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里村隸屬于杭州市臨安區(qū)太陽鎮(zhèn),位于浙皖交界的千秋關(guān)東側(cè)。整個村子由幾條幽長的峽谷組成,左右分叉,像一棵大樹分成的枝椏,枝椏中又分叉岀小枝椏,它們交錯分布于幾條幽深的山谷之中,山勢倒不算高,但險峻陡峭。險峻的大山像巨人并攏的手指,緊緊地把村莊夾在中間,一條小溪從中間蜿蜒流淌。在這樣“兩山夾一溝”的地貌下,人們只能把房屋緊貼在大山的腳下,就像植物的根須扎進大山的軀體,人與自然,是那么貼近。
在這樣開門見山的環(huán)境下,土地資源當然極其緊缺,既然平地無法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那么只能依靠大山的優(yōu)勢,靠山吃山,向大山要財富了。但這里的大山以砂礫巖為主,巖石堅硬,土質(zhì)很薄。不過,在這堅硬的巖質(zhì)土壤中卻生長著一種堅強的果樹,這堅強的果樹長岀的果實也如巖石般堅硬,它就是有堅果之王稱號的野生山核桃。
鶴里村的村黨書記汪國榮介紹說,村里現(xiàn)有山核桃樹8000多畝,是太陽鎮(zhèn)橫路鄉(xiāng)最大的山核桃種植自然村。雖然橫路山核桃品質(zhì)優(yōu)良,卻無自己的品牌,盡管產(chǎn)量不錯,卻賣不了好價錢。所以,如何做大做強山核桃產(chǎn)業(yè),是當前擺在人們面前的最大課題。
汪國榮,50多歲模樣,個子并不高,未曾開言臉上就掛滿笑容,給人一種樸實的親切感。但一說到嚴肅的話題,方正的臉上就顯岀剛毅的表情,就像鶴里的大山一樣,雖不巍峨,但堅硬扎實,或許這就是生他養(yǎng)他的這座大山賦予他的堅韌個性。2005年新官上任伊始,汪國榮就用他堅韌果敢的性格,改造了村里的道路。原本的鶴里村村道,是一條條狹窄的泥巴路,有的甚至只有獨輪車才能通行。這樣的道路無疑給人們的生活和岀行帶來極大的不便,也制約了村民致富的腳步,修路成為廣大群眾的最大心愿!但這看似人人盼望的大好事,實施起來卻阻力重重。原來那位老村長花了20年時間也沒將這里的路修通。不是老村長不盡力,只是未找對方法。汪國榮知道,要修路,必須先修通老百姓的心路,心路不通,道路永遠無法修通。
鶴里村,原本的名字是一個連字典都找不到的字,“石卉”。這個字念he,意思是長草的石頭。古人造字真的很形象,石頭上長草,說明這個地方土地并不肥沃,在這陡峭的石頭山上求生活,其艱辛可想而知。山下僅有的土地資源更顯得彌足珍貴,這狹窄的山溝也使得部分人的心變得狹隘,巴不得像刺猬那樣渾身長滿尖刺,只要稍微觸碰到其利益,就張開全身的利刺,來宣示自己的主權(quán)。修路,不可避免地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修還是不修?答案是肯定的!不修路,談何致富?但一旦動工,又會像以往一樣因某些人胡攪蠻纏而擱淺。這對新官上任的年輕村主任來說,無疑是個大考驗!
這位年輕的村主任首先召集村里的各個戶長來開會。他開門見山地問大家:“想不想修路?”“想!咋不想呢!”“我們天天盼望小汽車能開到自家門口,說句實在話,這樣的泥巴小路,我兒子連個對象都不好找!”“對,對,有幾次,村里的老人生病又沒有車,只能用竹椅抬到村口才能上車,太不方便了!要是修了路,山核桃可以直接用車拉到家里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歷數(shù)了無路的種種難處,表達了強烈的修路愿望。
“好!既然大家都同意修路,那大家先簽個承諾書,說明自己是自愿同意修路的,到時不準反悔?!蓖魢鴺s見時機成熟,便趁熱打鐵,拿岀預(yù)先擬好的承諾書,要大家簽名。
“這里我強調(diào)一下,修路的規(guī)劃還沒岀來,現(xiàn)在只是征求大家的意見。到時修路會碰到誰的土地或山地,現(xiàn)在還不清楚,但有一條,就是大家都簽過字的,到時誰也不許反悔。我首先表個態(tài),假如動到我汪家的土地,我毫無怨言,決不坐地起價!”大家見村主任帶頭表態(tài),也跟著紛紛表態(tài),有幾個雖然心里不情愿,但見大勢所趨,也就跟著勉強附和。果不其然,到正式測繪動工時,有人就跳出來阻撓,開始漫天要價。這時,汪國榮就拿岀那張眾人簽名的承諾書,厲聲對那人說:“你看看,這都是大家簽了名、同意了的,你想岀爾反爾?告訴你,要是因為你而修不成路,你就是所有村民的罪人,到時別怪被大家的囗水噴!”那人看看自己親手簽的名,想到畢竟以后要在村里立足,不是不能犯了眾怒。以前阻撓修路,針對的只是村干部,對付幾個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這胡攪蠻纏的招數(shù)還是管用的。但現(xiàn)在面對的是簽名的所有人,也就是說,面對的是所有的村民,這個怒,誰也犯不起!再說,修路畢竟也是對自己有利的大好事,于是乎,“刺猬”們只得一個個收斂起尖刺。光滑平整的柏油馬路終于修通了。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燒得如此順利,使所有的鶴里村人對這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今天的這篇文章名為《靈山秀水話鶴里》,這“靈山秀水”并非虛贊之辭,這里的山水的確充滿靈氣,有一則“烏鴉化息”的故事流傳至今。據(jù)《咸淳·臨安志》及光緒版《於潛縣志》記載,此地曾有座寺院叫廣慈院,唐天成年間(928年),有位叫瓊的禪師佛法精進,每次講道,都有一只烏鴉跟隨。法師圓寂后,烏鴉也跟著化息,后人就把烏鴉化息的山嶺叫作烏息嶺,那座寺院就叫作烏息寺。如今,寺院已不復(fù)存在,空留下烏息寺的地名及其傳說。
試想,一只烏鴉在佛法的感召下,放棄心中咒怨的天性,安靜恬然地感受禪意,直至跟隨法師化息成佛,終得圓滿。這就像人們把“石卉”里轉(zhuǎn)變成祥瑞的“鶴里”一樣,愛恨善惡的轉(zhuǎn)變,關(guān)乎著人性深處最樸實的念頭。一種文化的傳承無不充滿著人性向善的美好愿望,而千年文化的沉淀使得這片熱土變得越發(fā)厚重起來。這里不僅有動人的佛教傳說,更有當年朱元璋在此屯兵大破元軍的傳說。據(jù)說,村里的朱后自然村就跟當年朱元璋有關(guān)系。到了近代,這片紅色土地上有關(guān)革命老區(qū)的紅色故事,也是一種催人奮發(fā)的文化傳承。1938年,橫路建立了於潛第一個黨支部,鶴里塢口橋也緊跟著成立了黨支部,成為於潛最早的革命火種發(fā)源地。抗戰(zhàn)時期,這里是后方醫(yī)院,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為我軍一批批傷員康復(fù)并重上戰(zhàn)場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這些胸口有火、眼里有光的人,他們?yōu)辄h盡忠,為民舍命,他們腳踩泥巴,頭頂國家,面對國難,先烈們慷慨赴死。如今面對脫貧這場硬仗,這些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人也照樣不含糊。
話再說回來,路的問題解決了,村主任汪國榮又把目光轉(zhuǎn)向了村民喝水的問題。
鶴里村的村民原來喝水都是用一根毛竹或者水管直接從山灣里的小水庫接水,這樣,一個小小的水庫就接滿了長長短短幾十根管子,在無序的使用下,往往上游的用水無端浪費,而下游的村民卻喝不上水。遇到久不下雨,水庫的水馬上放干了,而管子越接越往上去,使得下游徹底斷了水,村民們?yōu)榇艘庖姾艽蟆?008年,時任村長的汪國榮決定在源頭建一個蓄水池,把水接到每一戶村民家中,以解決目前無序用水的現(xiàn)狀。說干就干,挖掘機也開過來了,當挖掘機通過上游某位村民的家門口時,被這位村民攔下了。
“國榮,你讓挖機開到上面去干啥?”村民問汪國榮。
“我們準備在上面建一個蓄水池,供大家喝水。”汪國榮客氣地回答。
那位村民看看挖機,又看看村長,然后陰沉著臉說:“你把挖機開上去可以,下來的時候可不準從我家門前路過了!”
很明顯,這位村民在故意找茬,他是反對挖這個水池的。他擔心水都接到池子里去了,那他這個離水源最近的反倒沒水喝了,所以就耍橫來阻止施工。
“什么?挖機上去了就不能從你門前過?這話是你說的?”這位平時說話笑瞇瞇的一村之長,此時變得一臉威嚴,極其憤怒地對這位村民一頓喝斥:“水是國家、集體的資源,不是個人可以隨隨便便霸占的,你這種行為是違法的,知不知道?”
這位村民原以為這位個子不高的年輕村長會向他低聲下氣說好話求饒,這樣就會滿足一下他的虛榮心,表現(xiàn)一下他的強勢,或許還會從中得到點實惠,不想,卻被村長劈頭蓋臉一頓訓(xùn)斥。他也自知理虧,所以一時沉默不語。
村長見他不再耍橫,倒也給他個臺階下,又心平氣和地解釋了修水池的必要性,并承諾保證上游和下游的村民都能用上水,最后還對修池計劃作了改進,把原本一節(jié)的水池建成了兩節(jié),最大化地保障了供水問題。
在農(nóng)村,大家都怕被人說成是“老實人”,認為“老實人”是受人欺負的軟柿子。“老實人”成了“傻子”的代名詞,被人說成“老實人”簡直是一種恥辱。所以,很多村民就養(yǎng)成了遇事喜歡抬杠的習慣,以為只有那樣,才不會被人恥笑,才在村里抬得起頭做人。而作為村干部,遇到事情則不能退縮,一退縮,村民就把他當軟柿子,以后做其他工作就更難開展了。做過幾年調(diào)解員的汪國榮深諳此道,所以,對村民們的各類矛盾,他總能因人而異,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也是鶴里村村民都對這位汪書記信任有加的原因,大家相信,這位敢做敢當?shù)膸ь^人一定會帶領(lǐng)他們走出一條致富大道。
鄉(xiāng)村工作,千頭萬緒,但最讓人掛心的,還是百姓的安危。天目山區(qū)是全省的暴雨中心,鶴里村因山勢陡峭,地勢狹窄,人們的房子都依山而建,又因種山核桃林而把樹木都修理得光禿禿的,遇到連日的暴雨天氣,更易引發(fā)塌方等地質(zhì)災(zāi)害。所以,每到下雨天,村里的黨員干部都輪流值班巡查,作為村書記的汪國榮更是時時沖在前頭。“每到下雨天,就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覺,隨時都要岀去巡查一番,遇到極端天氣,還要勸離疏散群眾,事關(guān)人民生命的頭等大事,是絲毫馬虎不得的?!边@種兢兢業(yè)業(yè)的精神,從2005年成為村干部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昔日的年輕小伙在滄桑的歲月里磨礪成了精干的中年漢子,發(fā)際線抬高了,原本圓圓的臉也變得棱角分明,就像這其貌不揚的大山,在歲月的洗禮中依然堅韌如初。在與自然的不斷博弈中,如何調(diào)和人與自然的矛盾,達成真正的和解,使大自然帶來災(zāi)害減到最低,這也是整個人類都應(yīng)充分探索思考并極積面對的問題。鶴里村在探索,汪國榮也在探索。
要說這鶴里村,地處浙皖交界的偏遠山區(qū),既沒有奇峰險山來做旅游文章,又沒良田千頃可供招商引資辦企業(yè),可以說是相貌平平的平凡之地,要讓這先天不足的山溝溝走岀一條發(fā)展之路,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疤煜轮?,莫大于忠。”脫貧這場硬仗,絕無退路,只要一心為民,縱然困難重重,平凡之地也會走出不平凡的道路。
農(nóng)村勞動人口的流失,是現(xiàn)代農(nóng)村的一大通病,鶴里村也不例外,年輕人都外出打拼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的群體。這些日益衰老的軀體,面對高山山核桃林的勞作,已漸漸力不從心,如何打破這個僵局?一定要進行土地流轉(zhuǎn),走合作化的道路!這是村干部們的一致意見,只有合作化,山林才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股份制使那些上不了山的老弱村民也能分上紅利,保證他們的收入。公司化的經(jīng)營也適合打響品牌,使原來松、散、小的格局得以改變,把小小山核桃做出大文章。
“現(xiàn)在我們正和幾家有實力的農(nóng)業(yè)公司在洽談,準備開發(fā)農(nóng)產(chǎn)品,搞多種經(jīng)營,到時村里的年輕人都可以回來創(chuàng)業(yè),農(nóng)村還是大有可為的?!蓖魢鴺s向我說起村里的未來前景時,臉上充滿了自信的笑容,他是有理由這么自信的。通過他們多年的努力,鶴里村已從里到外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住房變漂亮了,道路變寬了,溪水變清了,村中心新建的文化禮堂更成了鶴里的醒目風景。微光匯聚,終成星河,相信在這片靈山秀水的土地上,一定會結(jié)岀更加輝煌的果實。
作者簡介:
洪信明,杭州市臨安區(qū)人。臨安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散文、小說、詩歌在國內(nèi)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并收錄于多個年選文集。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