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劉晉紅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一年一度的幼兒園種植活動又開始了,孩子們早已躍躍欲試,期盼著種植活動的開展。“種什么”是幼兒優(yōu)先討論的話題,清清說“種花生”,航航說“種地瓜”……
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大家都想嘗試著自己親手種植。結合全園的種植方案,最終我們確定了生長周期較短、生長變化較明顯且便于幼兒觀察的——絲瓜。
“谷雨”節(jié)氣過后的第一個星期一,我和孩子們決定完成我們的種植任務——種絲瓜。對于種植絲瓜,年輕的老師和孩子一樣都沒有過多的經驗,只能向長輩討教或者從網絡上搜集絲瓜種植的相關知識——就這樣,我們的種植活動開始了。
首先,我們邀請了有經驗的長輩進行詳細解說:“先要松土,然后挖個坑把絲瓜籽種下去,特別要注意絲瓜種子尖端的一頭朝上,而且種子要埋得淺一點;接著輕輕蓋上土,不能用腳踩實,要小心護理;最后要澆上適量的水……”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著、點頭答應著。接著在家長的帶領下,孩子們拿著小鐵鏟像模像樣地開始翻土,在地的中央部分翻起兩壟,兩邊都留出了一部分空隙……
航航邊干邊說:“兩邊為什么要留這么大?太可惜了!”航航爸爸神秘地說:“以后就知道這個秘密了……”翻土、松土完成后,我們一起琢磨著挖坑、種種子,種幾個呢?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多種幾個吧,不然活不了多可惜?!庇械恼f:“我們也不能太浪費……”在大家的一致倡議下,我們決定在每個坑里放三個種子。
最后一項工作就是鋪膜,如何鋪膜呢?經過討論,大家都覺得應該先鏟起土——隨后幾個孩子幫忙在前面拉著膜,“小心,不要踩到種子!”航航大叫著。翼翼則站在地的另一頭像一個總設計師一樣指揮著大家:“把膜靠這邊點,靠那邊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完成了種植活動。
在種植過程中,孩子們參與了翻土、耕種、埋種子、鋪膜……對孩子們來說,種下的不僅是種子,還有自己的愛心和期望。
在孩子們一天天期盼中,小種子終于發(fā)芽了,怎樣才能讓它生長得更好呢?
幼兒1:“不要摸它,不能把它從土里拿出來,要不它的根就沒有作用了。”
幼兒2:“我們不能揪它,因為小苗只有一條生命?!?/p>
幼兒3:“應該天天給它澆水,但要澆適量的水——澆多了會淹死,澆少了就會渴死。”
教師:“我們怎樣知道小種子需要澆水呢?”
幼兒1:“土有點干就該澆水了?!?/p>
幼兒2:“小苗有點蔫了也需要澆水”。
幼兒3:“我看見濕土的顏色有點黑,干土的顏色有點白、有點灰,它們的顏色不一樣……”
幼兒4:“用手摸土,感覺有點硬就需要澆水了?!?/p>
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小苗長得可快了!細心的航航指著綠葉向大家介紹道:“我發(fā)現絲瓜的葉子是單獨一片長在粗莖上的?!焙⒆觽冞€把自己的新發(fā)現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在每天的“發(fā)現時間”向大家詳細講解。
有一天,翼翼在介紹自己的發(fā)現時說:“我發(fā)現絲瓜的花蔓上長出了一個細細的、尖尖的還有點鼓鼓的小頭,這是什么呢?”孩子們猜測可能是花骨朵,但很快這個答案就被否定了,因為它和以前長出的花骨朵不一樣。那除了花骨朵還可能會是什么呢?桐桐恍然大悟:“我想可能是小絲瓜吧!”大家一天天地期盼著,每天認真地觀察并把觀察到的每一點變化都記錄下來。
幾天過后,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在小黃花的頂端長出了一個小小的絲瓜,翼翼在自己的觀察記錄中說:“今天我發(fā)現了4個絲瓜,它們都是從花里長出來的,原來開的黃花都落了,剩下的花蕊就長成了小絲瓜?!笨吹浇z瓜一天天長大,孩子們高興地說:“長小種子了,長小種子了!”有個孩子提出了異議:“這不是小種子,是我們吃的絲瓜?!痹谟懻摻涣髦杏變翰胖涝瓉磉@是植物的果實。那么,它們的小種子究竟在哪兒呢?孩子們在與絲瓜的接觸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老師并沒有急于回應,而是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答案。
我們的絲瓜豐收了,高高的枝蔓上長出了5根長絲瓜,孩子們高興極了,那怎樣處理這些絲瓜呢?孩子們經過商量一致決定做”絲瓜炒雞蛋”。怎么做呢?碩碩說:“我去問問食堂的伯伯,看有沒有小一點的鍋(因為食堂師傅做飯的鍋是大鍋,沒辦法炒5根絲瓜)。”過了一會兒,碩碩從食堂回來了,并且開心地告訴我們食堂里有小鍋,這下好辦了,我們一起來到了食堂,首先是處理絲瓜,食堂阿姨給大家演示了一遍如何削皮后,孩子們就行動起來,雖然動作笨拙卻削得不亦樂乎,個個都認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削好皮,沖洗干凈,接下來就是觀看阿姨幫我們切絲瓜、炒絲瓜,“好香啊,我都聞到香味了!”孩子們已經開始流口水了。三下五除二,我們很快把炒好的菜端到班級里,菜少孩子多,一人一口一起分享吧!吃一口,慢慢地品嘗,然后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吃絲瓜”不僅讓孩子們品嘗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還體驗到了勞動成果帶給他們的滿足感、自豪感,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付出和收獲而感到高興。
“老師,有一只大老鼠。”豪豪驚奇地叫著,“在哪里?我要抓住它!”碩碩大膽地回應。其他孩子也被豪豪的驚叫聲吸引了,紛紛順著豪豪手指的方向尋找“大老鼠”。
經過查找,在櫥子和墻的縫隙間真的有一個東西,我半信半疑地挪開櫥子,原來是落在櫥子里的一只老絲瓜掉在了縫隙里。
“老師,小心點,別讓老鼠咬著手?!焙篮赖年P心讓我感動。于是我故作小心地、輕輕地把“大老鼠”一下抓了起來?!白阶×?!”孩子們歡呼著——“哦,不是大老鼠,是絲瓜?!昂⒆觽児笮??!昂孟褚恢淮罄鲜??!焙篮雷匝宰哉Z,“對,太像了!我也嚇了一大跳?!贝T碩拍著胸脯有驚無險說。
順應幼兒的興趣,我們開展了一場“絲瓜變變變”的創(chuàng)意秀,孩子們盡情地想象著、創(chuàng)意著——通過添畫、變換造型,絲瓜變成了各種新奇的創(chuàng)意作品。
1.尊重孩子的發(fā)現,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在活動中能夠及時發(fā)現孩子的興趣,并創(chuàng)造條件促成活動的開展,例如“絲瓜變變變”“絲瓜瓤大變身”等活動,這些并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而是根據對孩子的實時觀察隨機生成的活動。事實證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得種植活動本身更加豐富,而且發(fā)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挖掘有效資源,優(yōu)化幼兒活動
我們應該挖掘多方可利用資源,有效結合家庭、社區(qū)及周圍環(huán)境的教育資源,加強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活動實踐能力,增強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加深幼兒對社會的初步認識,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為今后我園種植活動的不斷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