧,其余步驟與1.3.1一致,對照組為不添加降黏酶的實驗,測定各組指標。
1.3.4 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均以均值表示,采用Excel 2010作圖。
將超期儲存的小麥和水稻進行全組分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來看,小麥中的兩種成分含量均低于水稻,更利于發(fā)酵時的原料利用。從淀粉含量來看,小麥中的淀粉含量要比水稻中的高出約6個百分點,添加小麥更有利于發(fā)酵酒精度的提高。此外,小麥的粗蛋白和半纖維素含量分別是水稻的1.8和1.7倍,在液化發(fā)酵時會導致醪液的黏度較大,泡沫多,裝料系數小[28]。因此,需要摸索小麥的最佳添加比例,在提高混合原料的淀粉含量的同時,醪液黏度也在可接受范圍內,減少設備的處理壓力。
表1 超期儲存小麥和水稻原料的全組分分析Table1 Tot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aging wheat and rice raw materials%
小麥中的蛋白和可溶性戊聚糖是小麥醪液黏度高的主要原因[28],當小麥與水稻摻混使用時,醪液濃度也會因高黏度受到限制,因此需要摸索小麥的添加比例。本實驗設計了不同的小麥添加比例對液化醪進行黏度、還原糖和干物等指標的影響,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在同一拌料干物下,隨著小麥添加比例的升高,液化醪的黏度明顯升高,液化干物也隨之提高。這可能是小麥中麩皮的存在,導致混合原料整體吸水性增強[29],使得干物含量升高,從而導致液化后醪液的黏度有大幅升高。醪液黏度升高在生產上會導致管道的堵塞和壓力升高,不利于生產設備的連續(xù)運行[30]?;诠S設備管道對于醪液黏度的承受范圍,陳化小麥添加30%是可以接受的。對不同小麥添加比例的成熟醪進行高效液相色譜HPLC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小麥添加比例對成熟醪指標的影響Table3 Effect of different wheat addition ratios on indexes of mature mash
由表3可知,隨著小麥添加比例的升高,殘?zhí)牵―P4+、麥芽三糖、麥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副產物(如甘油和乙酸)等有所升高,成熟醪黏度在小麥添加比例在50%及以上時黏度升高較明顯。
乙醇/甘油是反映發(fā)酵質量的重要指標[31],其值越高說明發(fā)酵水平越高,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當小麥添加比例高于30%時,此值明顯下降。這說明小麥添加比例超過一定范圍時,會導致酵母發(fā)酵生產酒精的性能下降,產生更多的副產物—甘油等。淀粉出酒率是乙醇質量(以95%vol計)與原料中淀粉含量的比值[31],由于兩種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時的淀粉含量差異較大,以淀粉出酒率表征發(fā)酵效率較為準確。結果顯示,當小麥添加比例0和30%時,淀粉出酒率最高,均為53%。
結合液化醪及成熟醪分析結果,綜合考慮,30%小麥的添加比例比較合理,對于生產穩(wěn)定性影響較小,且提高了乙醇產量。
耐高溫淀粉酶可以快速將長鏈淀粉切割成長短不一的糊精,因此具有明顯的降黏效果[32]。不同廠家的耐高溫淀粉酶來源有所差異,對于同一種底物的降解效果也會不同。針對優(yōu)化出的30%小麥添加比例的混合原料,主要考察淀粉酶對于液化醪黏度及發(fā)酵效果的影響,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從液化醪黏度來看,超強復配淀粉酶對于液化醪的降黏效果最佳,液化醪黏度為372 mPa·s,其次是杰能科α-淀粉酶。從發(fā)酵酒精度來看,使用超強復配淀粉酶的酒精度最高為12.37%vol,其余三種淀粉酶釀造的酒精度約為11.38%vol,約高出1個百分點。這可能與超強復配淀粉酶中復配了耐高溫的蛋白酶有關。由于小麥原料中蛋白含量較高(表1),影響著液化醪液的黏度,而超強復配淀粉酶中的蛋白酶可以較好的發(fā)揮作用,緩解了小麥添加帶來的黏度升高。由于小麥蛋白的降解,可能使得混合原料的淀粉釋放更徹底,從而導致酒精度的升高。因此,針對添加30%陳化小麥的混合原料,使用超強復配淀粉酶更適合。
圖1 不同種類淀粉酶對液化和發(fā)酵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amylases on liquefaction and fermentation
小麥麩皮中含有較高的非淀粉多糖,在水溶液中形成黏度較高的膠體溶液,導致添加小麥后醪液黏度升高,最終導致清液干物的升高,增大了后期污水處理的壓力。降黏酶含一系列能夠對非淀粉多糖(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聚糖和β-葡聚糖)進行轉化和分解的酶[33]。采用降黏酶來水解非淀粉多糖[34],可以降低小麥預處理過程中的黏度[26],從而提高初始拌料干物和后續(xù)發(fā)酵酒精度。根據不同酶的酶學特性,設計不同降黏酶種類及添加方式的降黏效果對比見圖2。
圖2 不同降黏酶種類及添加方式的降黏效果Fig.2 Viscosity lowering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dding ways of viscosity lowering enzyme
首先,從降黏酶的添加方式來看,在拌料階段添加降黏酶可以顯著將液化醪黏度從449 mPa·s降低至140 mPa·s左右,并且發(fā)酵醪黏度也出現(xiàn)明顯下降;相比之下,在發(fā)酵階段添加降黏酶只能降低發(fā)酵醪黏度,并不能解決前期液化醪黏度高的問題。對于蒸酒后的殘液進行濾速和濾后干物分析,發(fā)現(xiàn)不管何種降黏酶和添加方式,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殘液的濾速(以5 min內的過濾速率計),在拌料階段添加蔚藍木聚糖酶的濾速最高,由對照(不添加降黏酶)的4.8 mL/min提高至7.8 mL/min;最終濾過的清液干物也由對照的8.2%降低至5.7%。這可能是由于小麥麩皮中半纖維素含量較高(表1),降黏酶尤其是木聚糖酶的添加促進了小麥麩皮的部分降解,使得大分子的非淀粉多糖降解成長短不一的小分子,從而導致表觀黏度下降,蒸餾殘液過濾速度快。因此,結合黏度、濾速及清液干物結果分析,降黏酶在拌料階段添加效果最佳,最優(yōu)的降黏酶是蔚藍木聚糖酶,參考工廠中降黏酶的添加量,選擇添加量為0.3 kg/t糧。
該文通過搖瓶發(fā)酵小試實驗,優(yōu)化了超期儲存小麥和水稻混合發(fā)酵生產燃料乙醇的發(fā)酵輔料。在兩者混合發(fā)酵生產乙醇時,干物質含量為30%,小麥添加比例30%,使用超強復配淀粉酶的條件下,液化醪黏度最低(約370 mPa·s),酒精度最高可達12.37%vol。若在拌料階段額外添加0.3 kg/t糧的蔚藍木聚糖酶,可顯著降低液化醪和發(fā)酵醪黏度,蒸餾殘液濾速(以5 min內過濾速率計)由4.8 mL/min提高至7.8 mL/min,清液干物由8.2%降低至5.7%,從而有效的減輕后期污水處理壓力。這為更多元谷物的生產優(yōu)化提供一定的指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