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頡
(韶關市城市公園管理中心,廣東韶關 512000)
位于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市,古稱韶州,是一座有著2100 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韶關人杰地靈、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唐至清出進士近200 名,以唐代名相張九齡為代表的名臣學者名揚天下、享譽四方。張九齡紀念公園的規(guī)劃和建設,意在以公園為載體傳承弘揚和活化利用“張九齡文化”品牌,助推當?shù)匚幕糜谓?jīng)濟發(fā)展。
張九齡(678—740 年),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隋唐以來,韶州社會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時期,張九齡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嶺南籍宰相登上中國歷史舞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后世所敬仰,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張九齡亦為當時文壇領袖,世人評價他的詩是從陳子昂過渡到李白、杜甫間承上啟下的重要詩人。他的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和《望月懷遠》等詠懷詩,特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名句,百世傳誦,千古流芳。南宋詩人楊萬里曾說:“人物粵產(chǎn),古不多見,見必奇杰也。故張文獻公一生,而曲江名天下”。
目前,韶關市與張九齡有關的文物點共7 處,包括梅關古道、張九齡家族墓地、始興縣張九齡故居宗祠、張文獻公祠、仁化縣張九齡祖父張子胄墓、張屋村門樓、張世宗祠。其中梅關古道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九齡家族墓地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子胄墓屬于縣級保護單位,其余皆為不可移動文物。韶關歷上曾有為紀念本土歷史名人而建的“三風古樓”(風度樓、風采樓、風烈樓),目前”三風樓“僅剩風采樓,而更具代表性的紀念張九齡而建的風度樓則在1978 年被拆除后,至今沒有重建。以上有關文物由于管理工作力度不大、距離市區(qū)較遠、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對本地及外來游客的吸引力普遍較低。目前韶關市區(qū)沒有一處較大規(guī)模集中展示“張九齡文化”元素的地標性建筑場所,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只能在零零散散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尋找。圍繞利用“張九齡文化”品牌開發(fā)特色文化旅游市場,尚有較大的開掘利用空間。
2018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diào)“要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很多歷史人物也是廣東人或在廣東生活過,如唐代的張九齡等人,這是廣東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繼承發(fā)揚好”。2020年1 月8 日至9 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韶調(diào)研時指出,韶關的張九齡等人文山水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希望我們保護和利用好這些資源,推動全域旅游高質(zhì)量發(fā)展。韶關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李希書記在韶調(diào)研講話精神,積極響應廣大市民的關切,在充分調(diào)研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規(guī)劃建設韶關張九齡紀念公園[1]。
張九齡紀念公園規(guī)劃定位為韶城新地標、“張九齡文化”的展示基地、城市中心公園、三區(qū)融合發(fā)展的媒介點。項目選址于北江河畔的回龍山,地處三區(qū)交匯處,老城、新城和韶關南部城區(qū)的幾何中心,規(guī)劃面積約1.4 萬畝。公園依托于現(xiàn)狀山體,于主峰山頂規(guī)劃建設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景觀區(qū),主峰山頂海拔高度約287m,山腳規(guī)劃入口廣場景觀區(qū)、三條主干道及若干登山步道、主題碑林碑廊及沿路景觀節(jié)點。近期主要建設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南北入口廣場、兩條上山主干道及三條登山步道。
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約10690m2,建筑采用仿唐建筑風格,蘊含中國唐代建筑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地域特色和自然情趣。總體形態(tài)取中國傳統(tǒng)“四隅崇中”的意向,主閣居中,四隅設置闕樓,用T 字形橋廊聯(lián)絡,群體建筑屹立于15.75m 大基座之上,猶如“眾星捧月”。主樓在基座之上再設底座,于南北兩端設留影、休憩的小平臺。建筑兼具陳展和登高遠眺觀景功能,如圖1 所示。
圖1 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
主樓基座仿傳統(tǒng)“夯土高臺覆以磚石”例制,高大敦實穩(wěn)若磐石之固。主樓平面為正方形,依據(jù)傳統(tǒng)建筑規(guī)制,主樓置于基座上,建筑9 層,5 明9 暗,各明層均為單檐,共五層五檐,其高度從基座頂(15.75m 標高)到主樓正吻為64.5m,從設計地面至最脊吻81m。建筑二至四層周設欄桿,游人可憑欄遠眺,藍天綠樹,山水共色,韶城三區(qū)美景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公園近期規(guī)劃建設兩個入口廣場,分別位于回龍山南北山麓。兩入口廣場分別設置仿唐風格整石牌坊,氣勢雄偉,巍巍壯觀。南面入口取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景觀意向,拱橋映著湖水,將游人情不自禁的聯(lián)想詩之意境。
公園設置了南北兩段上山主干道,道路全長約7.5km。還設置了三條登山步道,給予游人不同登山體驗。
韶關張九齡紀念公園為2020 年省市重點工作,韶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下,切實解決了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從2019 年11 月項目建議書批復,到2020 年5 月開工建設,僅用7 個月完成了建設前的審批報建程序,并于2021 年7 月初完工,建設周期僅用了20 個月。公園開放后迅速成為網(wǎng)紅打卡點,韶城新地標。
(1)公眾參與建設資金募集。項目的建設資金來源主要三個方面:①社會捐贈的資金;②爭取省級資金;③本級財政資金。公園建設之初,市委市政府響應公眾的號召,成立韶關“張九齡文化”發(fā)展基金會,用以向社會籌集建設資金。該基金會成立后先后共收到63 家單位和個人捐贈的款項、物資、工程服務,價值合計七千多萬元。企業(yè)和個人多數(shù)來自韶關本市,充分體現(xiàn)市民對于該公園建設的熱切期盼。
(2)公眾參與公園楹聯(lián)征集和書寫活動。公園建設過程中,韶關市舉辦了公園楹聯(lián)征集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以及海外同胞楹聯(lián)1400 副。韶關市還邀請多名省、市知名書法家在張九齡紀念公園現(xiàn)場揮毫,以書法作品傳承和弘揚九齡精神,展示韶關歷史及人文風貌?;顒赢斕?,顏奕端、吳土清、羅漢城、王曉平等多位省、市知名書法家齊聚一堂,揮毫書寫張九齡紀念公園楹聯(lián)獲獎作品。
張九齡紀念公園作為紀念性公園,要恰如其名,突出其紀念性公園主要功能,充分體現(xiàn)“張九齡文化”內(nèi)涵,形式多樣展示“張九齡文化”精髓,讓廣大市民和游客增進對“張九齡文化”的了解認知,體驗到文化的獨特魅力。目前,公園除山頂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為仿唐建筑、主入口“海上升明月”景觀意向、主次入口牌坊楹聯(lián)與“張九齡文化”呼應外,體現(xiàn)“張九齡文化”的景觀較少,與“張九齡文化”展示基地的定位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交通配套方面,公園目前設置了主次兩個入口停車場,停車位僅120 多個,難以滿足節(jié)假日停車需求。同時暫未開通公共交通,為市民前往帶來一定的阻礙。休憩配套方面,公園主次道路旁暫未設置亭臺廊凳等供遮風避雨休憩的配套設施,降低游客游覽的舒適及便利。衛(wèi)生配套方面,公園目前僅在山頂、南北入口廣場建設了三處廁所,與游人分布密度不相匹配。
公園建設前,回龍山植被以桉樹為主,林相較為單一,樹齡大多為1~4 年。在公園主干道建設過程中,即使主要根據(jù)原有機耕路建設,但仍不免對施工作業(yè)面內(nèi)桉樹進行砍伐。即使對部分山體植樹造林,但林下山體仍呈現(xiàn)黃土裸露的狀態(tài),景觀效果較差。
(1)深度挖掘并利用“張九齡文化”,完整突出公園主題。張九齡紀念公園的主題是弘揚九齡風度,因此,園內(nèi)的園區(qū)、景觀、雕塑、植被等布局與設置,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選擇和主次設置,采用象征、隱喻的手法向游覽這展示張九齡的人生經(jīng)歷、文學修養(yǎng)、思想境界,通過語言文字的說明和紀念雕塑的展示來激發(fā)游覽者對張九齡的紀念情況,處處、物物顯現(xiàn)出公園的主題性質(zhì)。
(2)做好公園基礎和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根據(jù)規(guī)劃加快公園基礎配套建設。公園建設管理部門對接交通部門,開通相應旅游大巴,滿足廣大市民公共交通工具搭乘需求。合理設置亭、廊、衛(wèi)生間等便民服務設施,提升游人游園舒適度。
(3)逐年林相改造,提升林相景觀。桉樹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一般為6~7 年,超過采伐年齡林木便會老化。建議按照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原則,逐步推進林相改造,換種嶺南本土優(yōu)質(zhì)書中,以時間換空間,以較低成本獲取更大景觀紅利,打造生態(tài)示范基地。
韶關正在打造粵北生態(tài)發(fā)展區(qū)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以本土優(yōu)秀歷史文化為支撐,以本土歷史文化品牌為抓手,不斷增強城市自身魅力。張九齡紀念公園的建設將對城市文化展示、生態(tài)示范、融合發(fā)展等多方面產(chǎn)生影響。