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光輝歷程的珍貴文獻和實物資料;黨和國家各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jīng)典;見證了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的重磅館藏……近段時間以來,大江南北齊開鑼,用心打造出一場場精彩的主題展覽。
在經(jīng)典中讀黨史
近日,一場“無聲詩里頌千秋——美術經(jīng)典中的黨史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多家單位的館藏中遴選出100件美術經(jīng)典作品。其中,油畫《毛澤東到了陜北》、雕塑《小號手》、國畫《巧渡金沙江》等一批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之前很少對外展出,均屬于難得一見的精品。
緊隨其后,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換了人間——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藏書畫作品展”也在首都博物館開啟。展出的48幅書畫作品中就包括主辦方近期組織創(chuàng)作的北京重大歷史題材大型人物畫《換了人間》和《禮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兩幅巨幅作品,蘊含了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而經(jīng)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建設,北大紅樓及“光輝偉業(yè)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日前正式面向公眾正式開放。至此,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已按計劃全部面向社會開放。
值得一提的還有由炎黃藝術館、北京市黃胄美術基金會、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繼往開來—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百年紅色收藏展”。該展覽包括“光輝序章”“功勛手跡”“家國情懷”“謳歌時代”四個部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程中,各界人士的愛黨愛國情懷。近150件(套)展品主要包括信札、手稿、書法、繪畫、簽名書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先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領導人、近現(xiàn)代藝術大師、當代文學名家……他們的手跡和作品是百年奮斗歷程的見證,使得觀眾在重溫黨史、緬懷先烈的同時,“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和決心愈發(fā)凸顯。
雙鼎重聚銘記情懷
與美術經(jīng)典云集的京城遙相輝映,上海博物館于近日隆重呈現(xiàn)了一場“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此次展覽聯(lián)手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商代晚期至戰(zhàn)國的帶銘文青銅鼎21件,寓意銘記1921年至2021年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弘揚捐贈者的愛黨愛國情懷。
據(jù)了解,這21件青銅鼎均源自195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以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其中,潘氏家族捐贈的盂克雙鼎再度相聚,尤為引人矚目。大克鼎、大盂鼎是迄今為止帶銘文的青銅鼎中最大的兩件,于19世紀出土,后為蘇州潘家珍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潘達于女士代表家族將此雙鼎無償捐獻給國家,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59年,大盂鼎應征北上,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自此,盂克雙鼎鎮(zhèn)守南北,見證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
“從收藏家的藏寶和護寶行為中,我們看到了收藏家發(fā)自內心的、最深摯的愛國情懷,還有對文化傳承的那種熱忱和力量。這種捐贈行為也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社會各界愛黨愛國,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建設新中國的一種情懷?!鄙虾2┪镳^館長楊志剛如此表示。
愛國名士樹榜樣
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積極倡導新興木刻運動,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歷史。老一輩版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作品反映了舊社會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現(xiàn)實,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以刀代筆——浙江省博物館藏版畫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幕,一批深刻反映時代面貌的版畫又一次喚醒了人們的回憶與共鳴。
此次展覽展出了張漾兮、楊可揚、張懷江、趙延年、趙宗藻等老一輩版畫家的部分代表作品,既有《搶米》《煤礦工人》等反映舊時民生的畫面,也有《婺江邊上》《立交橋》等反映國家日新月異發(fā)展的場景。
不難發(fā)現(xiàn),對愛國名士的紀念是近段時間江浙地區(qū)紅色題材展覽的一大看點,例如“名士風流——柳亞子先生的傲骨與詩心”特展。為了籌備此次展覽,蘇州博物館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柳亞子相關館藏品,多數(shù)展品來自柳亞子夫人鄭佩宜女士的捐贈,且大部分為首次以實物形式與公眾見面。
作為江蘇蘇州吳江人,柳亞子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愛國詩人、民主人士,也是清末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發(fā)起者、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此展精選78件(套)展品,涵蓋詩詞手稿、文房信札、文獻著作和書畫收藏等門類,是對柳亞子愛國精神、革命歷程與藝術追求的一次較為全面的展現(xiàn)。重點展品中除柳亞子錄孫中山遺訓聯(lián)等手稿以外,有關南社的早期全面報道——1936年12月24日的《蘇報》圖書周刊剪報更是首次展出。
一份重要的宣言
湖南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可以說,三湘大地本身就宛若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前不久,湖南省博物館特別舉辦大型展覽“芳草之地紅滿瀟湘——湖南省博物館館藏革命文物專題展”,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湖南革命歷史為主線,臻選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黨史人物有關的代表性文物與觀眾見面。
難得的是,展出的300件(套)代表性文物中80%為珍貴文物,70%為首次展出。其中,一份1917年的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同學錄載明了每位教員和學生的姓名、年齡、籍貫、住址等詳細情況,同學錄第11頁“第一部學生表一”就記載了毛澤東當時的學籍情況。
還有1938年的《中共湖南省委為保衛(wèi)湖南宣言》,也是相當重磅的展品。它是抗戰(zhàn)時期湖南瀕臨危亡的緊急關頭,中共湖南省委公開散發(fā)的唯一戰(zhàn)斗檄文。它堅定了湖南民眾的抗戰(zhàn)信心,鼓舞了湖南民眾的抗戰(zhàn)斗志,今天來看依然光輝撲面。
觸摸紅色熱土的脈動
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即日起至10月8日,“初心耀征程——百件珍貴革命文物檔案說江西”展覽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行。觀眾可在此透物見史,感受永續(xù)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該展覽由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省檔案局)、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西省檔案館主辦,135件(套)文物、43件(套)檔案、253張展板圖片、9個多媒體與藝術品展項立足黨的百年歷程與江西紅土地的地方特色,旨在用革命文物檔案講好江西故事。展覽中,“革命理想高于天”“血沃贛鄱鑄軍魂”“清風正氣滿乾坤”“俯首甘為孺子?!薄案医倘赵?lián)Q新天”五個篇章里的生動例證,展現(xiàn)了黨的初心與使命。
在紅色文化傳承同樣深厚的革命圣地陜西,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文物局主辦的陜西省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最近也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該展覽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主題,共展出圖片650余幅、實物近350件。從開天辟地到譜寫新的時代篇章,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延安精神,這一展覽成為了該省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
五星紅旗成一級文物
廣東是最早建立中共早期組織的地區(qū)之一,近日,廣東省博物館推出的“紅色熱土不朽豐碑——_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以近200件(套)文物、圖片史料700余張,系統(tǒng)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廣東波瀾壯闊、逶迤雄奇的抗爭歷程。
其重要展品包括1926年出版的彭湃著《海豐農(nóng)民運動》,以及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探索的重要成果——《中國共產(chǎn)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等文獻資料,還有由南方人民銀行發(fā)行并在解放區(qū)使用的一元、五元、十元紙幣等錢幣實物,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紅色經(jīng)典”書畫作品隨之首次亮相。
而一同坐落于羊城的廣州博物館,早在今年4月就已用一場“從黃浦潮到珠江潮—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特展”開啟了慶祝模式。該特展整合了北京、上海和廣州多地文博機構館藏資源,將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與城市史進行了巧妙結合。有趣的是,就在不久前,這場展覽推出了線上四維展廳,以100件文物、近200幅圖片,講述了上海、廣州兩座城市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歷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當中,廣州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廣州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尤為引人注目。這面紅旗見證了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民眾迎接解放軍進城的重要歷史時刻,現(xiàn)在雖已微微泛黃,但蓬勃奮進的力量不息,讓人深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